分享

【王成海】可怜的孔子因何能受到历代统治者的热捧?

 新用户06868399 2020-06-24

孔子因何能受到历代统治者的热捧?

/王成海

孔子,出生于大约公元前551928日(农历八月廿七),去世于大约公元前4794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距离我们现在有2500余年。我们现在给他的定位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早年丧父,家境衰落。做过集体的仓库管理员,还做过管理牛羊的饲养员,三十岁后开设私立学校开始授徒讲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相传他曾经教过3000多学生,其中72人比较成功。

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发生内乱,孔子为了躲避战争离开鲁国至齐国,后在齐国不得志,遂又返回鲁国,继续开他的学校,此时“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诸侯国,孔子的名望也越来越高,鲁国国君很想邀请他做官。其时鲁国政权操在季氏之手,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鲁定公九年(前501年),阳货被逐,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岁。不久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大法官)。“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在此情况下,孔子政治抱负难以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弟子再次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

他们先至卫国,始受卫灵公礼遇,后又受监视,恐获罪,将适于陈。过匡地,被围困五天。解围后原欲过蒲至晋,因晋内乱而未往,只得又返卫。卫灵公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后卫国内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宋司马桓魁欲杀孔子,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是年孔子六十岁。其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间”。据《史记》记载:因楚昭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七日。解围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卫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问曰,为政必以“正名”为先。返卫后,孔子虽受“养贤”之礼遇,但仍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归鲁,时孔子年六十八。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他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上。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从事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孔子的教育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开始办学,到去齐国求仕之前,约七、八年时间。这一阶段他的门徒还不大多,但是办学有成效,在社会上已经有了较大的名声。在这一时期,孔子的学生中有比他只小六岁的颜路(颜回之父),有比他只小九岁的子路。子路几乎是终生陪伴着孔子。

第二阶段:自三十七岁(鲁昭公二十七年,前515年)从齐国返回鲁国,到五十五岁(鲁定公十三年,前497年)周游列国之前。这一阶段共计十八年的时间。这十八年中,孔子虽然有四年多的时间在做官从政,但并没有停止授徒。这一阶段是孔子教育事业大发展的阶段,他的教育经验越来越丰富,教育水平越来越高,名气越来越大,所收的弟子越来越多。除了鲁国的学生之外,他的学生中还有来自齐、楚、卫、晋、秦、陈、吴、宋等国的求学者。孔子的威望已经树立起来。他的一些有名的弟子,如颜回、子贡、冉求、仲弓等,大都是这一时期进入孔门的。这些弟子中的一部分人后来跟随他周游了列国,一部分从了政。

第三阶段:自六十八岁(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周游列国结束回到鲁国,到他去世,共五年时间。这时,他虽然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鲁国,但鲁哀公、季氏最终并没有任用他。他虽然有大夫的身份,有时也发表一些政见,但没有人听从他的意见。他把精力集中到办教育与整理古代文献典籍上了。这一时期他的学生也很多,培养出了子夏、子游、子张、曾参等才华出众的弟子。这几个人后来大都从事了教育事业。对儒家学派的形成与发展,对孔子思想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些几乎就是孔子一生的行状,在他的一生中其固定职业基本就是一教书匠,在教书过程中,他结合社会实际情况,总结出许多人性化的东西,那就是他的儒家思想。他妄想通过自己的思想主张来打动统治者使自己做上梦寐以求的官职来大显才能,但是几乎没有统治者用他,尽管在自己的父母之邦也曾经一时跳槽得志,但仅仅是昙花一现,大多时间还是郁郁不得志。

但时过境迁几百年,早已经在地下躺得麻木了的孔子像中国这几年的物价一样突然间迅速蹿红,统治者纷纷“尊孔”“拜孔”,给死得连骨殖也无法寻找到的孔子“加官进爵”。此种活动最早始于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一年)孔子被封为“成宣尼公”,接着就是汉和帝永元四年(公元九二年)被封为“尊侯”,之后有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公元四九二年)的“文圣尼父”,隋文帝开皇年间(公元五八一---六00年)的“先师尼父”,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六二八年)的“先圣”,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公元六三七年)的“宣父”,唐高宗永徽年间(公元六五0~六五五年)的“先师”,唐高宗显庆二年(公元六五七年)的“先圣”,唐武則天天授元年(公元六九0年)的“隆道公”,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七三九年)的“文宣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一00八年)的“玄圣文宣王”,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一0一二年)的“至圣文宣王”,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公元一三0七年)的“大成至圣文宣王”,明世宗嘉靖九年(公元一五三0年)的“至圣先师”,清世祖順治二年(西元一六四五年)的“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清世祖順治十四年(公元一六五七年)的“至圣先师”。

我们细看这些封号,它基本用得都是古代至高无上的一些称谓:公、侯、父、圣、王、师。当把这些东西用完之后,那就是在它们的前面加无限多的修饰语,总之,孔子之后的统治者们把孔子热捧到了空前绝后无以复加的境地。对这么一个身前活得很凄凉的人,为什么在死了几百年之后一下变得如此荣光呢?很显然,那就是孔子流传下来的那些思想在背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孔子的思想到底是些什么?孔子的思想主要表现在《论语》中,《论语》中也就那么几句话,实际上也就是孔子根据社会现实,结合自己的理解,说了几句符合人性的话,它的中心就是“仁”,也就是“爱人”“仁慈”,实际上就是现在西方宣扬的“博爱”思想,它倡导人与人之间要和睦相处,百姓要爱戴统治者,统治者要怜悯他的百姓。这些话都很符合老百姓的心理,这种“大同理想”主义就是孔子的思想,它确实是美好的,但几千年来的实践证明:它永远是毛驴头上边挂的那棵稻草,看到秀色可餐而至死无法尝到。这也正是统治者们要把孔子这面大旗扛起来的原因。为的就是用它来愚弄和麻痹百姓,掩盖自己的丑恶。说到底孔子的思想是统治者挂在自己脑门上的一块遮羞布。

你喜欢的文章链接点击即可阅读

我的妈妈是中学班主任(一篇让千万人流泪的文章)

【老事旧人】爸爸的“油坊车”

王成海◆吃冻山药

【老事旧人】“高人”大爷

故乡,是人生岁月中遇到的最美画卷

王桂兰◆一生的朋友

【老事旧人】昔日老家的洪水

记忆中的农村老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