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忆中的南河渠

 新用户06868399 2020-06-24

〓 第 1039 期  

郭守旺    编辑●王成海 

本平台“老事旧人”为原创文学平台,所发作品均为原创作品,欢迎大家转发、分享,谢绝任何媒体在不经过本平台同意的情况下转载和盗用本平台文章,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我家住在大土城,过去是乡政府所在地。这个村子是六个生产队连在一起的,背后五里地就是灰腾梁,村子东西走向,西高东低。村南有条小河,叫南河渠,过去南河渠一年四季,汩汨不息不大不小地流淌着清澈的河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每年雨水好,南河渠的水不用截流浇地,一直往东流,流进煤窖马莲滩,最后流入黄旗海。当时因地下水位深,人工打井打不出水,全大队没有一口井,一千五百多口人及牲畜饮水都靠南河渠。南河渠河水源头在村西南半里远的地方,人们叫大泉子,大泉子是个自然泉。大集体时,每年雨季农闲时,大队组织各生产队社员上百号人掏大泉子,就是把大泉子淤集了一年的於泥掏出来,保证泉水畅通流出,后来,土地下户后,行政村(以前大队)很难组织起人力掏大泉,加上地下水位下降,大泉的水越来越小,随着科技进步,开始机器打井,家家户户配置了小型机井,再后来,政府又给家家按上自来水,大泉子仅有的那点泉水被一个种地大户用提水设备提到村南南坡上浇地,村前这条南河渠夏天就干涸啦,冬天流点细水,结下一小片半眼都不够看的薄冰。

如今小河河床断断续续,依稀可见。但凡在这个村长大的四十岁以上的人,对这条小河的记忆是深深的,感情浓浓的,因为这条小河养育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离开村子在外工作生活的人们,每每提起老家的往事时,首先要说起村南的南河渠,即使是外地的以前来大土城走过亲戚的或下乡干部,只要说起大土城时都会说:噢,那个村子很大,村南面有一条很长很长的小河,叫南河渠。
        

记忆中的南河渠宽不到一米,深不过尺半(有的地段宽浅,有的地段窄深),河床边湿漉漉、密密麻麻长满了河蓖疏、车前子、边珠珠、灰菜等,水草绿油油的,最高半尺。小河周边的土地大部分种庄稼,也少量种一些大白菜萝卜等蔬菜,还有两大片杨树林,一大片在村子西南,一大片在东南,这些杨树每年冬天冰水灌溉,长的粗到大人两条胳膊都撸不住,隔三差五的树梢顶喜鹊搭了窝,以致我们村那时喜鹊常常成群结队地飞上了人家的房顶,又落进了人们的院子,与麻雀争食,与牛羊戏耍。

小河边有的地段插满柳条,每年生产队割回来编箩筐笸萝簸箕等,有的社员也割回来编筐子,编大小罩篱(漏勺)等。
夏天的早晨是南河渠最热闹的时侯,天刚蒙亮,人们就早早起来,用扁单挑上两只桶,来到南河渠担水。小河早晨的水是最干净的,流了一夜,没有一点污染。挑水人大部分是家里的中年男人,也有个别女人,皂上个红头巾绿头巾的,还有十五六岁的小男孩以及五六十岁的老人(那时村里五十岁的人看上去就很老啦),中年男人们挑起水爽歪歪,腰背捧直,扁担一颤一颤,步子忽快忽慢,两水桶跟着步子前后摆动协调一致,有的急匆匆,急匆匆的象竞走,象小跑;有的慢悠悠,慢悠悠的像钟摆,像太极,但不管怎走,不论快慢,水桶里的水始终稳当当的,担回家也洒不出几点儿。有的女人就不行啦,膀子软,挑起水来左右幌,还用两手硬托膀子前的扁单,这样似乎能减轻膀上的压力,挑着挑着后面的桶""的一声碰了块石头,溅出半地水,放下桶歇一歇,担回家时一担水只有半担略多。至于那些小男孩,压根儿舀的半桶水,挑起来跌跌撞撞"哐哐噹噹"的,挑回家时,桶里的水没多少,桶底倒是给碰的坑坑洼洼的。最可怜的是那些桃水的老人们,这些老人们有的孩子不在身边,有的是光棍汉,他们挑起担子,慢腾腾蹒跚着两条罗圈腿,尤其有气喘病的,挑起来走上十几步,赶快放下来伸缩大膀子大口大口喘气,一担水担回家总的小半天。

人们早晨担完水,家里女人把早饭已经做好,赶紧吃完出工。半前晌的南河渠就供牛羊马群专用了。
       

全村十几群羊、五六群牛马先后分四五个段位挤到小河边,渴了一夜的牛羊们贪赖地吸吮着清凉甘甜的河水,前边的喝好了不想走,后边的往前挤,有的挤进河里跳上来,不一阵河上河下弄的污泥不堪,满是粪尿,每天的这个时段和傍晚牛羊群回来喝水时段是南河渠最污浊最不干净的时候。
 

中午的大阳把河水晒的热乎乎的,少遇农闲时,女人们中午不歇晌(休息),卷起家里众人的脏衣服,端着大盆子小盆子,三三两两相跟说笑着到小河边揉洗衣服,不用搓板,小河边有大片石板,人们搬放在那里专供女人们洗衣服用,那时洗衣服没有肥皂洗衣粉,庄户人的衣服又脏又泥,油污也是厚厚的一层,女人们把衣服浸在河水里泡一泡,然后用力揉一揉搓一搓,用木棒捶一捶,再在水里洗一洗涮一涮,返复五、六次,衣服就洗的挺干净了,先洗出的衣服展开凉在河边柳条丛上,等洗完最后一件时,以前凉的衣服都半干了甚至全干了,女人们说说笑笑,东家长西家短没感觉就把衣服洗完了,把那些凉干的半干的和湿的衣服分类收拾起来回家,一路上还是拉着西家长东家短的那些话题。
        

那时村里人都说这河水有宝,是万能的,再脏的衣服也能洗干净,后来上化学课学到草酸时才得到解释,小河里有草,产生草酸,草酸能去污,河水里有草酸洗衣服当然能洗干净呀,后来我很多时候都在想,这条小河给我们这个村节省了多少肥皂洗衣粉呀,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人又没钱,没有肥皂洗衣粉,也能让人们穿上洗的干净的衣服,这是南河渠不可遗忘的功劳呀!
 

晚上,月光清亮清亮,星星一闪一闪眨着眼,南河渠的水静静的流,汩汩作响。青蛙们有的跳出蹲爬在河床的草丛上,背部瘦长黑不溜球的,有的仍在河水里腿掌部蹬着水里的石头或草丛,头部露出水面,同时露出白肚皮。它们张开大嘴巴,下巴下的声囊鼓的快有乒乓球大,怒睁圆圆的两孔大凸眼"……""……"鸣叫起来,先是东边鸣叫了三五声,紧跟着西头"……""……"叫了十来声,中间的也叫起来了,声音清脆响亮悠长委婉,开始时稀疏零落,慢慢的紧密起来,汇成了一片,一会儿整齐划一,一会儿彼伏此起,整个村子笼罩在"……""……"的声浪中。喜鹊早早归了巢,似睡非睡,于最高处闭着眼过滤这清脆悦耳超乎钢琴旋律的蛙声,听到了纯真,听到了高雅。地里的庄稼一白天被烈日熏晒的头昏脑涨,身根闷热,此时清凉静爽,蛙声陪伴,它们挺一挺身子拨一拨脖颈尽量往高长,不为别的,就为长高能听到更响亮的蛙叫,甚至看一看南河渠的青蛙究竟是啥种模样。
      

 "汪汪汪"一阵急促的狗叫声冲出村庄冲到南河渠,好像在示威,欲与蛙声比高下,不料蛙声依旧,并迅速包围覆盖,狗叫声瞬间消声匿迹,一夜里自知无趣,偶尔"汪汪"一两声收场。
        

劳作了一天的庄户人,吃完晚饭,安顿完大小牲畜关好院门,回家上炕拉开被子倒头便睡,这悠长委婉的蛙声很快把他们带入梦乡,他们梦到粮仓五谷丰登,梦到田地禾苗茁壮,正是庄稼地里梦丰年,听取蛙声一大片。于是乎鼾声如雷,与蛙声和谐交响,没有乐谱,更没有指挥,标标准准土生土长的原生态交响曲!
      

对于小孩子们来说,南河渠留给他们最快乐的是冬天。入冬寒冷,小河结冰,结冰后的小河,水又从冰上漫出来,再结冰再漫出,很快把村南及村东上千亩土地冻成厚厚的洁白的天然冰场,一眼望不到边。
孩子们振奋了,数九寒天零下二三十度,冻不住他们的热情,每天下午三点放学后,饥肠鹿鹿的跑回家,狼吞虎咽吃完热在锅里的饭,赶紧拿起自制的冰车冰锥奔向冰场,开始疯狂的滑行玩耍,三五一伙,比快比车技,冰车一会儿追尾了,后面的把前面的顶出好远好远;一会儿对面相撞,撞的车翻人扬;有的没冰车,推着坐冰车人后背先快速跑起来,然后""地一下登上冰车后端,双手紧紧抓住坐冰车人的肩部快速滑行,爽的"哇哇"大叫,突然,冰车不稳翻了个底朝天滑出去好远,两人也重重侧翻在冰上滑行,立即起来拍拍身上的冰雪再滑。还有的孩子用鞭子抽冰猴子(陀螺)的,陀螺都是自家用小木块刻旋的,有大有小,头尖尖的,在上面嵌进一颗滚珠,有的在陀螺顶部用红绿腊笔画上图案,中间画的是红花,外边画几个绿叶,陀螺快速转开,像一朵牡丹花在冰上旋转,几个人你一下我一下不停地用鞭子抽,牡丹花转的一阵比一阵快,又一鞭子抽的牡丹花飞在空中,飞出去好远才落下,落下后仍稳稳地在冰上快速旋转,好看极啦。也有的孩子自由在冰上双腿滑行或单腿滑行的,各显本领。孩子们玩的忘乎所有,连太阳落山都不知道,黑的看不见了才慢腾腾的开始回家,虽然带着皮毛袖,个个手指冻得象根小红萝卜,沾满鼻涕的脸蛋也冻成个没洗的红萍果,身上却汗津津的,寒风吹进冷瘦瘦的,有的在冰水里跌倒,棉裤外面冻成冰,回家赶紧放在火炉边烤干,第二天上学穿。那时的大人们对孩子很宽松,一般不管,很少责怪,除非孩子在外惹上大乱子挨揍。

进入腊月,家家户户压粉(用饸饹床压土豆粉条)过年,压粉前一天下午,人们去冰地里选择洁白干净地方,用镐刨起晶莹剔透的大冰凌块,装上两大筐担回家,第二天压粉的时侯,把冰凌块放在半桶冷水中,将开水中煮熟的粉条捞进放有冰凌块的冷水桶中,粉条迅速降温,再捞出盘好,这样捞出盘好的粉托子松散利索,非常筋道,如果没有冰块,桶里的水很快就热起来,放进的热粉烫手不好捞,捞出的粉往往粘成一片,不利索不筋道。为此,每年冬天过年压粉,其他村子的人们很羡慕我们村,羡慕我们村有南河渠的冰块。
      

每年过年,有的家景好一点的人家给孩子买几板一百响的小鞭炮,有的不买,至于二踢脚大炮,过一个年,全村也听不到几声。但每年除夕后半夜,大人们听完村里说书人说书后,开始点旺火接神,有的悄悄地到远远的冰地里,将不知从那弄来的雷管塞进深深的冰缝里,点燃长长的导火索,好长时间,"轰隆隆"一声巨雷响彻云宵震耳欲聋,过上一个时辰,又一声巨雷,一个除夕后半夜准要响个十多声。大人们都说雷管放在冰层里,爆炸声音最响。这样的响雷应该是我们村每年收到的最响亮的礼物,没有南河渠的冰场,肯定没有如此响亮的礼物,这是开春之雷!这是丰收之雷!

过了春节进正月,天气转暧冰雪融化,孩子们冰上玩的少啦,一是一冬天玩过了瘾,再是冰面融化不光滑甚至发涩。大人们开始忙碌起来,生产队组织社员刨冰渠引水北上,老年人常说水流百步上墙头,每年春季我们生产队将南河渠消冰水向北引到五六里外的灰腾梁脚下,沿路灌溉二三百亩土地。我们生产队共有两千多亩土地,每年春季能用南河渠消冰水灌溉七八百亩,保证了春种作苗,老年人常说作苗收一半,在那个十年九汗靠天吃饭的年月,可以说南河渠的水保证了庄户人饭碗里的基本口粮,我们队每年交公粮都保质保量超额完成任务,年年受表扬,这其中有南河渠的功劳,这也是南河渠为国家做出的贡献。
    

现在南河渠河床依稀可见,那两大片杨树林早已没了踪影,喜鹊少了,最多三两相跟,河边的柳条洗衣石没了,挑水人滑冰小孩都成为过去,牛羊们也很少光顾,过去的一切都留给人们不尽的记忆。村里的老人们经常聚在一起议论南河渠的历史,最后说出了心中的希望:现在国家政策好起来了,大搞生态建设,等以后生态恢复了,地下水位上升了,咱们把大泉子再好好掏一掏,泉水多了,咱们的南河渠就又能流水啦!
   

回来吧,南河渠!这是全村人的企盼。

平台其它好文链接,点开即看:

仕途无悔

曾经的同桌,你在那个世界可好?

搂柴拾粪留在我心中的记忆

男人女人和一盆油炒块垒

一个蔓菁引发的血●案

做人不能太无耻,良心是底线!

好书任你读,只需点开链接即可阅读:

01.网络最流行小说:官场红人是如何历练出来的?
02.现代官场现形记:是男人就要活出个人模狗样!
03.平民屌丝的升迁之路
04.波云诡谲官场路
05.一个农村孩子的升官历程
06.冥婚鬼妻

07.青云直上:朝中有人好做官
08.官场上那些五花八门的套路
09.官场争锋

10.被女上司逼婚的男人

11.小城官场

【作者介绍】郭守旺,察右前旗人,现退休,帮助女儿带外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