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棣华堂·乡艺】王志胜:村井

 棣华堂 2020-09-29

村井

文/王志胜

前几天有人问我,你知道北马村有几眼古井吗?我一时语塞。过后一想还真有,但到底有多少恐怕除了上年纪的人不仅知道,而且对井还很有感情。那是因为在他们的记忆长河中有一段难以忘怀的辛酸史。

井:北马村有两种井,一种直井,另一种就是斜井(带有坡度的井)。井是一种旱井。是一种盛水用的工具。想到井就会联想到水。

有人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始终未提到水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岂不知人是水做的,离开了水人们将无法生存。如果字结构打个比方,水应该是一撇,其他物质乃是一捺。确切的说人是水养的,有了,才有了生命。本草纲目中早有记载“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水补”,可见水对于人体的重要

今天我们日常生活中,随时容易得到,什么矿泉水,纯净水,凉白开等等五花八门,已经成为商业化,尽往人们健康的方面提供。在公共场所如车站码头免费供应开水,来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也就把水当作用之取之那么回事。看得不怎么重

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然。在有时候或有的地方,如果说把一瓶水放在沙漠就可能救活一棵骆驼草或沙柳。若要放在那五六十年代的北马村来讲那简直是奢侈品。哪家的姑娘找婆家,首先看这个村吃水有没有困难,成了选择的标准。宁可让客人吃碗饭,也不舍给他提壶水的视水如油历史,在许多人的心中恐怕都会记得。水在那个年代对北马人来讲是何等的珍贵。因为缺水有的家户为了躲避水荒,不得不外迁他乡。

北马村人吃水主要靠村当中的泊池,每当夏天下雨家家户户都会接房沿流下的水,接的缸满钵满的。还有那从山上流下的雨水涌向四面八方的街道,归入官庭上的泊池,待池中水满流入仞沟,由仞沟流到南河。当时村里人多,一池的水往往不够一年吃,特别是遇到大旱天气,池里的水哪能够全村人蓄使用。为了解决吃水问题,生产队就组织人在村的四周打无数眼旱水井。以生产队为单位就近打井,吃水共享。打水井很简单,但全是人工掏井,一铣铣挖下去,一筐筐拔上来,水井约有十米左右深,听老人们说,当井掏好后呈下大上小形状,井底用红土和成稀泥,拍成柄一层一层的从下边往上贴,红土粘性大,粘结力强,一旦粘上去它就不会脱落而且不漏水。井掏粘好后在井的上沿用石头把井口砌好,水井大功告成,然后就是修水渠,那时的修水渠哪像现在,用水泥石头,只不过是一面靠山,一面用石头砌一下就是了。自有了水井后,它起了非凡的作用。每到村里泊池水吃完,井就派上了用场,在生产队时人们就会趁中午吃饭时拿上绳子去担水,有时在同一水井由于担水人多,不得不按班排队,担水的人就会将绳子一头系在一只水桶上,放到水井里,会打的一下子水桶就会满,然后慢慢拔出井面,倒入另一只桶,放下去再打,为了不让水洒出来,人们往往会用柳枝条编成圆圈放在每个水桶的水面,走在路上水就不会往外洒。这里的人很厚道,遇到哪家的女人或孩子去担水,担水的男人总会帮助他们,替他们打水。当时是集体所有制,男人们也会根据队长分工去哪方地干活把水桶捎去下班捎水。听老人们讲,有些在外的工作人员,家里没有主要劳力,孩子们又太小,无人担水,只好用钱买水吃,当时是0,5角一担水。虽然掏钱买水吃,但却体现了一种互助互惠之风。

村里的水井水吃完啦。人们只好硬着头皮到魏家岭去挑水,那里有一口活水井,往返十里,走在南坑坡上担水的队伍甚为壮观。可能是有一年天旱的缘故吧,魏家岭对水也进行了管制。断了北马人去挑水的念头。

为了生活,聪明的北马人只好回来在南河的什么地方掏另一种井,即斜井----沙活水。掏沙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沙活水不是随便就能掏出来的。必须选好地方,用铁锨在河道上向下挖,直到下边流出水为止(有时连挖几个地方也找不到水)。这些挖沙活水井的人用现代的话说全是义工,无人指派,没有任何报酬。只要找到水,挑水的人就会自觉排队,按先后顺序下去舀水,绝无欺弱霸强之说。水流不是很大,往往需要一些时间,后边的人也不会催促舀水人。那时家家都有铁马勺,平时在水缸上挂着在家里用,这时马勺就有了用武之地,在沙活里舀水全凭它。下边舀水的人还必须视四周井壁,防沙石掉下,当下边的人把水桶舀七分,由下边的人小心翼翼的一层一层递上,一个人上下是不可能的,就必须发扬互助精神。水不是那么清,回到家倒入水缸,隔几天清理缸底总会有些泥沙。

吃沙活井里的水还有一段故事呢。据说有一年一天中午饭后,天阴沉沉的乌云罩顶,一场大雨即将来临。有几个刚刚担着从南河沙活里掏出的水走到泊池沿上,天上下起了瓢泼大雨,顺街流淌着水,这几个人硬是不舍把水桶里的水扔掉,冒雨担回了家。到了第二天去泊池一看池里的水满满的。也不觉得后悔。

到了八零年,政府为了解决贫困山区农民缺水难题,派出钻井队进驻北马村考察,经过勘探,终于在奶奶庙下打出了深度300多米的一口深井,成了一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现代化机井。该井水据说含“硒”量元素多,具有防癌,抗衰老,延年益寿作用,有利于人心健康。接着家家通上了水管,水龙头按在了厨房。从此北马村人民告别了泊池,水井以及沙活水井,解决了千百年来没有解决的难题。成了那代人脑海中的记忆。

现在北马村老一代人只要提起历经沧桑水井的变迁,都会沉思良久,情有独钟。有一种自豪感。

                  2019年5月于焦作

节选

吃沙活井里的水还有一段故事呢。据说有一年一天中午饭后,天阴沉沉的乌云罩顶,一场大雨即将来临。有几个刚刚担着从南河沙活里掏出的水走到泊池沿上,天上下起了瓢泼大雨,顺街流淌着水,这几个人硬是不舍把水桶里的水扔掉,冒雨担回了家。到了第二天去泊池一看池里的水满满的。也不觉得后悔。

文字凝固时间乡土永连心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