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十年代送瘟神

 新用户06868399 2020-06-24

〓 第 1095 期  

文|侯健   编辑|王成海


本平台“老事旧人”为原创文学平台,所发作品均为原创作品,欢迎大家转发、分享,谢绝任何媒体在不经过本平台同意的情况下转载和盗用本平台文章,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记得在八二年包产到户后,我们后山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才真正的丰富了起来。也没有元宵这个概念,只是过的正月十五,撵的是瘟神。

那时北方乌兰察布的农民很苦,虽然说告别了吃返销粮的时代,但地广人稀,土地贫瘠,除去每年应交的公粮外,余粮也不多。又不允许自由买卖,卖的又是统购价,刚刚能达到吃饱肚子和油盐纸笔钱的开销。一年来基本上过着的是三个节日,中秋节、新年,再就是正月的撵瘟神了。

最不忙碌也最红火的也就是这个红火三天的被文革禁止了十几年的传统的正月十五,那时候我们村里没有电视,只有几台被当作的收音机,听听国家新闻播报,单田芳的评书,有关正月十五娱乐祈愿活动,撵瘟神的规矩还真没有个参考,只是听老年人的传说,结合现有的条件而举办的。

正月从十四到十六每天的傍晚是搀神的时候,大人、小孩与祈愿的领头人,便带领上一大帮人敲锣打鼓就出发了。

距村两里地,路途中锣鼓声不绝。到的一处早已在文革中被铲平了,没有留下多少痕迹的庙宇,随即摆贡献祭焚香,唱起秧歌小调,虔诚的顶礼膜拜过后,便即又锣鼓喧天的搀神返回。

随后由领唱人带着大家沿门逐户地走进挂着大红灯笼的小院闹腾红火一通,小院里点起柴火,鸣放起不多的二踢脚,唱上几段秧歌小调,让锣鼓镇灾压邪。而且家家还酒食款待,也不用客气随便取用,此间东家人便递钱、或是香烟再或其它礼品献上,作为这晚上进院撵灾的筹劳。

在那个时代,农村的文化活动很少,正月也是农民最休闲最团圆的日子,红火也不是各村都操办,只是我们村人口多点,又有几个愛红火的文化人,所以就比较隆重的举办了起来。参与的人还真不少,邻里爱红火的乡亲们有很多也加入了进来,有高跷、狮子、旱船、大头娃娃,长龙、小丑、彩鱼,小毛驴,西游记人物,扭秧歌的小团队等五花八门,红火起来也十分的热闹。

在这三天里最热闹的当属村里人口比较集中、地方又宽敞的大广场。主持人也把时间用的恰到好处,正是走街红火过半的时候。

做后勤的人员早早地把麦秸背到了广场两旁,中间留下了做节目需要的空地,当红火的人群集中后便点燃起了旺旺的篝火。

唱曰:“村里的旺火点的旺,我把主事人请到场,下面的节目咋安排冴,先把XXX请上场。主持人接“XX唱的真不赖,接下来的节目我安排,祥年祈福谁先来,当属龙王爷出场来”……

随后在锣鼓声中,十几人的舞龙小队便用那十几根棍子挑着彩龙长长的身子,在技术很高会耍龙头的后生带领下进入了场中。

这也是个很高的技术活,摇头摆尾说是简单,其实难度很高的。要全体人员灵活的配合下才能很好的完成。

长度大约十几米的彩龙,表演队踏着有节奏的锣鼓点舞了起来。左右上下摇摆不停,时而起伏,时而下沉,时而弯曲,又时而舒展。那具大大的龙头,顶着俩支红红的长角,两只凸爆的大眼睛瞪的溜圆,那张大嘴一张一合着,晃头晃脑万般惊人。看得出这个节目是经过用心排练过的,扭转弯曲不差分毫,一板一眼配合的十分紧凑。唱曰龙王爷开道五谷丰,六畜兴旺好年景,下个节目由谁来,我把高跷队请出来,请出来为的是那般呦,踏出平安坐高官

二十几人穿着各异服装的高跷队随后出场,有扮小姐格格的,有扮小生花旦的,有老头老太婆的,还有丑媒婆的,伴小丑的,更有西游记人物的。他们耍着棍子的,提着篮子的,摇着扇子的,干姿百态。高跷的高度也不尽相同,最高的超过一米,最低目测也在尺余以上。有悠闲散步状,有奔跑状,更有转来转去捣乱戏耍状的姿态百出。随后狮子队上场,舞动得更是惊爆,两人一组,共两只狮子对垒,争抢一个绣球,绕场跑动拦截打斗。狮子嘴张开露出红红的大舌头,还能一张一合呢。摇摆着大大的长毛脑袋,跳跃灵活,看着十分的凶猛,打斗着煞是好看。

再往后,车车灯,彩鱼灯,花轿车等等节目轮流登场。不知不觉中进入了高潮,到表演结束也就是凌晨时分了。

白天睡觉,晚上活动是元宵节日里基本的生活节奏。十六日是最后一天,也是活动最高潮的一天,人数也是最多的一天。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将会出来的,正月十六撵瘟神,撵走灾难,迎来福祉,都会来到旺火头上烤烤火。

当精选的传统节目演完,一场压轴的锁呐小戏《挂红灯》《十对花》等上演,吹奏过后时间便已到了午夜时分,几日来的好戏也就该结束了。

最后在锣鼓锁呐声中,提着供品,带着香,黄表纸,爆竹将瘟神一路东行送到出了村畔的地头边。随着时代的进步,在后山正月十五撵瘟神这个传统的节日,演变为闹元宵放火,观灯了。这不足为怪,只是形式不同,迎春祈福是全民众的心愿,去灾疾,迎丰收是所有人的愿望。最后愿所有人协力同心,积极配合疫情防控。不惊恐,不出门,共同来打赢这场无硝烟的战争。

谨以此回忆性文稿献给无聊坐家中做贡献的大家。

平台其它好文链接,点开即看:

二呵砣的故事【二】

二呵砣的故事【一】

仕途无悔

当年农村的耕地人

搂柴拾粪留在我心中的记忆

二呵砣的故事【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