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石庄村其人其事

 新用户06868399 2020-06-24

〓 第 1117 期 

文|于家山人  编辑|王成海


本平台“老事旧人”为原创文学平台,所发作品均为原创作品,欢迎大家转发、分享,谢绝任何媒体在不经过本平台同意的情况下转载和盗用本平台文章,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赵石庄是个有着700余户人家、人口不到2000的悠久历史的较大自然村,位于阳高县城南30公里处,行政上归属阳高县古城镇。赵石庄村原名赵石场,始建于元末明初,是蒙古族牧民所占留下的牧场。随着时代的变迁,村庄逐渐扩大。在清朝光绪年间,赵石场改成了赵石庄,一直沿用至今。

赵石庄背靠西山——于家山(因为于氏族人有一支祖祖辈辈近150年居住在此山上,他们在19世纪初挖的供人居住的数孔窑洞现仍在,上山放羊的羊倌将其作为避雨之用。解放后于家人将此山交与集体管理,所以乡人习惯上称其为于家山)。于家山绵延起伏、沟壑纵横、溪流淙淙、树木茂盛、鸟语花香,野兔、野鸡跳跃其间;战争年代游击健儿时常在此出没,与敌人周旋,他们把山上的于家作为堡垒户,区小队有时候在此修整、开会。

于家山呈东西走向,地势由西向东逐渐倾斜,宛如一条龙横亘在赵石庄西边。眺望于家山,会使你蓦然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感触,于家山的壮美赋予了赵石庄人开阔的胸怀、敢于战天斗地的精神、拥有做人的骨气;于家山清清的泉水滋养着赵石庄纯朴的儿女;进而赋予村民的是扬在脸上的自信,长在心里的善良,融进血液的骨气,刻在生命里的坚强。村东面是一条横贯南北的大马路,无论南来的、还是北往的都要从赵石庄村边经过。从赵石庄往南不到十公里就是尉家小堡,桑干河河水缓缓流淌、裹着泥沙由西向东流经尉家小堡,从尉家小堡流出山西境内,向东北进入河北省境内。由于地理位置原因,赵石庄村虽然不能够汲取桑干河的河水为己所用,但桑干河的河水那股带着些许鱼腥的味道夹杂着河畔花香随风飘进村庄人们的心田,桑干河流域的文化影响着赵石庄的村风、影响着它的发展…… 

赵石庄村可谓人杰地灵,近现代出过不少在雁北地区乃至三晋大地都响当当的人物。赵石庄村近几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究其原因是已故时代楷模李培斌(1965---2015)是地地道道的赵石庄村人,他是赵石庄优秀儿女的杰出代表。李培斌曾荣获山西省优秀共产党员、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12年度法治人物“年度特别贡献奖”、全国模范司法所长、十八大代表(全省司法系统唯一当选代表)2019925日,被评为“最美奋斗者”(由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九部委组织评选)等。他生前的先进事迹先后被拍成话剧《热泉,》、以他为原型的电影《李司法的冬暖夏凉》、纪实文学《忠魂》、山西省委组织部编写的小说《好党员李培兵》。20151015日,因连续多日加班工作,突发疾病因公殉职,年仅50岁。

2016215日,中央组织部追授李培斌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9215日,时任省委书记王儒林作出批示:“全省要更多总结、大力宣传先模人物的先进事迹,推动重塑山西形象。”时任山西省长李小鹏批示:“学习李培斌同志为民服务、爱岗敬业、扎根基层、忘我工作的先进事迹和精神作风。”

李培斌生于斯,长于斯,可以说是土生土长的赵石庄村人。他是喝赵石庄的小米长大的,他的成长历程以及甘于奉献的精神与他从小受到赵石庄乡土文化的熏陶、教育分不开的。他因公殉职是全村人的骄傲,村民们纷纷表示一定向他学习,在脱贫攻坚战中立新功。

追溯到革命战争年代,赵石庄村为革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曾经有几位青年健儿毅然离开家庭,参加革命、奔赴延安,如兰铭祥(1937参加革命,1955年授上校衔)、兰武祥(1938年参加革命)。1945519日,二区区小队夜袭赵石庄大村公所。几天后,在县长马云章、区委书记武建勋主持下,在赵石庄召开万人大会,这在当时影响很大。他们分别讲了当时的革命形势、任务等问题,号召青年参军。会后,赵石庄于凤舞、赵雨德、于继河等二十四名青年加入了八路军。当年底,于凤山在哥哥于凤舞等同乡的影响下也参加了革命。他于1950年随部队进军西藏,成为第一批以苗丕一为代表进藏为数很少的山西籍共产党员之一。

于凤山于1955年授大尉衔,后补授少校衔,曾担任西藏昌都地区机要交通局局长,为西藏工委昌都分工委机要交通事业早期开拓者之一。于氏两兄弟的父亲于老先生把两个儿子都送到了革命队伍,他眼睁睁看着将匪军子弹如飞蝗、策马急驰、追赶着儿子所在队伍的游击健儿,老先生受到惊吓,一病不起,日夜思念着战火纷飞中的两个未成年的儿子,临死也未见到他赖以寄托的两个儿子,弥留之际还念叨着他们的乳名......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走出赵石庄扛枪打仗、保家卫国的这些前辈值得敬仰,现在他们大多已经不在人世,但他们的爱国、爱家乡、爱人民的精神永存,永远值得我们后辈学习。张文老先生也是他们这些老革命中一分子,老先生现在仍然健在,他今年虚岁91高寿,1945年参加革命,同年71日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前一直在赵石庄做地下工作。解放后,张老先生成为阳高最早一批乡长。逝者如是夫,不舍昼夜,张老先生从一个懵懂少年参加革命到现在成为耄耋老人,他从不和任何人讲的过去,默默无闻地怀着对党的坚定信念,走过75年的风风雨雨。张老先生的老伴于团枝今年虚85,是56年入党的老党员。老两口眼不花耳不聋,平时喜欢看报纸、收听广播、看电视新闻,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大事小情。

赵石庄村也出过不少文人墨客。解放前兰氏家族是赵石庄村最大的家族,也是雁北地区的名门望族。兰家尊儒重教,家风好,家教严,培养出多名青年才俊,不但在雁北地区,而且在三晋大地也声名显赫。在近代、现代,他们家族出了几个足以让人们敬仰的人物。兰氏家族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鼎鼎大名的兰承荣老先生。兰老先生(1881-1932)是山西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青年时被山西省保送留日,学成回国后在山西大学任教(曾参与创建山西大学)、山西“晋阳报”主编、受聘为省教育会会长、督军公署参事、省公署咨议等。老先生以新哲学观念影响政界,推动民主革命思潮。并且,著书立说,在国内颇有影响。他的道德、学识受到山西各界尊崇,连当时“山西王”阎锡山也尊他为上宾,素有“南有郭象升,北有兰向青”的赞誉。

第二位要提到的是雁北名人兰效堂(1888-1965),兰承荣侄子,教育界名流,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大同民革早期领导人之一,政协大同市第一至第五届副主席。兰效汤祖父兰镜堂、伯父兰友琴均为清朝科考名士,对赵石庄的后辈的教育影响颇深。

近一个多世纪以来,赵石庄村不断有文人志士涌现出来。继山西大儒兰承荣、大同民主人士兰效堂,大约从九十年代初,赵石庄村人赵忠阁逐渐在大同文化界暂露头角。他尽管从政,公务繁忙,但不时有作品登堂入室,在一些国内知名期刊发表。赵老退休前任大同市政协政策研究室主任,现任大同市三晋文化学会副会长、大同市文史工作顾问。他在历史方面造诣很深,文笔堪称三晋翘楚。家乡人们常传颂“前有兰承荣、兰效汤,后有赵忠阁之赞誉”。尽管他退休了,但他还笔耕不辍,经常著书立说,受聘任著名大学客座教授,为研究生讲学。并且,他还不时受邀参加大同市委市政府一些重要活动,为参观大同的政要、文艺界名流讲解大同历史文化。

赵老曾经在《求是》杂志发表《大同奔小康,转型是希望》,和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大量散文以及学术性文章。赵老爱好比较广泛,在有些领域专研的比较深。他对中国古代货币史有精深研究,著有《神州古钱币》、《古钱钞文存》、《华夏制币考》等。还著有《大同》、《北魏平城文化》、《大同历史研究》、《历史上的大同》、《故乡的云》、《回望平城》、《鲜卑拓跋部落的文明嬗变》以及由商务印书馆发行的《史前时代的桑干河流域》等。近年除了著书立说,还利用闲暇时间分别在大同电视台主办《古都档案》和大同电台举办《赵忠格老师说大同》栏目。

赵石庄村奇人张占林,村里人提到他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是大同市知名的民间工艺美术传承人。他秉承其父亲的美工技艺,再加上他自己多年来不断潜心研究、学习民间工艺美术,这几年经常有惊人作品问世。他制作的玻璃景泰蓝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不时有收藏家慕名而来,向其高价收购作品。

赵石庄村”红色元素""很浓,这与赵石庄村在革命战争年代曾经一度成为阳高县对敌斗争的前沿,是敌我双方争夺的中心有关,当时八路军、解放军、区小队在此活动平繁,我们的队伍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其中有些人家还是我们队伍的堡垒户。正是由于这种革命思想的影响,赵石庄的后代都怀有心红志坚的革命传统情结。他们崇拜英雄,喜欢阅读、收藏红色文学作品。于雁军就是赵石庄村一位“红色”文学作品收藏爱好者的代表,他在大同市实验中学工作,是学校一名工会干部。他从小受父亲于凤山及其他革命前辈耳濡目染的影响,酷爱阅读、收藏有关革命战争年代的文学作品。近三十多年来,他共收藏了大约500余册极有收藏价值的文学作品,其中红色文学作品居多。他收藏有一个特点,特别注重书的版次、印次,年代越久远他越想法淘到。如收藏的著名军旅作家李克早期作品,《地道战》,这本书就是五十年代初的第一版、第一次印刷;还有反映共产党领导的牺盟会、决死队抗战的著名作家穆湘的作品,《旧波新澜》四部曲;作家冯德英的小说“三花”《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杨沫的“三歌《青春之歌》、《英华之歌》、《芳菲之歌》;人们大多只知有《青春之歌》,而不知有后“二歌”,都以描写主人公林道静为主线。总的来说,于雁军收藏的革命战争年代的文学作品比较全面,可以说社会上出版的比较知名的红色文学作品,在他的藏书中大部分可以找到。如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地雷战》、《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战斗中的青春》、《白洋淀的故事》、《红旗谱》、《野火春风斗古城》、《烈火金刚》、《高玉宝》、《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保卫延安》、《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秦腔》等。

赵石庄村真可谓能人济济,就说赵石庄村当家人郑才吧,由于他一心一意带领全村人脱贫致富,而受到全村妇幼老少的尊敬和赞扬。他年轻时在部队服役近十年,复员回到村里后,看到贫穷的村庄的现状,一直在苦苦思索如何使家乡旧貌换新颜,如何走上脱贫致富之路。他的机会终于来了,前几年村里党支部换届,他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这无疑给了他一个引领大家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施展自己才能的平台。郑才书记和村干部们认识到,赵石庄一定要穷则思变,痛定思痛,决心通过变革走出一条适合赵石庄村生存、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否则别无出路。上任以来他带领两委干部想办法、找对策,瞄准一个目标就是如何使全村脱贫致富,过上小康日子。充分利用赵石庄土质良好,适宜发展农业,自古以来就是典型的农业村的有利条件,发展经济作物。近几年,出产的五谷杂粮色美味香远近闻名,并且,赵石庄素有五谷之乡的美誉,早有朝贡皇粮的佳话(绿豆、小米)。最近几年,赵石庄大接杏也远近闻名,四面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采摘大接杏,村民们增加了不少经济收入。

虽然村民们经济比以往有了长足发展,但村里破破烂烂,道路坑坑洼洼,没有路灯,晚上村里漆黑一团,很不方便。郑才书记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逐步明确了思想、工作目标。带领村民修整了村里的街道,安装了照明路灯,设置了宣传栏。通过广播、宣传栏把党的方针政策、致富信息及时传达给村民。通过这样的举措,村民的信息灵通了,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发展家庭经济。而且,通过制定村民文明公约,美化村貌,村民的文明程度大大提高,象一个出过大知识分子,走出大批革命志士的村庄。作为已故时代楷模李培斌的故里,大家心理也感到一丝欣慰。

现在,郑书记正筹划建一个老年活动中心,来进一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文化生活;下一步还要建时代楷模李培斌纪念室、大儒兰承荣文化室、以红色元素为主的革命传统展览室。接下来郑书记和村干部还有更大的梦想,更大的“精准脱贫”的发展计划,力争人人能发展,家家有收入,五保户、贫困户都不用政府负担,本村自行扶贫、脱贫。从村貌、地况整体规划,整体发展,科学管理,合理分配,最大程度地使全体村民走上小康之路。

平台其它文章链接:

希望读者能耐心把这篇文章读下去,谢谢!

天道官路

官场争锋

仕途无悔

秘境猎人

问鼎官路



【作者介绍】于雁军,笔名,于家山人,山西省阳高县赵石庄村人,生于196711月,大学文化,中学高级教师,现任职大同市实验中学工会主席,大同市作家协会会员。五六岁时,随家搬迁到察右后旗石门口公社后渠村,初中毕业于石门口中学,高中毕业于察右后旗白中47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