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1127 期 〓 文|于家山人 编辑|王成海 本平台“老事旧人”为原创文学平台,所发作品均为原创作品,欢迎大家转发、分享,谢绝任何媒体在不经过本平台同意的情况下转载和盗用本平台文章,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转眼到了20世纪40年代,于家山于氏第四代于世隆已60多岁,当时山上匪患猖獗,家人多次受到土匪的骚扰、抢劫、甚至殴打。近一百四十年来,于家山于氏族人们在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山沟里,一直过着清贫而宁静的生活。然而,这样的宁静现在被匪患打破了。能够与野狼共处一山,共饮一条沟的水,却相安无事,但“人”不容你。可想而知,大自然是人类的衣食父母,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并且人类要真真把他们当做朋友)。然而,人与人的相处是最难的,所以说,人类最大的敌人是它自己。于氏家族又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家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关乎家族的兴旺与命运,于世隆与儿子于耀及家人经过了反复商量。尽管故土难离,不忍心离开祖辈经营了一百三四十年的家园,但为了家人安全及家族未来,决定举家搬迁。 四、五年后,于耀的两个儿子于凤舞、于凤山都分别在年仅十五、六岁时受革命思想的影响,先后参加了八路军,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虽然下山了,但一家人还时常上山打理山林,因为于家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直到五十年代于耀的妻子韩氏响应国家的号召,才把祖辈经营了近一百五十多年的于家山交给了集体——赵石庄村合作社。 现在看来,尽管于家山于氏家族被迫无奈离开了世代生息繁衍的家园,但是这个关乎整个家族前途与命运的抉择还是英明的。可以说,这是于氏家族第三次举家大搬迁。这次搬迁是于家山于氏家族的大转折,奠定了以后家族走向外界,通达四面八方,实现了家兴丁旺。 于家人定居在赵石庄,虽说开始时有点艰难,但在山下生活方便多了,信息没有以前那样闭塞了。于凤舞、于凤山兄弟俩在赵石庄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多了,受到了革命思想的影响。1945年5月19日(农历四月初八)黄昏时,阳高二区区小队在区委书记吴建勋、区长刘靖、区队长任万带领下包围了赵石庄,一举端掉了村甲公所和大村公所。八路军来了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登时有二百多贫苦群众拥集在伪甲公所,如见亲人,问长问短。其中就有于凤舞兄弟俩及赵雨德。 时隔不久,在阳高县政府领导下,赵石庄村又召开了万人大会,成立集市。在会上县长马云章、区委书记武建勋分别讲了形势、任务等问题,号召青年参军。仅赵石庄一村统计,在开大会的前后,二十四名青年参了军,包括于凤舞、赵雨德、本家于继河等。由于一是于凤山不够参军年龄,二是家人不同意让他去,他只好在村里担任民兵队长。后在哥哥于凤舞及其他参加革命的同乡的感召和影响下,第二年一月终于背着家人参加了区小队。 兄弟俩在部队里听党的话,服从领导的安排,作战勇敢,相继建功立业。解放后于凤舞从军队转业,在内蒙古包头市第二医院任党委书记、院长。他在包头安家乐业,为后来于凤山的后代去包头创业奠定了基础,成为了于氏家族发展的又一个及其关键的转折点。可以说没有于凤舞在包头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于凤山几个子女的今天。 话说于凤山随大军一路南下,渡过长江,解放南京、重庆、成都,进军西藏。于凤山随部队一路翻越了二郎山(3437米)、雀儿山(4912米)、东达山(5100米)等十多座大雪山;跨越了大渡河、金沙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天险急流;征服了冰川、沼泽、密林、泥石流等障碍。最后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机要交通干部。 于凤山于1956年从军队转业到西藏昌都,任西藏工委昌都分工委(地委)机要交通局局长。在1957年底1958年初,由于西藏当时的政治形势,再加上身体原因从西藏调回山西省雁北地区,由雁北地委组织部安排其工作。雁北地委组织部领导找他谈话,组织上决定让他到山阴县任副县长,他不愿意去,想回老家阳高县,组织上没有同意,说领导干部尽量不要回本地工作,这样不利于开展工作。组织上又动员他到大同矿务局某矿任党委书记,但于凤山还是不愿意。其实,于凤山心里有一种老观念,想回家乡光宗耀祖。最后组织部安排他回到家乡阳高县,任县委书记处书记(县常委),分管政法、信访工作。正是因为他当初未听从组织安排,执意要回阳高,为自己后来的人生悲剧埋下了祸根。 1961年10月办退职手续时,领了1225.5元退职费。实际,当时不办手续,这事就不了了之了。他由于性格耿直,敢于直言,骄傲自满,不懂得官场之道,得罪了权贵,最后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家里人也跟着受苦受累。【未完待续】 参考材料: 阳高县委组织部、人社局、档案局、县武装部等,于凤山(已故)、于继堂(已故)、于继文、张文、于团枝、任金连、于彪(阳高县档案局局长)、赵忠格(大同著名学者、原大同市政策研究室主任) |
|
来自: 新用户06868399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