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同学赛八哥

 新用户06868399 2020-06-24

〓 第 1173 期  

|高存刚 编辑|王成 



本平台“老事旧人”为原创文学平台,所发作品均为原创作品,欢迎大家转发、分享,谢绝任何媒体在不经过本平台同意的情况下盗用本平台文章,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

夏末,孩子们的大舅病逝了,噩耗从五十里外的山里传来。妻子哭成了泪人,姑舅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两外甥男女也泣不成声,数说、念叨着舅舅生前对他们的疼爱、呵护。我的心同样沉甸甸的,为失去上大学期间曾在经济上鼎力帮扶过我的妻兄而悲痛、伤心、难过。当地乡俗,三天头上要请鼓匠接祭。我让局里派了部212越野车,拉上花圈儿、祭品偕妻子儿女赶往吊唁。
      

灵柩前,烧了纸,焚了香,摆好花圈儿、挽幛,供上祭品,安慰了一番大兄嫂和跪在棺前的孝子们。灵棚旁的鼓匠班子吹奏着揪心撅肺的哀乐,站立在大兄哥遗像前黙哀许久的我不无伤感地朝他们瞟了一眼。那捧笙的是盲人,拉二胡的双目失明,打鼓拍镲的尽皆珠蓝框塌,唯有吹唢呐的却两眼炯炯有神,腮帮子一鼓一瘪卖力地劲吐出句句悲声。

好面熟呀!他使我猛然想起上县初中时的一位同班同学,姓佘名宝阁,吹、拉、弹、唱样样都能,为此同学们特送他个雅号:“赛八哥。文化大革命期间,离校返乡回到山里务农。我因是城市户口,1968年上山下乡插队到一个牧村。1972年被推荐为工农兵学员进入省财贸学院就读。听说次年赛八哥也被他们公社推荐为预备工农兵学员,虽然通过了文化课笔试和省艺术学院的艺考,但体检关卡壳了。他小时候跌断过腿,因为家穷没钱去城里医治,找到一位民间接骨匠,揉捏拉拽复位,然后上夹板固定,吃其配制的中药。结果没对好茬,落下了终生残疾。走路一拐一踮一跛一瘸,艺术学院自然不能接收了。又听说后来当了大队社办老师,怎么会混到这支队伍中来了呢?百思不得其解。一曲未终,我也不便叨扰。

快吃午饭时,鼓匠们紧吹急打了一阵子便叫停歇工。我凑到鼓匠棚里,盯视刚放下唢呐之人,他也抬头看我,没错就是他。我脱口而出:“赛八哥!”“啊呀!这不是我们的大局长吗!听说你刚被提拔成县粮食局局长,是来参加大兄哥葬礼的吧。早就想去县城拜访你,实在是行动不便,事忙走不开呀。”“咱俩可有几年没见面儿了,到屋里谈。说着我缠起赛八哥进了大兄嫂家正房。人死财散,闲人吃饭,到了饭口,碰头失堪,屋小人多,挤挤擦擦。因为我当姑父,且又有点儿头衔,侄儿们和白事业总管都掇弄我,安排我到邻居家的正房坐席。我的司机和鼓匠们安排在另外的房间。因赛八哥是我的同学,总管特意做了调整,专为我俩安排一桌。邻居的住家干净整洁,利落安适,无人搅扰。听说你毕业回乡后当了社办老师,咋又改行啦?”“社办老师我仍然当着,孔夫子不也当过吹鼓手吗,不偷、不抢、不坑、不蒙、不拐、不骗,凭辛苦挣几个钱,也算是我的第二职业吧。”“你出来揽门市(为红白事业提供吹奏服务),不是把学生撂荒了吗,再说啦,上级领导也不监督不追究呀?”“没关系的,村里的学校不比城市,迟放几天假早放几天假都无所谓,山高皇帝远,一般情况也没人来这山里检查指导工作,时头八节给学区校长送点儿烟酒之类的小意思,他也就不过问了。再说,几年了我所带的班级每次期中期末考试在全学区排位一直是头一、二名,谁也没法咬嚼。当社办老师挣的那几个工分,到年终结算不倒贴就不错了,指望它,一家都得跟着喝西北风。”“所以你就又兼干了这一行。”“这算是其中一层意思吧。”“姑父你不知道,佘老师可是全公社出了名的班主,周围十里八村谁家办个红白喜事都请他,有时候外县的人还来请他呢。小侄儿给我们端来了酒和菜。我递给赛八哥一双筷子,来,边吃边喝边谈。”“下午还干活儿,酒不能喝。”“少喝点儿,没关系,不会误事的,酒助谈兴吗!”“那就喝一盅子。他拿起酒壶给我酙满一盅,又给自己倒了一盅。然后和我碰杯抿了口酒说:“不怕你老兄笑话,自打从学校分别后,我还真办了几件事情哩。”“说说看,我想听。”“回村后,我先当了两年生产队的保管兼记工员。

那时候公社、大队、小队都在搞破四旧立四新。村东头住着户人家,一家三口,老汉姓崔,村里人都叫他瞎鼓匠崔三。搞革命大批判时,他的鼓匠班子被拆散。老汉眼睛看不见,干不了农活儿,老伴儿座月子落下个腰腿疼,常年窝在家里,也不能下地做营生。只有一个和我年令方可的女儿俊娥边做家务伺候爹妈边抽空下田干些农活儿。崔三老汉为给家里打闹个点灯的煤油钱,熬菜的咸盐钱,老伴儿的安乃近、止痛片儿钱;成天圪夹把锁呐,拉根棍子,敲打着探路,沿门挨户有时到外村去,吹奏些顺应时代的革命歌曲、样板儿戏选段,讨口饭吃,要两小钱儿,一家也就仅能给个五分一毛的吧。”“确实可怜。我不无同情道。
        

公社为了解决一些大队、生产队学校缺少教师的问题,公开在全公社范围内从初、高中毕业生中招考社办教师。为了那国家每月补贴的六块人民币现钱,我也去报名应试。结果考了个全公社第三名,就是没考过市高中毕业的两位下乡知识青年。被录用后在大队学校教一至四年级的复试班。有一天,崔三老汉让俊娥领着,找来学校。问我:“大侄子,全村就数你有文化有见识,你说我这鼓匠班子还能叫起套来不能?我分析了一下眼前的形势,破四旧、大批判的风头已经过去了,中央也在号召抓革命、促生产,各种文体娱乐活动也逐渐恢复开展起来了。便对老汉说:我看行,中央的首长们逝世了还开个追悼会,奏奏哀乐呢,村下人没了,或者办个婚事吹打吹打也不犯法,没什么不对的。俊娥深情地望着我:“我就说吗,宝哥有主意,找你商量算找对人啦。”“大侄子,你也是懂乐器的人,就麻烦你帮帮大爷,给往起攒簇攒簇人手哇,老汉我不会亏待你的。大爷见外了,都是乡里乡亲的,这忙我帮就是了。
                       

 “搁班儿那天,我也被崔三老汉请到家里。俊娥忙着搬凳子让坐,又是端茶又是递烟,弄得我面红耳赤怪不好意思。随着崔老汉的唢呐头传出震耳欲聋的几声叫板,笙管、扬琴、二胡、板胡、笛子、三弦、锣、鼓、镲各种家伙什儿响起,吹、拉、弹、拔、敲、打,喧天驾舞,吵醒了沉昏已久的小山村。《喜相逢》、《将军令》、捉老虎、《苦伶丁》、《鹚唠刷糜子》,晋剧整本《打金枝》、《算粮登殿》一曲曲,一出出,招引来一整院老少爷们儿,大姑娘小媳妇儿。是呀,这帮残患人也总该有碗饭吃吧,老天爷还饿不死瞎家雀呢,遑论人乎。本来嘛,红事白事通称红白喜事,传承了数千年了,吹、拉、弹、唱,捧捧场,热闹热闹,也算是一类民间的礼仪音乐吧。红啦!火啦!在文化娱乐活动极度贫乏的山沟壑旯,崔三老汉的鼓匠班子一亮相,那阵势比公社宣传队还齐整,还吃香,山上人请,川里人叫,门市整日应接不暇。老汉每次回家,总要让俊娥给我送条烟拿瓶酒的。每每她都要鼓动我:“宝哥你跟上我爹干哇,保管比当社办老师挣得多。让我考虑考虑吧。

放寒假了,待在家里没事干,怪憋闷的。一次有户人家办白事业,又来请崔三老汉。或许是没事干想找点儿事,也许是钱的诱惑吧,我试探着去找崔三老汉。这就对了嘛,我早就让你跟上干的,走哇!”跟着鼓匠班子一开初还遮遮掩掩怕见熟人,出了几次门也就习惯了。转了一个寒假,除吃饭不花钱还吃得好外,收入居然比社办老师一年的工资高出好几倍。父母、兄弟姐妹们也跟着过了个好年。到崔三老汉家拜年,一家三口特别高兴,使我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俊娥接过我敬奉师父师娘的烟酒糕点,一通大年问好的礼节讲究完,俊娥又端上酒菜,让我陪着师父喝酒。崔三老汉眼虽看不见,心却豁亮,古道热肠,坦荡直爽。几杯酒下肚,话便多了起来。说起他幼年时因害眼疾双目失明,父母忍痛将他送到鼓匠班子拜师学艺,吃不完的苦,受不尽的罪,待到中年师父过世,他才不捏下眼儿(师父吹奏主调,徒弟接续尾音),担起第一吹鼓手的重任。遇上搞运动又歇了菜。他很是感慨地说:“不是宝子你帮衬,这班子至今也拉不起套来。快别这样说,还不是您老技高一筹手艺在那儿摆着,加上乡亲们识人认货,厚爱热捧才立起棍儿的吗!崔三老汉又一杯酒进肚,宝子,我是看对你啦,如不嫌弃,你娶上俊娥,当我的女婿哇!突如其来,毫无思想准备,我着急忙慌摆手推辞:不行!不行!俊娥要人样有人样,要头脑有头脑,还愁找不上个好人家,我一个瘸子,俊娥跟上,不得一辈子吃苦受拖累呀。我不怕吃苦!俊娥倒率真。她母亲更是趁热打铁行啦,咱们就自捣亲哇,也不用请什么媒人过话了,我和你大爷这就去跟你爹妈商量。
       

过罢二月二龙抬头,我便将俊娥迎娶回家。从此我一边教书,一边跟岳父学起鼓匠来。这鼓匠看似草根班子尽咕叨些俗音俚乐,但细究起来,无不沿袭古代汉族音律,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古代五音最早见于距今2600余年的春秋时期。与西方七个音阶对照,正宗中国古乐曲是没有发(4)和稀(7)两个音阶的。音阶的第一级音不同,调式就不同,有五种主音不同的调式,因此声调变换,有悲凉、有激愤、有高昂。你不研究这行,了解它也没多大意义。我既吃这碗饭,就得读这本书。在岳父耳提面命、执手相教、严苛指导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颇得真传。和岳父搁班的吹鼓手们,眼见得班主一天天衰老,气不够用了,腿脚也不麻利了,便一个个分道扬镳,另起炉灶,舞动各人的旗号抢门市去了。岳父也将班子的主要事务传交于我,自己干起了捏下眼儿,打下手的营生。为了适应年轻人们的口味,我除了搜集散落在民间口口相传的词曲小调,还特意买下不少现代的歌本和名曲磁带。〈春江花月夜〉、〈二泉印月〉、〈金蛇狂舞〉、〈彩云追月〉、〈江河水〉、〈喜洋洋〉、〈紫竹调〉等等都是在那个阶段下功夫练习仿学的。由此也技压群雄争来不少业务。揽门市最怕两班鼓匠对台,都要彰显功底,比拼耐力,尽施奇招,不见雌雄,决不罢手。一个通宵下来,很可能就累爬下啦。一次,我和岳父的原搭档碰了头,看热闹的人直给他喝倒彩,为了争口气,师叔硬着头皮和我对台。东方露出鱼肚白时,我的一曲〈百鸟朝凤〉吹罢,师叔吐血了。

我急忙过去缠扶,他身疲力竭地说:“服啦,教会徒弟饿死师父,从今往后,凡你揽下的门市,我绝不再来对台。自从那次,我的鼓匠班子便在这山里山外有了名气。生活嘛,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一家老小跟着我在农村过日子也算体面。买了风葫芦(风力发电器)、十四寸黑白电视机。说顺也顺,说不顺也有坎儿。谁家要办红白喜事,一般雇鼓匠的主儿家要套上骡马皮车来接的。红火完了,下一家再接。但门市间隔开了,往往就得步行赶路。冬日的一回,雪掩山途,拣小路踩荒而走。因只有我能看得见,便走在前面探路,柱了根棍子点地,又拉了根棍子牵引着各背家伙什儿的班子众人鱼贯而行。有个胸前挎鼓的搭档,只顾护鼓,脚下打滑重重摔倒在地,跌断了右臂,在众人相互缠驾下,勉强回了家。除了给他疗伤看病不说,还耽误了不少门市。为了改善出门赶路的交通问题,省却雇主车马接送的麻烦,争取能揽更多的业务,我添置了一台小四轮拖拉机,并学会了驾驶。这样一来,那里有门市,开上车拉上人和家伙什儿随叫随到。天冷了或赶上雨季,在车帮上安装好架子,搭上帆布篷,人和家伙什儿不受冻,不淋雨,而且也安全得多。”“姑父,我们公社的白书记来了,在我家西屋等你,说县里有事通知你。小侄儿过来叫我。告诉白书记,我马上过去。”“赛八哥你歇着,我过去看看,有时间再听你讲故事。晚上有座夜鼓,赛八哥们没休息,一直吹打到天明。
       

鼓匠班子要走了,赛八哥边发动他的小四轮边同我道别:“老兄相跟上去串个门吧,一壶烧酒,焖个兎子,炖只鸡,农家饭,咱们来个秉烛夜谈。我和你详细叨啦叨啦这几年我的经历。翻过前面这座山就是寒舍。他用手指着村南的大山。白书记昨天接到县里来的电话,让我今天赶回去研究全县征购粮食的事。官身不由己,实在对不起,以后抽时间专门去拜访你和尊夫人。”“一言为定,你公务缠身,我也不便强求,改日再聚吧。”“噢,赛八哥说说你那另一层意思,临别之际我想听听。”“老兄不瞒你说,当吹鼓手弄几个活钱,也是为生活所迫。看到民间艺人们几经沧桑代代传承下来的艺术精品、文化遗产行将曲终,濒临绝唱,心里难受呀!几年来搜集整理了部分曲排、歌谣,也即兴创作了一些歌词、曲谱。”“老同学真是有心人啊,佩服,有需要帮忙的地方只管开口,在下一定尽力相助。”“你在上面工作,接触的部门多,人脉也广;我想将我所搜集、整理、创作的文稿交送有关出版社,让他们把把关,出版发行,以便能让这些民间文化、艺术精粹保存下来,传承下去。”“行!行!行!你回去汇总一下,抽空带上去趟县里,我帮你找找有关部门,走走组织程序,报送上去。”“太好啦,在此先感谢大局长了,拜托!说罢,赛八哥招呼安顿鼓匠班子搭档们上车坐稳,突!突!突!小四轮径奔山路而去。
回到县城,参加了几天全县秋粮征购工作会议,便去找县文化局局长、宣传部部长和分管文教卫生工作的县委副书记。分别向他们介绍了赛八哥在艰苦环境下,带领残疾人员组建农民鼓乐队,不分严寒酷暑辛勤服务山区百姓,和他孜孜不倦常年坚持搜集、整理流散在民间的呱嘴、说唱、曲排、歌谱,并进行文艺创作等事绩,引起了领导层的高度重视。分管书记责成宣传部、文化局深入下去调查、整理,要求将其做为发展乡村文化工作的典型予以宣传报导。县报社、县广播站登载、报导了以《大山明珠》冠名的专题采访。宣传部、文化局把赛八哥搜集、整理、创作的曲艺作品即时报送到省音像出版社。出版社很快便派员来到赛八哥所在公社,协助他进行了精细整理并又挖掘出一些新题材、新内容。不久便出版发行了《省民间曲排、歌谣专辑》第一集。
        

几年后,赛八哥由社办老师转正为公立教师。随后调任县文化馆任馆长。在他的带领下,文化馆创办了《农民歌剧团》、《木偶、布袋戏班》、《春芽》文艺期刊,还举办了全县摄影、书画展等。全县文化事业搞得是风生水起、有声有色。县文化馆多次被县、市评为先进集体,同时被省里表彰,荣膺双文明建设先进集体称号,还给赛八哥颁发了省五一劳动奖章一枚。


送健康,送孝心,送友谊——

送自己,送父母,送朋友——

老事旧人”平台出售自家熬制的手工阿胶糕保证绝对货真价实,口感甚佳。同时出售艾建新品牌的各类艾灸产品,包括眼罩、腰腹带、肚兜、坐团、艾灸礼盒、灸团和各种艾柱等,此外还有内蒙古正宗牛肉干,各种倍齿健牙膏保证都是好产品,绝无半点虚假,关于这一点我可以以平台三年多的信誉作保证,大家可放心购买。

欢迎大家长按下面二维码,加我妻子微信,订购或咨询



平台其它文章链接点开即看:

职场红颜

首席御医

天道官路

官场争锋

问鼎官路

仕途无悔

乌兰察布方言版:我的白音察干


【作者介绍】高存刚,男,与共和国同龄,1949年10月出生。1966年于察右后旗土牧尔台中学毕业,68年8月上山下乡插队到察右后旗锡勒公社红旗庙牧业大队。之后在察右后旗当过工人、文书、小领导、文物管理所副所长等。1998年提前办理退休手续。曾在各种报刊发过多篇文章, 2013年应旗政协文史办之邀,参加了《察右后旗文物志》编撰工作,担任主笔。现在闲暇之余整理上山下乡期间的人生历练故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