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横店中小学琐忆

 八面山人 2020-02-07

横店中小学琐忆

吴立梅

翻阅东阳中小学的校史,自然而然关注我曾任教的学校。看了以后,觉得撰稿者或许资料匮乏,或许阅历尚浅,使得叙述过于粗疏简略,甚或与事实有所出入。有关横店中小学的那一部分,随着当事人的日渐凋零,那段尘封的历史将湮没在时间的流逝中,永远无人知晓。有鉴于此,责任感驱使我掀开历史的帷帘,回顾那段岁月。

不算兼课的学校和复习班,我任教过的学校仅三所,横店中小学是其中的第二所。“横店中小学”不是泛指,而是校名,是现在横店镇中心小学的前身。“文革”期间的1968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号召将学校办到家门口,以方便贫下中农子女就近入学。于是,每个公社办起了高中,每个片(相当于现在的社区)都力争办初中,每个村都有村校或完小。对所办的高中和初中,人们冠以“社办”两字,称“社办高中”“社办初中”,横店中小学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那时横店公社有6个片,为横店片、桥下片、东溪片、西溪片、禹阳片、禹麓片,共有39个生产大队,170个生产队,5010户,20300人;有1974年创办的横店高中一所(与现在的横店高中没有传承关系),1968年及以后几年创办的横店中小学、良渡附中、任湖田附中、下里市附中、上城附中、陈庄附中、西联附中等附中7所。这些附中,无一例外地都附设于原来的完小,被称为“戴帽初中”。其时缩短学制,初高中均为两年制。除良渡附中外,初中班级一般不多。那时的师资,以1975年秋为例,横店公社教师131人,其中公办教师44人(包括不上班的长病号1人),民办教师87人。高中教师7人,6人为公办教师,初中教师除极少数为县属中学如湖溪一中“下伸”的程肇宣、楼正德等老师外,其余均从小学教师中遴选。东阳文史界耆宿王庸华就曾在1969年由东中“下伸”任横店中小学负责人。

我是1973年从教的,杨店五七学校教了3年,最后一年任该校负责人——其时并无校长的头衔。1976年暑假调入横店中小学任教。那时的横店中小学并非横店公社的中心学校,只是横店片的中心学校而已。横店片的学校有四所,除了横店中小学,还有杨店、雅堂、毛里塘3所小学,这3所小学均有复式班。其中杨店5个年级,5位老师,4个班,其中1个复式班。雅堂和毛里塘各有两位老师任教,二复式和三复式班各一。

1976年横店中小学平面示意图

我调入时,横店中小学有7个班,其中5个小学班,2个初中班,10位任课老师。学校的布局为三进,由南而北,先是一个长约30米、宽约9米的天井,其南为生产队仓库。天井之北为第一进,3个教室4个房间,中间一条通道。东教室为初一教室,西边两教室为小学一年级教室和二年级教室。4个房间由东到西、由南而北住葛繁星、我、王志豪、陆大浩四人。葛繁星,上城人,教初中物理,擅修钟表,后来曾任横店镇中的校长,其时他的儿子在我班里。陆大浩,湖头陆人,系我小学同届不同班的同学,当过兵。1977年3月,作为最后一批被推荐的工农兵学员上金华师范读书。接替他的代课者是其同村人陆兰珍。陆兰珍的丈夫为退伍军人,正尝试写小说。已写了几万字,以南江水库的修建为背景,情节并不吸引人。王志豪,七一后山人, 1979年考入金华分校就读高师民师班,在横店镇中任教直至退休。

第一进与第二进均建于70年代初期。两进之间,有宽约5米的天井。第二进为2个教室4个房间,中间一条通道。东教室为初二教室,西教室为小学三年级教室,其时徐文荣之女就读该班。所住教师为胡绍斌、方岩、郭春林、张尚升。胡绍斌,上湖田人,其时任初二班主任,因与学生发生矛盾处理不当,师生关系相当紧张,以致待在房间里不大出来。后来离开教师队伍,已去世多年了。曾帮大智禅寺编了两本书。数年前患肺癌病逝。我曾在2013年9月8日《金华日报》上发过《忙人方老师》一文怀念他。郭春林,郭新宅人,其时任学校负责人,次年他调走,湖头陆人陆炳进代之。陆炳进也只待了一年,横祥人应荣增代之。应荣增在整顿民办教师时离开教师队伍到社办企业工作,现在自办了几家企业,倒也发了。张尚升,七一里府人,解放初即在此校任教,一直到退休。其时年过半百,子女颇多,横店片只有他享受多子女的双份粮价补贴。

第二进后面又是一个东边敞开的条状天井,天井后为第三进。说是第三进,实则横店上街头的一个佛殿。佛殿的两个转厢系1952年建造,作小学四、五年级的教室。佛殿本身作房间、食堂和厕所。这里住着韦筱光、金秀芳两位老师。韦筱光,郭新宅人,其夫郭文海老师,湖溪区教办工作。他们的儿子郭向东是当今东阳名人,全国劳模,第十、十一两届全国人大代表。金秀芳,后周人,后随夫至李宅任教。韦老师的幼女和金老师的女儿其时都在我班里。食堂的炊事员是上街头一位五十来岁的妇女,似乎称她“香兰姐”。她的月工资为15元。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第一、二进所在还是空地,是横店放电影的场所。售票处就在佛殿的西厢房。我读小学时在这里看过许多电影,其中有轰动当时的彩色故事片《刘三姐》和《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10位教师中,只有方岩和张尚升两位是公办教师,月工资40多元。其余8位都是民办教师,工资30元左右。我当时的学历为初中——因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那年初中毕业,其后高中及大中专学校均停止招生,升学无门,到金华做了6年木匠,学历就停滞不前。当时规定,民办教师高中学历的每月26元,初中学历的每月24元;平原地区,其中的14元由国家支付,其余部分由所任教大队支付。24元工资外,有3元粮价补贴,1.50元包干到人的医药费,我的每月应发数合计28.50元。民办教师的工资在六七十年代二十余年没有变动,有的自1958年开始从教,工资依然停留在30来元。民办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主体,1977年,横店公社教师迅速扩张至170余位,公办教师却没有增加,还是原来的40多位,仅占教师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余四分之三均为民办教师及为数不多的代课教师。

公办教师的粮食自然由国家供给,民办教师的粮食则由任教的大队支付。支付的粮食,参照农民的口粮标准,每年520市斤毛粮,另有大豆、菜油若干。后来嫌麻烦,一揽子支付540斤稻谷了事。一般在9月份开学时支付。由于学校的初中生来自横店片所属横店、雅堂、毛里塘三个村,教师口粮除横店村用粮票支付外,其余村分摊到下属生产队用稻谷支付。由于来源不一,优劣不等,为公平起见,将收来的二三千斤稻谷全部堆在第一进前面空地的地簟上拌匀,然后分给相关教师。这些口粮均应以每担(50公斤)9.60元的价格支付给相关生产大队。因此,自9月开始的三四个月,民办教师的工资扣抵粮款后,仅有国家支付的14元可供支配。

1976年下学期开学不久,毛泽东主席去世。9月9日下午,收音机上预告说有重要广播。4时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始广播《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播报毛主席去世的消息。这消息比唐山大地震还要令人震撼。一方面,大家对毛主席的去世没有心理准备,有点像天突然塌了一般;另一方面,对毛主席去世后的局势无法预料,充满疑虑和担忧。开学初的教学安排也因毛主席的逝世而打乱,一切工作围绕悼念毛主席的活动进行。扎白花、扎松柏牌楼、戴黑袖套、挂黑底白字横幅。组织学生参加横店大会堂举行的悼念活动。哀乐低回、庄严肃穆的氛围中,低年级学生大都痛哭流涕,高年级学生也眼眶红红的,用如丧考妣来形容尚无法显其悲戚。横店大会堂的旧址就是现在万盛南街56号农业银行横店支行所在。

“文革”期间,遵循毛泽东“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要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的五七指示,每学期中途,都要放两个星期的农忙假。上半年在5月中旬,下半年在11月上旬。教师的农忙假只一个星期,另一个星期或公社统一安排,或参加生产队劳动。1974年,横店五七高中创办,址设横店西殿山,全公社教师曾到那里的黄土山坡掘土平基。横店有三个生产队,须到每个生产队劳动一两天。1977年5月农忙假,先帮一队到凤凰山西北麓拔秧,到操场打麦;再帮二队打麦,摘桑叶;后帮三队打麦。同年11月的农忙假,到郑庄附近的公社农场(址在今横店汽车客运中心对面)劳动一天后,集中到湖溪马上桥劳动5天,连同开会,共11天,整个农忙假,只3天可自由安排;除去2个星期天,真正的农忙假只有1天。

清明前后,一般有一次远足或春游活动,带领学生参观了解“工农业生产的大好形势”,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下半年,一般有一次小秋收活动,带领学生到山上采草药、捋檡子(石栎果实)之类,所得收入作班级活动费。

每年寒暑假,教师需集中学习一段时间,内容全为政治,无关业务。1973年、1974年、1977年三年暑假,全县教师在城集中学习,内容为路线斗争——批陈南熊、批林批孔、批“四人帮”。其余寒暑假,均集中到县属中学或区中心学校学习,我们湖溪区教师则集中到湖溪一中学习。1977年寒假,腊月十八到腊月廿四,就在湖溪一中集中学习7天。

“四人帮”被粉碎后,学校参与的政治活动有所减少。但处于公社所在地,学校作重大活动的场地而放假,亦属常事。就1977年1月看, 14日,湖溪区在此开优秀红小兵会议,学生放假。29日、30日,公社召开农业学大寨积极分子会议,学生放假半天,部分教师参加会议服务工作。

横店中小学也没有出现校史所述的“受'读书无用论’影响,学校管理比较混乱,师生积极性不高”的现象。现在的写史者没有经历过那段岁月,只是凭想象来叙述那段历史,习惯于用否定过去来凸显现在,结果使得历史真的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文革”期间,固然“以'抓革命,促生产’和'阶级斗争为纲’统领学校工作,教师仍要参加各种政治运动,教育、教学工作起色不大”,但绝大多数教师都是有良心的知识分子,懂得知识对于学生、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因此,他们是兢兢业业、尽心尽责的。我所了解和接触的教师,极少吊儿郎当、不负责任之人。

当然,对教育质量的高度重视,应该始于粉碎“四人帮”以后。最明显的是统考和各种教研活动多了起来,我曾多次为其他公社统考或速算竞赛命题。就教研活动而言,以1977年4月为例,那个月有一系列活动。14日和15日,赴向阳公社所在地官桥听课。18日,何建成、吴兆龙、郭文海三人来听我的课。其时,教育界元老何建成系横店公社教学负责人,吴兆龙系小学语文教学权威,郭文海系湖溪区教办主管教研的老领导。25日,全片老师听我的课。27日,学校全体老师赴西联附中送挑战书;次日,西联附中回送应战书。这年10月,学校还承担湖溪区的观摩课,由金秀芳老师执教,来听课的教师有近百人。

横店中小学的教学质量是不错的。统考中,各年级的成绩大都在前三名内。1977年中考,学校附设初中班升学人数获全公社第一名。我以初中学历教初二语文(当时初中二年制,二年级即毕业年级),成绩在湖溪区44个普通平行初中班中名列第三。因为那时分重点班和普通班,也有人将其称为“快班”和“慢班”。有平行班的学校才有重点班。横店中小学没有平行班,小学毕业生中的优秀者升入良渡附中,因此,其初中班属于普通班。

当时学校办公经费依靠学费收入。每生每学期学费标准:小学低段一、二、三年级1元,小学高段四、五年级(其时小学五年制)1.50元,初中2.50元。全校近300名学生,学费收入500余元。现在的横店富甲一方,可那时的横店村近300户1000余人,比其他村庄富不了多少,集体经济也较薄弱,因此不可能有多少财力投入学校教育。这500余元学费要解决办公用品的购置、必需的修缮,常常捉襟见肘。那时我兼任学校的后勤(总务主任)和会计,方岩老师任出纳。一学期没有几笔账,学期结束时村贫管会(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委员会)会同学校的领导、会计、出纳查账对账,一般一两个小时就解决了。

      当时学校的许多教室窗户没装玻璃,只能用塑料纸或马粪纸钉在窗户上遮风。隆冬季节,北风呼啸,教室里也冷风嗖嗖,学生多带火笼、火熜以御寒。作为主管后勤的人,不能不想办法改变这一状况。可当时玻璃属于紧缺物资,须有分配指标才能购买。我妹夫的一位朋友,其叔父在物资局化建公司工作,于是通过私人关系,购得一箱玻璃。购买的过程也值得一述。当时横店到城里的班车有限,进城办事往往得在城过夜。我住在东风旅馆,那旅馆在南街南端西侧,是东阳当时最有名的旅馆。同住的有新渥农机厂的两个出差人员。那两人回房间后发现背包的拉链开裂,于是报了警。我们三人同房间,我无疑成了他们的怀疑对象。自认为立身端方,从不妄取他人一物,竟然被人当成贼,怨气怒火积满胸膛。公安局的人来了,将那包仔细查看了一番,又没有什么东西遗失,判定是包的质量不好,东西又塞得太多,是自行裂开的。真相大白后,我对那两人也没好脸色。不过,那晚因此睡得不好。说来既好笑又无厘头,此后遇到“新渥”一词,就有一种莫名的排距感。那箱玻璃,价格76元,耗去一学期公用经费的七分之一。运回学校后,为了替学校省钱,借了金刚钻,自己划玻璃,自己装玻璃。玻璃的边角料也利用起来,用两条或三条填补一个窗格。此举解决了教室的挡风采光问题。

学校没有住校生,课余时间相对丰富。除了每周两个晚上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外,其余时间相对自由,有空看看书,或到近旁村校串串门,有时也四五人或六人一起打打扑克。陆炳进、应荣增等领导都喜欢打扑克,晚饭后就开战。打扑克常常放在我房间,将一只衣柜放到中间当桌子,四周往往围满了人。

由于我的房间在第一进,窃贼光顾也比较方便。某个周六,窃贼趁学校无人,从摇头窗爬进房间。房间里也没啥值钱之物,贼骨头捣腾了一通,一无所获,只是把房间搞得乱糟糟的。报警以后,一直没有下文。

因为就近入学,学生都回家吃饭。教师吃的米和菜主要从家里带来,学校也有一点菜地,在横店小溪的溪塍脚,在三溪桥边本保殿西南也有一小块菜地,可以部分改善教师伙食。食堂以蒸饭为主,有菜供应的时候较少,大约每星期三四次罢了。每个月可打一次牙祭,吃一顿馄饨或饺子之类,每人每月的公用伙食费不过两三元。

我于1978年夏参加高考,不计县属中学,横店公社文科上线的只有我和卢加良两人,次年春报到入学。自首至尾,在横店中小学任教两年半。毛泽东在《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写道:“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而今,那段岁月逝去也已三十八个年头,光阴倏忽,蓦然回首,用“弹指一挥间”来形容并不觉得夸张。东拉西扯写下这些,既是怀旧,也为史家提供一点素材。

(有删节)

                                                                    2015.2.1撰

                                             原载《东阳史志》2015年第1期(总第32期)

                                  收入拙著《夏山文丛》和《那乡 那土 那人——故乡文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