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乾隆帝为定瓷做红娘

 醉青YPS 2020-06-24


乾隆可说是定窑最大的收藏家,在他创作的200多首御题咏陶瓷诗中,仅定瓷诗就32首之多,大部分还命玉工錾刻在相对应的器型上。



在这些御题诗定瓷上,诗文都錾刻在底足部位,一、因为是平面,玉工刻起来难度相对比弧面要小些;二、因为底足落款是陶瓷铭文传统的处理方式,也不影响整件陶瓷作品的审美和完整度。但是,32首定瓷诗之外,还有一个特例,乾隆御题《古玉碗托子配以定瓷碗适然成咏》,诗文刻满定窑白瓷碗全身,且口、足皆镶以鎏金铜扣,诗后署“乾隆庚戌春御题”,钤“会心不远”、“德充符”两方印章。此碗敞口,深弧腹,圈足,通体内外施釉,素面无饰,所以也给了乾隆刻御题诗以可乘之机。诗为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其八十岁高龄时题,全文如下:

谓碗古所无,托子何从来。
谓托后世器,古玉非今材。
又谓碗即盂,大小异等侪。
说文及方言,初无一定哉。
然而内府中,四五见其佳。
玉胥三代上,承碗实所谐。
碗托两未离,只一留吟裁。
其余瓷配之,亦足供清陪。
兹托子古玉,玉碗别久乖。
不可无碗置,定窑选一枚。
碗足托子孔,圜枘合以皆。
有如离而聚,是理难穷推。
五字纪颠末,丰城别寄怀。


诗文大意为:有人认为古代没有碗,那么这只玉托子又从何而来呢?如果说是当代的制品,可看它的材质却又确实是古玉。托子没有了碗该有多可怜呀,我就做次月下老人给它配上一只碗吧。我这里倒是有一只温润如玉的定瓷碗,色泽相协,大小合适,碗足与托孔也相宜,这是多么圆满的结局啊。
乾隆御题诗玉璧(大英博物馆藏)

这首“适然成咏”的鸳鸯谱的诗文令乾隆十分满意,遂又命玉工分别錾刻于定瓷碗、玉托子上,环壁通体,以永久流传。话说这只玉托子有一个学名,叫有领璧,就是玉璧孔周围高出一圈领子来,所以乾隆才认为是托子。有领璧是商代玉璧的新品种,河南安阳、四川广汉三星堆、江西新干大洋洲等地的商代遗址和墓葬均有出土。至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有领璧在中原地区消失。可见,玉托子的辈份着实尊贵,与定瓷碗相差了两千多年的时光,也许在乾隆眼里,这就是“千年等一回”的美好姻缘。

乾隆御题诗定瓷碗(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乾隆帝这个红娘做梦也想不到,随着大清帝国的灭亡,这对璧人也天各一方,那只玉托子飘洋过海,最终落户在大英博物馆,而定瓷碗则在紫禁城默默地翘首以待。2014年底,《另眼看世界——大英博物馆百品特展》入驻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件命运多舛的玉托子也如愿入选第88号藏品,虽是与北京故宫的定瓷碗隔海峡两岸遥遥相望,却也是重回故里,令人无限感慨。

有人说,乾隆在文物上刻字是对文物的人为损毁,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些器物又何尝不是多了一份历史的积淀和诗意的人文情怀,玉璧和定瓷碗在乾隆偌大的文玩世界里脱颖而出,成全了一位80岁老人的一番“红娘”情怀,浸润了皇家气质,也为后来人留下了探索研究的话题。正如《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里提到的:


借物品探索遥远的过去所需要的不只是知识,还有想象力,一些诗意的重建也不可或缺。乾隆知道这块璧是古老而珍贵的文物,想展现出它最美的一面,他坚信这是一个碗托,为之寻找了一个绝佳的配物,并以其高度自信,对这一选择确信无疑。他关于玉璧是碗托的臆断虽未必可信,但我仍然佩服并赞赏它的处理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