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地处南疆,如果用秦汉以前的话来说,这就是蛮地之一了。当然了,这“蛮”也不是什么贬称,秦汉时,天下以中原地区汉文化为中心,四方的东,南,西,北四区又分称为:夷、蛮、戎、狄。这此词最初也仅仅是方位的代称,习惯上也用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来形容,对应方位的人,也是夷人,狄人之类称呼。只是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却渐渐被带偏了,曲解了,才有了那些歧视的意思。
广西地域,正是南蛮的范围,这些地方,其实就是现在少数民族的先民生活的聚居区。千百年来,正是这形形色色的历史,才让这片土地有说不完的故事!
今天介绍的地方——崇善县,历史也是非常深厚的。
崇善县建制的结局,是在1951年4月,和左县合并,组成崇左县,也就是现在崇左市的前身。这看似简单的两县合一,但其中的往前的历史,真正介绍起来,那可是非常复杂的,甚至有点讲不清楚。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现在的崇左地区,自唐宋以来,行政区域管理实行的都是土官制,这是因为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各大一统的皇朝对边远,边疆地区顾及不了那么多,有时也管理不到,只能实行的一种权宜政策。这种政策,唐时叫“羁縻制度”,就是承认当地夷人头目,封以王侯,纳入朝廷管理。发展到后来,也就是现在人熟知的“土司制度”(性质是一样的),说白了,就是分封当地的头面人物,有权有势的人物,作地方,地域的行政长官,封以世袭官名,实行一定程度的区域自治,达到维护皇朝对边疆的统治目的。
而对这些地方,又实行一些中原地区“州县制”的行政区域划分,冠以“土”名,分称土县,土州。如崇善县所在,就是当年的太平府范围内。太平府对应现在的地理位置,差不多就是现在崇左地区,这区域看着并不是很大,但是行政区划却分得很多。
如到明清时,整个太平府,领辖十五州四县,即:崇善县,陀陵县,永康县,罗阳县,太平州,思城州,安平州,养利州,成承州,左州,全茗州,镇远州,思同州,茗盈州,龙英州,结安州,结伦州,都结州,上下冻州,府治太平州。
唐时开始的“羁縻制度”,是当时最好的选择,有一定的积极性,还是很有效果的,但随着历史的前进,问题就出来了,在这不大的地方,有实权的人却不少,在那种占地为王,划地为界十分重视的封建时代,很容易就生出各种事端,个个都是一方土皇帝,你不服我,我不服你;你管不了我,我也管不了你。
所以,到最后,对这些区域的管理很是各朝代头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后来的每个王朝都想着对这些地方回收管理权,实行“改土归流”,但对这此地方,想要一个政令下来,一次性统一改正,那也是不切合实际的,于是,也就只有看时机对这些地方实行“改土归流”了!
所谓的“改土归流”,其实就是取消当地那些世袭的土官特权,实行中央集权的流官制,也就是由朝廷派官任职管理地方。达到对这些地方慢慢的撤消,归并,这种政策从明清到民国中期,一直都没有停止过,最后,到民国后期,各地土司制度才渐渐“名存实亡”。
崇善县也是这样。在唐以前,这里开发很少,算是真正的蛮荒之地。秦汉时属交趾郡,到唐时,在这里设置左右江镇,领辖这一片地域的六个蛮州:思同州,万承州,万形州,波州,上下思诚州,总属邕州都督府管。广西左右江地区当时又称为西原农峒地,崇善县所在这片地方,叫崇山。
到宋代,发生了农智高举兵反宋,并建大南国的历史事件!这严重的触动了大宋朝的神经,于是派狄青去剿平。狄青平岭南后,为了加强对这一片区域的管理统治,把原来唐时的“羁縻制度”改为“土官制度”,不再是单一的分封当地头人,而是有些地方以赏赐狄青平乱大军中那些有功绩的将士,把他们分封在这些地方,建立土州,土县,并允许他们世袭地方官官职。世代为官,这也是这区域的土官,土州的来历之一。
如前面介绍过雷平县,同正县的改土归流史(文章后有雷平县,同正的链接,可以点击阅读),也是这种情况!
宋时在这一地区设立五寨,即:古万寨,太平寨,迁隆寨,永平寨,横山寨。这也是太平府这个“太平”的来源,同时,也是这个时候,设置了崇善县。
崇善县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有一种说法,是源于这里的崇山!因为这里发生了农智高起兵反宋事件,这一带民智“犷悍”,宋狄青平定后,想着这里的人能按朝廷的规则,规定,法则,法律发展,希望这里的人忠顺于朝廷,顺从向善。于是,取谐音就成了:崇善。
追寻历史,崇善县的前世行政划分相当复杂,分区很多。总的来说,从宋皇祐五年置县,到解放后撤并,这当中刚好900年的时间,也是崇善县县制由小到大,从始到终的过程。
崇善县在1949年12月19日解放,1950年与左县合并前,崇善县行政区仍为沿用民国时最后的划分,为8乡1镇,85个行政村,14街,4331个自然村(街),共886甲。
当然,这个行政的划分,也是经过了民国好几次的行政改革才形成的结果。
民国初立的时候,就是第二年,就实行“废府存县”,在这个政策下,太平府治下的各县进行了很大幅度的撤并改组县治工作,还有辖区内各地的“改土归流”等等,在民国初,中期,广西省行政区划上又有团,区等,中后期又改为乡,镇等变化,县属各地行政沿革过程十分复杂。
就崇善县周边来说,最大改变,就是民国6年拨上下十所屯给绥渌(今扶绥县柳桥乡上下村一带);民国7年合并了江州,罗白,拨恩城归养利县;民国21年又划几处给同正县,明江县等等。
所以,崇善县在民国26年之前,实际上县以下是以“区”为县内最大的划分,全县分为12个区,区以下设乡(镇) 、村(街)、甲等建置。区以下编制为:以10村(街)为1乡(镇), 10户为1甲,10甲为1村(街) 。
第1区,即县城,下辖城厢和银佛、白云、孔教3乡,24村街44甲;
第2区,上2区为上东团,辖馨余乡;下2区为下东团,辖陇阳、逐旺2乡,三乡共25村63甲;
第3区,为南团,辖古坡圩和盘峒、白沙、定福3乡,28村80甲;
第4区,为西团,辖通康、畅作、兰井、宜楼4乡,26村76甲;
第5区,为北团,辖新和圩和振求、颜茂、鳌名、孔安4乡,50村61甲;
第6区,为江州中团,辖江州街和桐兰、新城、保安3乡,41村85甲;
第7区,为江州东团,辖渠阳、古铅、多渌、荣乐、利乐5乡,54村117甲;
第8区,为江州南团,辖贞 壁、新华、宝(山同)、厚福、厚禄、龙灵6乡,46村83甲;
第9区,为江州西团,辖兰谷、双马、思良、乐 亭4乡、40村17;
第10区,为江州北团,辖恭怀、齐化、丰量、和睦、谦全5乡,57村103甲;
第11区,为罗白团,辖俭朴、天俊合旺3乡,30村43甲;
第12区,为驮卢团,.辖驮卢镇和水丰秀、龙江、汀鹤3乡,9街12村1181尹。
到了民国26年后,这些就再一次改革了,如9区,12区部分乡村就分划到明江县,同正县了。撤区改乡镇后,就为2镇8乡,97个行政村(街),454个自然村屯(街),1004甲。
而民国“废府留县”之前,也就是清代的时候,崇善县以当时的“郡县制度”划分,崇善县是什么情况呢?这也是很复杂的,清代初期,清代前期,崇善县以下政区设都、厢、图、哨、段、村等建制,到清代末期,则全境流土分治,各自为政,由原都、厢、图、+哨、段(叚)建置改为团、乡、村建置。
以清代末期介绍,崇善县当时有三部分:
崇善三都,共八十四村;即:永兴都、新宁都、归化都。
江州十三哨,共二百五十八村;即孟圩哨(今属宁明县) 、番崽哨、番内哨、板利哨、板容哨、板兰 哨、渠犸哨、那磨哨、那忙哨、那派哨、鹞容哨、大浪哨、陇丰哨。后改设5大哨、 8小哨、6番崽、内外甲等建置。
罗白三叚(段),共三十二村。即俭朴叚(段)、合旺叚(段)、 天俊叚(段)。
这些都,哨,叚之类,也是县以下的行政区域的单位之一,多用在以前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划分。应该类似于现在的镇,乡,村这样的级别。有些史籍中,用的是“叚”,而新版的史书则作“段”,不知是笔误还是什么,这就不管了,反正都是指这些行政单位。
但是,真正说来,崇善,江州,罗白这三个地方,在当时都是三个同级的区域,行政上唯一区别是,崇善县是正县,是中央政权任命的流官管理,而江州,罗白则是土州土县,是中央政权承认的世袭土官管理。
先说崇善县,最初成立于宋,是太平寨的治所,也就是太平府的正统前身。崇善一带最初土官姓黄,不过中间也经历了几次的事件,最后在明洪武年,是赵福贤举州归附大明,所以此时崇善是赵氏土官世袭。不过,到了宣德三年,赵氏的后人赵暹却有反意,最后被大明平息,并实行了改土归流,大明朝开始派流官!从此,崇善县也就开始了正县的设置了。清雍正年思城州归附,就形成了清代的崇善县了。
这思城州,在宋设五寨时,属太平寨,与崇善县是同级行政,他分为上,下思城,在元代上思城州土官黄英衍迁到驮卢,才把上下思城并为一州,这个“驮卢”和崇善县有了争议,到明洪武年时,把太平路改为太平府,思城州土官赵雄杰归附,获得大明朝的世封。不过到了清雍正年,不知赵氏犯了何事,没有了记录,思城州改为思城县,并由崇善县管,并派了县丞分驻,从此,思城也就没有了。
江州,古名江阳,宋代在这区域设五寨时,属于古万寨,邕州左江道,元代属思明路,明代时土官黄威庆归附大明,并获得承认,并一直到光绪末年,被设流官弹压,最后到民国时正式归流,成为崇善县的一部份。
罗白县,属江州一部分,在元代时分置出来单独成县,当然,隶属关系仍然是江州为上级。土官姓梁,在明代时,梁敬宾归附,也就获得了世袭罗白土官的权利。也是在民国二年被设崇善弹压,最后也成为崇善县的一部份。
明万历年,崇善县
历史久远,很多村庄名都改变了,也就不一一列出来了。那些个历史,少为人知,或是不为人知,只留下这只言片语,不知后人又了解多少呢?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壵。如果你喜欢,可以关注我!给你讲述这片土地更多的过往!
谢谢阅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