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武汉市儒家文化进校园”活动中,一个十三岁的初中生登台讲授《尚书.说命(下)》,她的讲解如庖丁解牛,很有章法。历史背景介绍清晰,人物描述形象,文字解读精准,引证广博准确,情节描述生动,结构梳理完整。 二年前,在苏马荡“德义堂国学”又遇到了这个当年给老师讲课的学生——游雅然,她当时与我探讨了“国学的无用之用”。自然就谈到庄子的见解:“有用者,其用有尽,无用之用,其用无穷,故能成为大用”,这是对“国学无用之用”的最好诠释。“无中生万有,无用乃大用”。这个女孩的见识非同一般。 自从听游雅然讲解《尚书》后,我就对这部经典从不清楚到有所了解,从而产生了兴趣,用了近一年的时间通读了一遍。而读完后深感这本经典是一部浩瀚的历史书卷,是一条深邃的文化长河,是一座神圣的学术殿堂,是极为珍贵的历史遗产。 《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其中虞、夏及商代部分文献是据传闻而写成;“典”是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载;“谟”是记君臣谋略的;“训”是臣开导君主的话;“诰”是勉励的文告;“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命”是君主的命令。 《尚书》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以天命观解释历史兴亡。这种天命观理论的内核:一是敬德,二是重民。《尚书》要旨:其一,在明仁君治民之道。春秋之世,圣王不作,暴君迭起,人民困于虐政,备受痛苦。为救危世,感化当世人君,史官作《书》,希人主得尧、舜、禹、汤、文、武之道。其二,在明贤臣事君之道。周室东迁之后,人臣之事君,远不如往古,乱臣杀君之事屡见不鲜。史官作《周书》,记古贤臣事君之道,以使后世取法。 这部经典博大精深,其中尧、舜、禹、伊尹、周公等古圣先贤治国理政的言行,体现了深刻的政治智慧。诸如:“协和万邦”就是和谐社会的渊源;“明德慎罚”,这奠定了中国数千年的行政、司法原则;“柔远能迩”,这涵盖了中国内政、外交、民族政策的基本准则,并且被孙武延伸为“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军事境界;“天命无常”,则是历代起义者和革命者的源动力,假天意革命是为有道,这是一种彻底的唯物主义革命观。 从《尚书》讲叙的文字中看,尧、舜、禹、汤、文、武这些圣君聪明、通达、圣明,时刻保持兢兢业业、小心谨慎、慎之又慎,认真、辛勤、恭敬、忧虑、深思熟虑、有条不紊,不敢荒废、安逸、怠慢。这些贤明的德行也是值得崇敬和学习的。 在儒家文化思想中,《尚书》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尚书》在作为历史典籍的同时,向来被文学史家称为中国最早的散文总集,和《诗经》并列。《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后来春秋战国时期散文的勃兴,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 就文学而言,《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据《左传》等书记载,在《尚书》之前,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但这些书都没有传下来,《汉书·艺文志》已不见著录。叙先秦散文当从《尚书》始。书中文章,结构渐趋完整,有一定的层次,已注意在命意谋篇上用功夫。后来春秋战国时期散文的勃兴,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 秦汉以后,各个朝代的制诰、诏令、章奏之文,都明显地受它的影响。刘勰《文心雕龙》在论述“诏策”、“檄移”、“章表”、“奏启”、“议对”、“书记”等文体时,也都溯源到《尚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