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克斯·莫特尔 时间:1911年夏 地点:慕尼黑巴伐利亚国家剧院 “死因”: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生于1865年的莫特尔(Felix Mottl)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巅峰时期首屈一指瓦格纳指挥家之一。少年时代天分卓群,15岁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跟随安东·布鲁克纳学习,在此期间狂热着迷于瓦格纳,对他的作品深谙于胸。20岁毕业后与偶像瓦格纳结识。1876年莫特尔参与了首次拜罗伊特音乐节的筹备工作,并作为汉斯·里希特的助手完成了《尼伯龙根的指环》的首演。25岁时,莫特尔已经成为卡尔斯鲁厄巴登州皇家剧院的指挥。虽然作为指挥家的莫特尔对巴赫、贝多芬、舒伯特、柏辽兹的作品诠释都非常有说服力,但是在他内心深处只有一个人——瓦格纳。那段时间里卡尔斯鲁厄几乎变成了“小拜罗伊特”,据说哪怕在公爵夫人的生日宴会上,卡尔斯鲁厄奏响的都是《指环》和《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1886年完成了拜罗伊特音乐节的“特里斯坦”首演之后莫特尔的瓦格纳事业达到巅峰,不仅仅在德国,10年里他在伦敦科文特皇家花园剧院和美国大都会剧院上演了百余场瓦格纳的歌剧。 1904年起莫特尔回到慕尼黑接任巴伐利亚王国音乐总指导,戏剧性的是,1911年夏,在巴伐利亚国家剧院指挥他人生的第一百场“特里斯坦”时,莫特尔突然倒在指挥台上,几天后离世。 迪米特里·米特罗普洛斯 时间:1960年11月2日 地点:米兰斯卡拉歌剧院 “死因”:马勒《第三交响曲》 相信没有人不同意,在布鲁诺·瓦尔特和列奥纳德·伯恩斯坦之间,这位希腊裔美国籍指挥家是最具魅力的马勒演绎者(甚至不需要前提)。有人叫他音乐祭司,或者马勒殉道者,不仅因为消瘦高大苦行僧般的形象、终身未婚或笃信希腊东正教,他的音乐生命亦像一场竭尽全力的修行,用他自己的话说“音乐厅里不是放松的地方。”一位纽约爱乐乐团的圆号手与米特罗普洛斯合作多年后曾写道:"指挥台上的米特罗普洛斯会让人看到想象中马勒的形象,对音乐工作绝对的虔诚和全神贯注是他们高度相同的地方,他们不屑一顾其他艺术家对生活和享乐的兴趣,音乐是他们最深层的信仰。一则趣事:一次排练后米特罗普洛斯询问小号手为何状态糟糕,答曰乐团薪资微薄,为养家糊口需另兼数职,米大师许诺,若保证一心投入乐团工作,愿为其妻儿家小日常所需自掏腰包,小号手欣然接受,谁知人家“磨刀不误砍柴工”,某次演出后大师在后台看到正炫耀貂皮大衣的小号手妻子。 米特罗普洛斯1960年11月2日在斯卡拉歌剧院排练马勒第三交响曲时暴病离世,仅两天前,他还在科隆与科隆广播交响乐团演出了“马三”,据说那时人们已看出他面色苍白、力有不逮,即便请来了急救医生,也没能阻拦米特罗普洛斯把音乐进行下去。在米兰,他死于突发心力衰竭。 约瑟夫·凯尔伯特 时间:1968年7月20日 地点:慕尼黑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 "死因":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没错,同样的地点,同样的歌剧,同样是瓦格纳大师。更加戏剧性的是,约瑟夫·凯尔伯特的骤然离世正发生在歌剧第二幕,当特里斯坦唱完“让我们死去,为我们永不分离、无尽的结合,不再苏醒”。毫无征兆地,凯尔伯特已经倒在指挥台上一动不动。乐团中断演奏时几名小提琴手甚至没有反应过来,继续演奏了几个小节,全场沉寂片刻后,大幕落下,医生达到后宣布抢救无效。震惊的音乐家们表示无法继续表演,观众们肃静地离开了剧院。无独有偶的是,凯尔伯特也曾是卡尔斯鲁厄巴登国家歌剧院的指挥,据说去世前几年曾表示过莫特尔是他艺术上崇拜的偶像.…… 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 巴登国家歌剧院 朱塞佩·西诺波利 时间:2001年4月21日 地点:柏林德意志歌剧院 “死因”:威尔第《阿依达》 1990年西诺波利与德意志歌剧院经理Götz Friedrich由于合约引发的矛盾,使他远离这个舞台长达十年,2000年12月Friedrich去世后,他们的恩怨得以了结。“终于又回到了这个我们相互喜爱的剧院”,不久前他还这样说。 2001年4月20日晚,《阿依达》演出至第三幕时,54岁的西诺波利因急性心脏病突然倒地,医生在乐池里尝试抢救已经回天乏术,第二天当音乐界得知这位如日中天的指挥巨匠这样离去,皆惊骇、惋惜不已。并且,在这场《阿依达》之后两天,星期日的另一场纪念演出写在德意志歌剧院的演出计划中,这场演出是西诺波利献给Götz Friedrich的。 伊斯雷尔·伊农 时间:2015年1月29日 地点:卢塞恩艺术中心 “死因”:理查·施特劳斯《一部阿尔卑斯山交响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