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到千古一帝秦始皇的老家看看去

 大秦之歌 2020-06-24

作者/雨藤 

图片/胡国庆

秦人的历史,改变了整个中国

去礼县探访神秘的秦文化

先秦贵族葬礼中讲究的“殉葬”,如今演变成在新坟上滴鸡血。秦人用的木轮双牛车上不见丝毫金属痕迹,现在用这种木轮的牛车仍随处可见。

位于甘肃礼县大堡子山上的秦公3号墓被发掘后回填,如今老百姓仍沿用独特的双牛拉耙在上面耕种。

1990年冬季,甘肃省礼县大堡子山附近的赵坪村一户张姓农民,在挖土方时无意中挖出几块古生物化石,消息传开后,周围乡亲纷纷赶来看稀罕。

当地农民在耕作

有人说,那几块古生物化石就是中医药中的“龙骨”,可以卖钱,于是不少人都赶到张姓农民挖出“龙骨”的地方乱挖。此后2年多时间,真正挖出“龙骨”的人并不多,可聚集在赵坪村附近的人却越来越多,其中还有不少闻讯从河南、陕西和南方一些省份赶来的外地人。明白其中原由的人都知道,原先奔“龙骨”而来的人早已改变了初衷,因为传说有挖“龙骨”的人挖出了一尊几百公斤重的“大鼎”,而那“鼎”是几千年前的历史文物,至于被挖出的一些小的古代物件,更是难以计数。

至1992年冬,大堡子山附近方圆十余平方公里的沟沟峁峁里,云集了全国各地十多个省份近2万人,组成大大小小几十个“工队”,“工队”之间为争夺地盘经常发生械斗。“山上支满了帐篷,整好的田被挖得到处都是深深浅浅的坑、洞”,“那些人其实就是盗墓贼,他们根本就不避讳什么,大白天公开挖文物”。

沿用古老的藤条做绳子

对此,礼县公安部门多次调查、整顿,但成效不大,直到1993年秋,一座大型古墓被挖出,盗墓贼才被彻底赶跑。8年论证大堡子山古墓是西垂陵园。

1993年秋,甘肃省文物考古所开始在大堡子山进行抢救性发掘。8个月后,考古人员探明,在东西长约250米、南北宽约140米的墓葬区内,共有“中”字形大墓两座,“瓦刀”形车马坑两座。

墓地的东北、北部和西部,有规律地分布着间距为5至7米的东西向中小型墓葬,总数在200座以上。根据钻探资料,考古工作者依山势由下而上,发掘了两座南北并列的东西向中字形大墓、1座东西向“瓦刀”形车马坑和9座中小型墓葬。


挖掘出土的先秦器物

发掘过程中,考古专家发现,大堡子山的陵墓坐西向东,墓主头西脚东,与雍城陵园、芷阳陵园、始皇陵园完全一样,而长达一百多米的中字形墓葬也显示出秦人好建巨陵大墓的特点;这些墓葬中还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和金、玉器,有些青铜器上铸有“秦公作铸用鼎”、“秦公作宝用簋”等铭文;从地理位置看,大堡子山“两河夹一山”的独特地势也与先秦皇家陵园的“风水”取向一致。

一些历史学者和考古专家据此提出疑问:大堡子山古墓难道就是被历史尘封约2800年的秦人第一陵园———西垂陵园?

1998年,位于大堡子山秦公墓东南方约3公里处的圆顶山上,又发现了秦贵族夫妇的合葬墓。该墓的发现不仅为大堡子山古墓就是秦公墓西垂陵园提供了有力佐证,其类似的墓葬形制和地理特征也说明,甘肃礼县一带就是秦始皇的“老家”。


农民使用的车轱辘

据《史记·秦本记》记载,秦的祖先最初居住在“西垂”,其后人非子居“西犬丘”,后因牧马有功被封地授侯,成为周的附庸,建立秦国。考古专家认为:根据秦人陵寝与其都邑的联系判断,秦始皇“老家”“西犬丘”就在礼县大堡子山秦人西垂陵园附近。

2002年3月,大量毁碎文物借助高科技被成功修复,有关专家据此及相关历史文献资料断定:礼县大堡子山墓就是秦人西垂陵园,秦始皇“老家”“西犬丘”,应该距西垂陵园不远。考古发现秦西垂陵区有大量珍宝。

2002年9月19日,作者一行6人来到甘肃礼县一座简陋的博物馆里,秦西垂陵区考古发现的300多件惊世文物珍藏于此。

礼县博物馆馆长王刚介绍,由于大堡子山秦公墓在抢救性发掘前遭盗墓者破坏,很多珍贵文物被盗。文物部门从两座大墓中仅出土了5件石磬、7件金饰片和一些较小的青铜器碎片,车马坑中也只发掘出少量铜车饰和铁制品。现存文物主要来自圆顶山秦贵族墓,其中一组九件套的秦编钟,大的约30厘米高,小的高10厘米左右。数千年过去了,这套身藏地下的青铜编钟虽然锈迹斑斑,但仍完好无损。整套编钟造型精美,显示出极高的铸造水平。其鼓部装饰的对凤纹,繁复而高贵,令人叹为观止。


选择一个风水好的地方进行凉尸体

考古专家们认为,这套编钟比湖北的曾侯乙编钟体格小,但考古价值丝毫不逊于曾侯乙编钟,因为它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惟一一套九件一体的秦青铜编钟。另一件微型青铜四轮车仅15厘米见方,造型精巧。

车厢盖的四角上有四只鸟,车厢翻盖的两个手柄分别是一只熊和一只猴子,车厢底部的四角上各趴有一只虎,所有动物形象生动、神态逼真。车体的四只轮子至今还能转动。关于这辆四轮车的用途,有人说是古代殡葬车的模型,也有人认为是古代贵族妇女存放化妆品或首饰用的盒子。专家们发现,车厢盖四角上的小鸟不仅是为了装饰,而且另有玄妙:当它们同时转向中间的猴子时,车身上的两扇翻盖才能打开,这种造型和机关设计,在中国出土文物中是第一次见到。

礼县博物馆张奎杰告诉作者,圆顶山贵族墓中出土的各类珍贵文物共200多件,都属于周代晚期。除了编钟和四轮车,博物馆中陈列的7件一套青铜鼎、6件一套青铜簋、用于盛酒的青铜大方壶和鎏金镂孔铜柄铁剑等文物也极其罕见,价值不可估量。

张奎杰说,秦贵族墓的规模和级别远远不及秦公墓,都出土了如此多的稀世文物,可见秦公墓中埋藏了更为珍贵且数量惊人的瑰宝。然而可惜的是,秦公墓中的很多珍贵文物在正式发掘前已被盗走,有的还流失到海外。目前,已在海外“现身”的就有美国收藏的秦公壶,法国收藏的鸱枭形金饰片、金虎,日本收藏的4件有铭文的秦子钟等。作者在这里只看到几件石磬、一些铜车饰和铁器是出自秦公墓的,更为珍贵的鸱枭形金饰片如今仍流落法国。


当地农民正在举行殡葬仪式

专家指出,秦第一陵园和“西犬丘”两大千古谜团的解开,使秦人四大陵园区得以完整地展现在世人面前,秦人由西垂到雍城再到咸阳的发祥、发展壮大、统一全国的历史渊源,可以得到系统可靠的解释,填补了先秦文化研究的空白,为研究秦早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冶金、铸造、陵寝制及秦人如何由偏居西垂的牧马族到建国立公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作者探寻礼县民间流传秦人千古遗风。

虽然秦人西垂陵园在尘封了2800余年之后才被发现,论证工作也持续了8年之久,但在礼县民间,一直流传着“我们就是秦人后裔”的说法,直到今天,这里仍能见到流传了几千年的秦人遗风。


秦始皇先祖的西垂陵园全貌

2002年9月18日,作者经天水赶赴礼县途中,恰逢礼县永坪乡一户村民家举行葬礼。送葬队伍中一老者告诉作者,因为死者家境贫寒,所以葬礼非常简单,只是当地风俗中绝对不能省略的程序。

墓地是风水先生给选好的,选墓地时要根据死者的生辰八字和死亡时间以及死者在家族中的辈分等来决定,“选中的墓地肯定是风水好的地方,一般来说,主要是有利于死者安息和家人生活顺利、家运亨通”。

送葬队伍抵达墓地后,人们并不急于赶紧下葬,因为随行的风水先生说还不到下葬时间,需要再等几十分钟。风水先生说完,就拿着罗盘四下丈量,口中念念有词。

作者与礼县文化局副局长马建才谈起所见葬礼场面,他告诉作者,礼县一带群众至今很讲究“风水”,这是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风俗,虽然其中夹杂了不少迷信成分,但从考古学意义上来讲,却为秦人西垂陵园在礼县这一判断提供了佐证。


秦公大墓挖掘现场

马建才介绍说,在礼县上坪乡一带,还有“寄丧”的风俗。所谓“寄丧”就是葬礼前,风水先生找不到下葬的合适时间和墓地,家人就暂时将死者的棺木寄存在一个临水的山脚下,等有了合适的时间,再请风水先生选一片风水好的墓地给死者下葬。他认为,“寄丧”中选择临水靠山的寄存地点,沿袭了2800年前秦始皇先祖选择墓地时的讲究。

作者了解到,礼县的“秦皇风水说”很独特。在大堡子山西边山脚下的永坪乡赵坪村,村民张迎新告诉作者:“我们这里的人一直把秦公墓这样的风水叫‘麒麟穴’,只有皇亲国戚才能葬在那里,没有功名的普通人家或八字不好的人如果埋下反而会不吉利。”

据礼县秦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康世荣介绍,当地很多村民对这种殡葬文化十分了解,还总结出古人多选依山傍水之处建墓、朝向都是坐西朝东、墓里都有棺材和陪葬品、形状都是中字形等特点,其中葬人要依山傍水、坐西朝东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康世荣说,大堡子山秦西垂陵区被发现后,考古专家对秦早期殡葬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竟一一证实了礼县民间的说法。

保护开发再现秦第一祖陵原始风貌。登上大堡子山顶,放眼望去,山坡梁峁到处是大片大片的空地,草木稀疏,一片沉寂。而2000多年前的先秦时代,这里却是林草茂密、牛马成群的丰腴之地。作者在礼县采访时了解到,当地政府目前正着手秦西垂陵区的保护与开发,以再现秦第一祖陵昔日的原始风貌。

“大堡子山秦西垂陵区是礼县最大的文化遗产和开发资源,保护开发这一宝藏是礼县天大的事,我们的目标是尽快再现秦第一祖陵曾有的辉煌。”礼县县长任登宏踌躇满志地对作者说。

据了解,1997年,大堡子山秦公墓被甘肃省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国务院又公布其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甘肃省文物部门在礼县专门成立了文物保护站。近几年,来自北京、上海、陕西、甘肃的30多位专家学者也先后来到礼县,在秦西垂陵区实地考察与研究,并对其保护与开发表示出极大的关注。

原礼县县长任登宏告诉作者,为使更多的人了解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的历史、文物价值,今年3月,礼县政府委托陕西省文保中心古建筑设计研究所对大堡子山秦西垂陵园遗址的保护与开发进行规划与设计。经过专家们5个多月的努力,目前总体规划已经完成。


秦西垂陵园遗址局部

按照规划要求,秦西垂陵园遗址的重点保护区面积将达到18平方公里,建设控制地带达30平方公里。规划设计具体分为:大堡子山秦公陵园园景的分布格局、建筑风格、园区绿化、进出口道路、守陵居住点的建设;恢复已被回填的M1车马坑、M2、M3中字形大墓,以展示秦人墓葬的宏伟风格;恢复包括植物种类、分布地带的古生态环境,以复原秦早期社会的自然风貌,有效治理水土流失;修建秦公陵园遗址博物馆。

位于大堡子山上的秦公3号墓被发掘后回填,如今老百姓仍沿用独特的双牛拉耙在上面耕种。

长按指纹,一键收听

大秦之歌的影像声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