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往地狱的路是由才华与胆识铺成的!

 大秦之歌 2020-06-24

每一个

喜欢大秦的人

你我一起做大秦之歌的正真朋友

文  ∣ 樊广贤

朱棣览阅锦衣卫送上秘密名单时,瞅见解缙赫然在册,随口一叹“缙犹在耶”,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心领神会,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冬夜,邀解缙饮酒。至此解缙在大狱已经蛰伏五年余,估计是寂寞孤独难忍,就多喝了几杯,以致烂醉不醒,叫人活埋在雪地里,一夜便成冰冻人。锦衣卫趁机对外宣称,解缙夜晚饮酒,醉于外,冻亡,把谋杀的罪恶遮盖的严严实实。

小时候读解缙,被他的才华和机智所吸引,十分叹服他才思敏捷,反应机智,那副“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一马陷足淤泥里,老畜生怎能出蹄”每每叫人忍俊不禁。今天再读解缙,却没有了赏析和叹服,只觉得一丝丝悲凉油然而生,他的一生可惜可叹,那雪夜里深埋的不只是一具尸体,连同令人钦佩的才华和珍贵的公平正义一并陪了葬。

解缙出生于大明王朝建立的第二年,从小聪明伶俐,作诗对句闻名乡里,十八岁就中了进士,入朝做官,先后在朱元璋、朱允炆、朱棣三任皇上身边做事,深受宠爱。朱元璋评价与解缙为父子关系,朱棣称大明一日不可无朱棣,朱棣一日不可无解缙,可见解缙凭自己的才华与胆识在朝廷已经站稳了脚跟,而且与当朝皇上关系十分融洽、密不可分,用现在的视角分析,智商、情商均到顶峰。

年少出名的解缙暂露头脚,上万言书、《太平十策》等获朱元璋好评,老道的皇上为了历练他,命解缙回乡,并立下十年之约。但十年未到,朱元璋便驾崩,解缙又在建文帝朝中做事,虽经历了一些坎坷,还是做到了内阁首辅,那年他才33岁不到。靖难之役后,解缙又在朱棣朝中做了大学士和内阁首辅,领衔七人内阁。

解缙才华横溢,一边做官,一边为文,自做诗五百余首,书法也很了得,更大的成就是主持编簒了《太祖实录》和震撼后世的《永乐大典》,这些都是在他四十岁以前成就了的,以此推算,解缙再干二十年,可助大明王朝无比兴盛。然历史有时就是那样无情,行进得不那么尽如人意,有时候甚至很吊诡 ,黑白不分令人唏嘘不已。

解缙人生急转直下是从朱棣立太子开始的。立太子之事在古代朝廷是很敏感、很严肃的事情,朱棣在朝上多次问询众大臣,无人敢言,只有解缙仗义执言,按祖训立长不立贤,多次劝谏朱棣要遵从祖宗历法,以后才不会有麻烦。以后又在皇太子褒奖、军事战略等方面多次建议朱棣要公平从事,不要抬一个、贬一个,人为制造矛盾。按说解缙所言都很客观,是出于公义而言,但朱棣由于个人境界不高,慢慢对解缙没了兴趣,越来越反感解缙所言,加之没有当上太子的儿子朱高煦谗言,朱棣最终动用锦衣卫将解缙下狱,经受牢狱之灾几年后,一代奇才解缙被残酷地杀害了,那年他刚满46岁,妻小等被发配到辽东。后续的故事是三十年后嘉靖皇帝下令退还了抄家的财产(不知当时可有明细记载?还有所剩何物?)再二十年后明宪宗朱见深又下诏为解缙平反,恢复其官位,封了谥号。

解缙生前陪伴辅佐了三任皇帝,死后五十年历经两任皇帝为其平反昭雪。解缙一生充满传奇,他生的优越(官宦世家),学有所成(18岁即中进士),为官机智,为人敢言善言,应该是一个有血有肉,情感真挚的人。但他的下场实在有些悲惨,年纪轻轻不得善终,历经地狱般遭遇饮恨终生,实在叫后人对他可惜可叹多于赞美、可悲愤懑多于钦佩!

解缙死后能否升入天堂,不得而知。但他告别这个人世间的方式完全是地狱般遭遇,遭此大难正是他的聪明才华和智慧胆识带来的。假如是一个普通人,大不了生活清贫一些,死于非命的遭遇概不会有。解缙是诤友、是直吏,他说他该说的,做他该做的,毫无保留地尽一个臣子的本分,基本没有考虑自己的利益,是他的世界辜负了他。其实象解缙这样的诤臣,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有,而且还为数不少。敢于仗义执言、急公好义是中国传统思想题中应有之义,但遭人误解、利用、残害也是传统智慧中的常态表现。

我们现在怀念解缙,并非为了欣赏他的才华和品格,而是思考这一现象后面的逻辑依据,从我们文化自身查找一下差距和原因,便是我们学历史、思考历史的意义所在。解缙们的下场当然是皇权统治的必然结局,一切以皇权需要为标准,需要时利用你,不需要是割舍你,亘古不变的只有皇权统治。有人评价解缙之死是他历练不足,缺乏官场的谋略和权术。其实这种看法过于表面化只看到了现象,看不到本质。远的不说,就拿明初的刘伯温、李善长来说,这二人无论是聪明智慧还是从政经验,都是一等一的,无人能超越,然两人仍不得善终,均死于非命。因而解缙的遭遇就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朱棣要立太子,借解缙之口表达,得罪小儿子的恶也只能由解缙背负,舍弃解缙来保皇室平安。这里皇室利益是最大利益,什么原则、公义、事实真相统统要服从皇室利益。

解缙式悲剧在中国古代是无解的。什么时候发生,发生在谁身上,可能有一定的偶然性,但结果是必然要发生的。要化解这种灾难,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改变皇权体制,用法律的形式来规定皇权的边界,划定政权、职权的活动范围,这样各个层面既有了界定,也就有了保护。

生物界有一个规律,如果子代淡化或者废弃某个遗传特征,那么这个特征真的就慢慢丢失了。按这种规律推导,我们担心民族传统文化中那些优秀品质会不会一代一代褪了去?

 ·END· 

大秦之歌在秦史里徜徉

 公众号:daqinzhifeng1018  

洞见 · 价值 · 有趣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大秦之歌》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1511705881@qq.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