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圈被来自湖北五峰的一张照片刷屏。 案板上,是父母忙碌的生活气息。案板下,狭窄而又昏暗的空间里,是一位7岁的小女孩,正在努力学习。 就在这样一个时常会碰到头的地方,孩子默默坚持了一个多月。她也说,自己长大后要当医生。只有好好读书才能实现这个梦想。 所以即使读书苦了点,难了点,也还是有毅力去坚持。 微博上有位网友说:“没吃过读书的苦,但知道生活扇过来的巴掌有多疼!”简单几个字饱含了岁月磋磨的心酸。 我们常常以为有人不读书也能成功,便觉得自己也可以效仿,但这样的人实在凤毛麟角。 其实,生活回击给你最大的难,有时并不是辛苦本身。而是面对现实的苦,无能为力,无从选择。 你走过最狭窄的地方,你吃过的苦,熬过的夜,做过的题,背过的单词,都会铺成一条宽阔的路,带你去你想到达的地方。 读书,是人生最好走的一条路。 近几年,“原生家庭”这个词很火。很多人把它视为生活不顺的“原罪”,开始理直气壮,理所当然地甩锅。 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一点不可否认。 原生家庭的确会伤人,却永远不会毁灭一个人。只有相信它会的人,才可能真的被毁灭。 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就成功地证明了这一点: 马斯洛其实有一个不幸福的原生家庭, 父亲与家人关系冷漠,总是宁可在外面消磨时间,也愿不回家; 母亲情绪暴躁,甚至会做出一些极端的举动,让孩子们胆战心惊。 按理说这样的人,一生应该都很不幸,然而并没有如此,亚伯越长大,越清醒地意识到,自己需要改变。 于是他开始研究人的精神性格形成,用来剖析自己,在这过程中他也越来越自信,找到了人生奋斗的方向,更努力一步步夯实学业事业,成就了不一样的人生。 东野圭吾在《时生》中说:“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只能尽量打好它。” 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也不能假装那些伤害不存在,但也可以选择在痛过之后,冷静下来,用独立与新生来与自己和解。 林之野在《寻渡》一书中所说: “这世上两个人条件越是接近,越容易产生妒忌心理。 商人妒忌发迹的同行,官员觊觎他人的顶戴,文人鄙夷当红的福童,男演员们眼红冉冉升起的小白脸。 总之,财富与知识的积累,无助于人类一浇心中妒忌的块垒,人们永远逮着自己的同类项死掐。” 这句话可谓点破了嫉妒之心的真相:乞丐不一定嫉妒百万富翁,但肯定嫉妒收入更高的乞丐。 见得人好者,总是带着欣赏的心态看待他人的优秀,为他人取得的成绩而高兴,心态是愉悦的。 嫉妒身边人,见不得他们好,是人性里阴暗的一面,也是最大的愚蠢。 因为见不得别人好,自己往往也不会好;见不得别人优秀,自己往往更平庸。 嫉妒别人,其实是拿对方的优秀折磨自己,很愚蠢、很不幸、很可笑。 成事之人,一生只做一件事。 在被人们熟知前,屠呦呦已与青蒿素结缘半个多世纪。 20世纪60年代初,疟疾肆虐,全球都没有控制疫情的有效疗法。 1967年,屠呦呦所在的单位响应号召,对抗疟疾的“523项目”启动,屠呦呦成为中医药协作组的组长。 37岁的屠呦呦,把全部心思都扑在了疟疾药物的研究上。 她带着一批研究员,调查了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选择了其中640种可能治疗疟疾的药方。通过对380多个提取物的筛选,最终确定了青蒿作为治疗疟疾的首选。 而在此期间,她曾有长达4年的时间,毫无进展。还曾在反复的提取实验中,吸入过量乙醚,患上中毒性肝炎。 为了证实药物的安全,屠呦呦跟团队甚至不顾药物的毒副作用,服下了提取物,成为第一批以身试药的小白鼠。 功夫不负有心人。 经历了高达190余次的失败失败再失败,屠呦呦终于成功了。 2015年,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奖。一夜之间,她变成了家喻户晓的科学家。 屠呦呦的高光时刻,从85岁才开始。 而在这之前的漫长岁月中,都是她与疟疾死磕的日日夜夜。 没有成果、不被认可、不为人知,可她并不介意,一直全力以赴做研究。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写过这样一句话: “生活中真正的勇士,向来默默无闻。他们的一生,比起成名,更担心社会有没有发展,国家走得够不够远。” 还有人说:“成功这事儿,你不该去追求它,你得老老实实去追求过程,等你把过程做好了,成功和名利自然而然扑过来。” 屠呦呦就是一个但行好事、不问前程的人,老老实实追求过程,终于被成功和名声找到。 《论语 · 子路》有言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人生没有一蹴而就,你看到的成就,都是厚积薄发。 ▼ 更多新闻,扫描二维码 关注鄂尔多斯新闻网 鄂尔多斯新闻网 来源:人民论坛网 本期编辑:杨阳、李荣 点亮“在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