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艾草飘香,也需安全使用

 谷山居士 2020-06-24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高燕菁

       “端午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进入6月,天气日渐炎热,我国重大传统节日之一的端午节到来啦。端午节的纪念意义和内容非常丰富,由于夏季高温、毒虫繁衍、疾病多发,祛病防疫也成了节日的重要内容。

       在端午节布置可驱邪祛病花草的习俗由来已久。插艾草和菖蒲是端午节的重要内容之一。《荆楚岁时记》记载:“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将艾草扎成人形成为“艾人”挂在门口,或者将艾草剪成虎形成为“艾虎”佩戴在身上,都可以起到避邪驱魔的作用。此外民间还有在端午采草药煲水沐浴的习俗,故称浴兰节。汉代《大戴礼》记载“午日以兰汤沐浴”,其中艾草就是药浴的重要成分。作为先民认识最早的一味养生植物,艾青团、艾糍粑、艾草炒鸡蛋等,都是大众餐桌上的常客。

       艾草入药功效明确,最早记载于 《神农本草经》。其味辛、苦,性温。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作用,用于治疗吐血、衄血、崩漏、月经过多、胎漏下血、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外用可祛湿止痒,主治皮肤瘙痒。另外,醋艾炭能够温经止血,用于虚寒性出血。《名医别录》里称之为“医草”“灸草”。民间有“家居常备艾,老少无疾患”的说法。孟子也说:“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特指三年生的艾草能治大病。在民间,艾草一直被大家当成宝贝,凡针药所不及之症皆可用艾灸之。

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被明确为“寒湿疫”,熏灸艾草可以净化空气、祛除寒邪,对于预防新冠病毒有一定的作用。艾饼和艾炷最近已经火了一把,现在又正值艾草生长旺盛、油分最多的时候,有计划的人已经开始准备采艾啦。

       其实艾草与我们的联系最早可追溯到作为引取“天火”的媒介。《淮南万毕术》有“削冰令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火生”的记载。古人将冰制作成球形透镜,聚焦光引燃艾草取太阳火,故艾草又名冰台。

       另外据考证,殷商以前艾草常作为占卜工具,用于预测吉凶。在古时的北方,巫师萨满等在占卜吉凶的时候,手中会拿“蒿草卜”。西夏人也会以艾灼羊髀骨以求兆。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有了关于艾草医用的记载。《庄子》云“越人熏之以艾”。《五十二病方》中有用点燃艾草的艾烟熏烤治疗痔疮的记载。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载“以艾灸病人四床角,各一壮,令不相染”,记录了先民曾以艾叶烟熏消毒预防瘟疫传染病。

       现代对艾草的研究极为广泛,艾叶的化学成分主要有挥发油(萜类、倍半萜等)、黄酮类、鞣质类、甾醇、三萜类、桉叶烷类、酸性多糖类、生物碱、皂苷、绿原酸、朝鲜蓟酸及多种微量元素,其他还有蛋白质、脂肪、氨基酸、维生素、叶绿素、叶黄素、纤维素等。

       艾叶中的成分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艾叶油具有镇咳、祛痰和抗过敏性休克的作用,还能对抗肾上腺素和组胺引起的心肌收缩,达到降低心脏收缩力的目的。艾叶油对中枢神经系统也有一定的作用,艾叶的三萜类是一类生物活性很强的化合物,具有抗炎、保肝、抗菌、抗病毒、抗肿瘤、降压和降胆固醇以及免疫调节作用。艾叶富含的黄酮类物质,具有抗肿瘤、降胆固醇、降脂、降压、抗炎症、镇痛、调节免疫力、抗脂质过氧化、抗衰老、抗菌、抗氧化、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和免疫抑制作用等。艾叶的鞣质类在药理作用中发挥止血的重要作用,同时还有抗癌、抗肿瘤、抗过敏、抗突变、抑制微生物、抗衰老等作用。艾叶还富含酸性多糖,此类糖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免疫调节、抗氧化作用,酸性多糖Ⅱb-2,Ⅱb-3具有强抗补体活性作用。艾叶含绿原酸,具有抗炎、抗病毒、抗菌、清理自由基、降血压、降血脂、保肝等作用。

       艾草中含有蛋白质、多糖、维生素、氨基酸、粗纤维以及多种微量元素(如钙、镁、铁、锌、钾、锰、铜等),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保健蔬菜。在中国、日本和韩国,新鲜的艾叶被用来制作各种美食、点心、食品配料以及茶,包括艾糍粑、木薯艾糍粑、艾草饼、艾草面等,也会直接做成各式菜肴。近年来,有研究将艾草粉碎做食品配料,可以加工成火腿肠、面条、饼干、糕点、艾叶茶、艾酒、米糕等系列产品。目前,国内有很多企业将艾草开发成各种绿色食品出口日本。此外艾草还在动物饲料、家纺及日化等领域被广泛应用。

       然而艾叶的毒性及不良反应也必须引起重视。现代临床不良反应报道艾叶使用不当可致中毒甚至引起黄疸性肝炎乃至死亡。有研究证明,艾叶挥发油是艾叶的主要有效成分,但同时也是其主要毒性成分。

       目前国内对艾叶的毒性研究除了涉及急性毒性和长期毒性外,还有对其遗传毒性、肝肾毒性、“量-时-毒”关系等的研究。《中华本草》艾叶毒性项下记载:口服干艾叶3~5克可增进食欲,但大剂量可引起胃肠道急性炎症,产生恶心、呕吐,若大量吸收后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出现谵妄、惊厥及肝损害等。由于神经反射性的变化,以及血管壁本身受损,可招致子宫充血、出血,妊娠时甚至流产。可见使用剂量至关重要。

       对于艾叶的有毒与无毒,古代已有争议。宋 《本草图经》 载:“ (艾叶)然亦有毒,其毒发则热气上冲,狂躁不能禁,至攻眼有疮出血者,诚不可妄服也。”李时珍对此观点则进行了驳斥:“苏颂言其有毒……见其热气上冲,遂谓其……有毒,误也。盖不知……热因久服致火上冲之故尔。夫药以治病,中病则止。若素有虚寒痼冷、妇人湿郁滞漏之人,以艾和归、附诸药治其病,夫何不可?而乃妄意求嗣,服艾不辍,助以辛热,药性久偏,致使火躁,是谁之咎欤,于艾何尤?”也就是说,一个具有偏性的药物,使用得当,不仅对人体无害,而且还会发挥很好的治疗作用;但若使用不当或长期过量使用,亦会对人体产生毒害作用。所有具有偏性的治疗药物均具有这一特性。因此,对于一般药物(毒性特别大的例外)来说,其毒与非毒只是一个相对概念。

       药典规定艾叶的使用剂量为3~9克,因此使用艾草也需适度,中病即止,禁止大量长时间使用。艾草性温,阴虚火旺及热症患者慎用,毕竟过犹不及,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