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端午,一处乡村一处风 雪岸 一处乡村一处风, 节期届五不相同。 龙舟粽子菖蒲叶, 自古神州祭屈翁。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之意与“初”同,称“端五”,亦称“初五”;“五”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称“端阳”。五月五日,月、日均为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端午节的起源,历来说法颇多。有言源于纪念伍子胥的,有言源于纪念孝女曹娥的,有言源于纪念屈原的;也有言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的,有言源于"恶月恶日"的;还有言源于夏至节的。经过二千余年的演化、发展、凝聚和选择,最后终于为纪念屈原的主流说所替代。当然,在个别地方,至今还有源于其他传说,而形成独特的端午风俗。 对端午的传说和风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但对端午节日究竟在哪一天?除了官方农历规定的五月初五外,时至今日,也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地有其不同的讲究和风俗。 多地端午分大小 根据有关资料,在我国的不少地方,如湖南、湖北、贵州、四川、浙江、山东等省的一些地方,端午节又分为小端午与大端午。农历五月初五是小端午,十五日则成为人们特别重视并列入节日议程的“大端午”。在笔者的故乡就是如此。故乡的人们认为,五月初五为小端午,可过可不过;而十五则是大端午,就要提前准备,届时隆重度节了。 为什么这些地方要过五月十五大端午呢? 在湘西一带,据说原因有二:其一:纪念屈原。当年,屈原过鄂渚、入洞庭、溯沅水、经枉陼、至辰阳、入溆浦,不久又下沅江、入洞庭、渡湘水,直到汨罗江畔。在面对秦军攻陷楚都,大楚不保,完全绝望之中,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噩耗传到湘西,已过去10天。湘西的人们便将得到消息的那天作为节日,所以湘西的端午节比别的地方迟了10天。其二:战争使然。传说公元25 年,东汉光武帝刘秀为重振大汉,令武威将军刘尚带兵征五溪(即湖南怀化),结果全军覆灭。在朝廷无将可用之际,年逾六旬的“伏波将军”马援主动请行。马援率军正欲进击之时,部属因时值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面有难色。马援遂云:“端午佳节,蛮酒必醉,进可成功,今日乃小端阳也,后将与诸将过大端阳。”当即进兵。敌方果然因节醉酒,毫无防备,被马援打败。五月十五日,马援命令杀猪宰羊,犒劳将士。自此以后,湘西一带将五月初五定为小端午节,五月十五日定为大端午节。马援后被封为息(河南息县)侯,其有“大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的豪言闻名于世。 浙江一带传说人们过端午节,起初是农历五月初五。传说有一年,好吃懒做的癞哈蟆争抢着吃光祭祀屈原的祭品,引起人们的愤怒。第二年端午时,人们手拿艾枝和菖蒲剑追打癞哈蟆,并将雄黄酒洒在屋前屋后和各个路口,以阻止癞蛤蟆。癞蛤蟆被迫从平地、丘陵区迁进深山老林。它们依旧不忘利用自身毒汁喷射来人,偷吃农作物以报复人类。为防止癞蛤蟆的报复,人们将端午节的时间改为农历五月十五日。这天,人们吃雄黄酒、食鲜苋菜,给小孩额上涂雄黄蒜子酒,以应对癞蛤蟆。癞蛤蟆经过前后两次驱赶,只好向人们求饶,保证今后只吃虫子,不吃祭品、粮食和农作,直至改掉贪吃的毛病。有句流传的谚语云:“癞哈蟆躲端午,躲得了初五,躲不过十五。” 南宋时有书记载:湖北以五月五日为小端午,五月十五日为大端午。孝感的澴河镇大端午这天要举行盛大的龙船竞渡,称之为“龙船会”。由来自东、西、南、北街巷以及周边湖垸水乡的参赛者组成船队。以澴河西码头附近的龙王庙岸边为起点,经过澴河北岸的水府庙至南门码头为终点。每舟人数相等,着红衣绿裤,由一人鸣钲击鼓,其余人按鼓声划桨,动作一致,舟行如飞。当地有民谚云:“听鼓下桡,船儿直飙”、“五月盼十五,敲锣又打鼓,龙船会上划龙船,划过龙宫府”、“屈大夫上岸来,龙船接喏(方言您)回故土”、“五月端阳划龙船,人山人海女追男,哥哥船头划头桨,妹妹心里像琴弹,使劲帮腔喊号子,阳伞杵得稀巴烂”、“大端阳,打鼓泅(方言:即游泳),一猛子扎到河里头,浪里白条显身手”。 此地还有三端午 湖南省澧县,是著名诗人屈原被楚怀王放逐之后行吟之地。《离骚》中的名句“沅有芷兮澧有兰”、“望涔阳兮极浦”,就是描写此地的景色。这里还分“一端阳”(五月初五)、“二端阳”(农历五月十五)、“三端阳”(农历五月二十五)之说。旧时这里龙舟竞渡、端午“打百草”(用来烧水洗涤除疫),不到三端阳不收手。龙舟竞渡完了,还要在三端阳“杀龙舟”(即用一种纪念仪式拆掉龙舟,防止它真的化龙而去)。 据说,在屈原的故乡湖北秭归一带,也有三个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头端阳”,五月十五为“大端阳”,五月二十五为“末端阳”。可以说是,在农历五月,这里的人们一直沉浸在端午的节日气氛之中,几乎把整个五月变成了端午月了。 大小端午又一说 按照传统习惯,端午节一般是以农历五月初五为正式节日。而在广东江门的恩平市却于农历五月初一过端午。据说,此地在清代咸丰年间,发生了史称“土客争斗”事件,有的地方为了躲避土客之乱,提早在初一过节,于是就有了初一过端午节的习俗。 古代,端午节又称之为“女儿节”。《帝京景物略》载:“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饰小闺簪以榴花,曰'女儿节’。姑娘们还要精心绣制玲珑剔透的香囊佩带在衣裙上”。 山东胶东一带,民间每年农历五月过两个端午,五月初一为小端午,五月初五为大端午。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栖霞有户李姓人家,老两口暮年得子,十分高兴,谁知小孩子生下来以后竟是一条黑龙,其母当即被吓死,其父见状,顺手操起一把斧头,向龙身砍去,不料只砍下一尾,黑龙忍痛直奔北海而去,再也不敢回家,只是每年春秋两季回来给妈其母上坟,因为没有了尾巴,人们都叫它秃尾巴老李。后来秃尾巴老李到了东北的一条大江,江里住着条称霸一方的白鳝,为争夺地盘黑龙和白鳝打了起来,一连几天不分胜败。后来秃尾巴老李托梦给闯关东的胶东老乡,求他们在五月初一这天,到江边助阵,看到江水发黑的时候,就往江里扔食品,帮它打败白鳝。住在那里的胶东人饱受白鳝欺悔,听说家乡来的黑龙要为民除害非常高兴,到了五月初一这天,一大早就拿着准备五月初五日过端午的食品来到江边,看江水发黑,便一齐往江里扔鸡蛋和粽子给秃尾巴老李吃,结果黑龙取胜,赶走了经常危害百姓的白鳝,黑龙从此便住进了这条大江,人们把这条江称为黑龙江。自从秃尾巴老李镇守黑龙江之后,这一带年年风调雨顺,岁岁五谷丰登。为了报答黑龙的恩德,每年农历五月初一日,附近闯关东的胶东人都要煮鸡蛋,包粽子送到江里给秃尾巴老李吃。此后相沿承袭,逐渐衍变成为胶东人的小端午。直到如今龙口(旧称黄县)民间每年都过初一、初五两个端午节,习称小端午、大端午。 六月初一过端午 更有趣的是,湖南省怀化市新晃侗族自治县碧林侗家龙寨,把端午节定为六月初一。相传,侗家龙寨过端午节起初也是初五日。一次,一个老太婆把祭奠屈原的供品恭恭敬敬地摆到神龛上,只见一条手腕大小的蛇盘在神龛上,突然供品不见了,老太婆把这情形告诉左邻右舍。人们并没有灰心,又重新做好供品摆上,同样地被蛇吃掉。寨里的老年人说:“今天发生的这件事,大概是天意,是神灵不准我们龙家在今天过端午节吧!” 但龙寨的人们热爱屈原,怀念屈原,无论如何也要纪念屈原,寨里人就呜锣聚会,决定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改在六月初一,同时改包粽子为油炸粑,杀猪宰羊,大宴三天,隆重纪念屈原。就这样,“六月初一过端午”,一代一代地向下流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