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秀楼在贵州省贵阳市城南的南明河上,以河中一块巨石为基而建。甲秀楼始建于明朝,后楼毁重建,改名“来凤阁”。清代甲秀楼多次重修,并恢复原名。现存建筑是宣统元年(1909年)重建的。楼前原竖有铁柱二根:一为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鄂尔泰镇压古州(今榕江)苗民,收聚兵器,铸铁柱标榜功绩;二为嘉庆二年(1797年),勒保镇压兴义布依族王囊仙起义,收聚兵器又铸铁柱立于楼下。浮玉桥如白龙卧波,全长90余米,穿过楼下,贯通两岸。桥上有涵碧亭,桥下有涵碧潭、水月台,桥南有翠微阁,遥相呼应。 题甲秀楼对联赏评 由零开始 风物据鳌矶,看槛前翠玉浮江,轻摇烟浦三更月; 功名思凤阁,喜云外青峦叠嶂,好补楼台万卷书。 王永江评:此联为名胜联经典手法,情景交融,今古辉映。上联写物写景,下联思古而到景和情。两个结句皆有诗意,一灵动、一雅致。 王永江 胜概据南明,适意临流,挹水泼青山几座; 游踪添北客,幽怀入笛,衔云留白月三更。 王永江评:此联比较亮眼的是上联结句,结合甲秀楼附近有几多青山,因此运用比较形象的手法来写。上联写楼所处的绝佳位置,下联则从游客角度去着手,体验甲秀楼夜色的优美。整联的思路同江峰青二十四桥联类似。 欧阳门下 名楼岂在孤高,客来惊千载傩声,一帘鸥梦; 铁柱若成霜剑,看我起三黔荼火,九野风雷。 王永江评:上联写甲秀楼不在高而在“接地气”。傩声是指驱傩仪式中驱逐疫鬼的呼号之声。此处可能跟少数民族有关。下联的“铁柱”一说,跟楼的历史有关,结句有雄气。 如墨 吾非南明旧客,亦来认飞甍凤翼、伏莽鳌丘,遗双柱犹感废兴,迹复原图人事改; 身似西陆孤鸿,思欲脱万井市声、几重城影,有一桥平接今古,碑留凉月水光清。 王永江评:上联写到楼的历史变迁往事,略微有些实,仅停留在写历史上。下联则将楼比喻成秋日孤鸿,后面承接的描写较为形象,但结句归结到“碑”上,又往实处着眼了,与前面衔接度不够。 百年孤独 附郭翠微横卧,浮矶碧乳环流,谁缩来贵水黔山,领秀西南名半壁; 柳桥最识文魁,花径曾迷武曲,欲盟此沙鸥雪鹭,登楼吟咏句无尘。 王永江评:上联写景色,下联写人事,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整体比较顺畅。两个结句出彩度不够。 玉树临风 历百劫犹存,依然云水当门,柳带虹桥争胜概; 许一尘不染,别是风光到处,客来星阁任高歌。 王永江评:较为大而化之的写法,描写了楼的“胜概”以及客来游赏的盛况。缺少比较动人的点。 绿竹猗猗 数百年独矗黔中,玲珑挹翠微,四角飞甍挑日月; 二三里孤标世外,缥缈毓灵秀,千家芹藻跨鹏鳌。 王永江评:此联表达较为中规中矩。概括了楼的风景以及人文,但每个点基本都是点到为止,没有特别出彩的表达。局部表达也不够顺畅,下联第一句“孤标”与结句“千家”略有些冲突。 木鱼 虚檐映水波,傍虹影双行,风来欲举飞翚势; 百代彰文气,凭鳌头一立,客过能无吐凤词。 王永江评:此联的结构跟上联类似,先写风景再写人文,问题也类似。就是表达较为泛泛,不够出彩。整体表达的顺畅度比上一个略好。 乘风 鳌甲于斯,应生鹤梦; 渔丁对晚,静听龙吟。 王永江评:用了四个动物词对,别出心裁。上联两句略有不够吻合,鳌甲是指鼎甲,中榜首,是为入世;而鹤梦却指超凡脱俗的向往,是为出世。下联还好,渔民听到了类似龙吟,说明此地的不凡。 沚青青 虹桥縠水拱一楼,杰构占鳌矶,引名士争向黔州,截来峰色壮奇笔; 蜃景蓬瀛隔尺五,柳花团瑞霭,领高阁顿开胸次,独振青衫呼野云。 王永江评:此联问题在于前后的不搭,第一句跟后面几句衔接度很差,还不如去掉。上联第一句细致的景色描写,而后面都在大写意。下联第一句很虚幻,后面都在写“青衫胸次”,很世俗。整体也缺少亮点。 秋千 巨鳌伏可为基,朱鸟来而停翼,楼立待潮生,百折难拦归远道; 巡抚修曾予命,先贤授后知行,学成期豹变,千秋所重在斯文。 王永江评:上联前三句都写楼,第四句写到了水,转的有点快。前几句都在铺排楼的地基好、位置好,最后却说“归远道”,跑偏了。下联的起两句又太实了,结的也不够出彩,并未扣到楼上。 叉叉叉 莫思甲第登天路,待坐看画图烟雨,锦绣江山,万事何如杯酒在; 敢道秀才泥古人,今试问熙攘红尘,纷纭大众,千秋留有几名存? 王永江评:上联不错,起句奠定基调,名利虽好,不如此地逍遥。下联又继续扯回到“秀才”“名存”了,跟上联基本表意重复,相当于把上联的立意又换个说法再说了一遍。
|
|
来自: 昵称29604659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