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析地名的地域性

 东西二王 2020-06-25

摘要:地名是人们对不同方位、范围的地理实体赋予的专有名称,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具有特殊性与地域性。对地名地域性的研究不仅能帮助我们识记、运用地名,还能弘扬地域文化特色,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地理学的角度,对整个国家的自然、人文地理因素进行分类,并举例展现我国各地区的地名地域文化。同时,根据这一地名命名原则,对山东省各市、县区的地名作了一定程度的探讨,并与广东省进行简单的比较,进一步反映出地名地域性在各地区的共同性与特殊性。此外从政策、品牌、老地名、居民等层面提出了规范地名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地名;地域性;地理因素;山东省

1

引言

地名是人们对地表特定地域空间或地域实体的指称,是在人的社会生产生活过程中为确定地物类型、空间方位及相互距离而出现的。地名一般由通名和专名组成,通名用来区分地物类型,专名则体现某种地方性特点。地名作为一种信息载体,可综合反映出特定地域的自然、经济、政治、历史及社会文化状况,同时不同的地区由于上述方面的差异,也决定了地名具有独特性和地域性。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地名管理工作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命名的混乱和地名的不当使用。地名命名中的随意性、盲目性使一些地名出现名不符实、音形相近、甚至异地同名的现象,如咸阳市竟有两个“永乐镇”;另外在地名的使用中也出现标志名称与实际使用名称不一致等问题。这些问题迫切地要求我们加强对地名工作的管理并进一步研究地名。

地名学是19世纪后期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如1872年瑞士J.J.埃格利的《地名学》,1890年成立的美国地名委员会(BGN)等。中国古籍中记载了大量地名,如汉初班固的《汉书·地理志》载有各类地名4500处。我国现代的地理学界对地名有了进一步研究,其中,金祖孟等人对地名的形成、空间分布等做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华林甫分别从中国古籍文化、中国地名史等角度对地名学进行了相关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地名的变更受到诸多社会文化因素的冲击,一些媚俗的地名应运而生。但地名的地域性依然还是我们识记、运用地名的鲜明标示。我国县级以上地名数以千计,乡镇以上的地名数以万计,正是由于地名特有的地域性,才让我们清楚地分清并记住每一个地区;特别是随着我国旅游业主导地位的提升和对外开放,地名的地域性更是我们提升区域竞争力,弘扬地域文化特色,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研究我国的地名,研究地名的地域性不仅具有现实意义也是时代的要求。

本文从地理学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在全国的空间范围内对以地理因素命名的地名进行举例说明并以山东省为研究特例进行统计探讨,还针对目前我国地名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对策。通过上述分析,再现各地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景观,并透视出无限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我们了解各个区域,并通过针对性的地名政策促进地名的可持续发展。

2 我国传统地名命名原则

2.1自然地理因素与地名

我国是世界国土面积第三大的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风光,地形地貌特征明显,气候适宜,物产丰富,同时这些自然地理特征都在我国的城市地名中有所反映。通过对我国各个城市地名的考究,下文从山、水、方位、地形地貌以及物产等五个主要的自然地理因素出发研究其与地名的渊源。

2.1.1依山命名

自古,我国与山就有不解之缘,如浙江省名字中有山的就有萧山、象山、常山等,而奉化、普陀、洞头、天台、青田等县名也都得自同名的山岳。因为山而命名的省、市区也有很多,如山东省与山西省都是因太行山而命名,位于山的东面,就是山东,位于西面则是山西;黑龙江省的双鸭山市,以市区北部的一对形似“卧鸭子”的山峰得名;湖南省的衡山市因地处衡山而得名。

浅析地名的地域性

2.1.2依水域命名

我国直接以江河溪水之名为名或以源出于水的坑、源、湾、潭、洲、滩、泉、井、湖、塘等为通名定名的也很多,在中国31个省市区名称中,有13个是直接因水得名的,如浙江、黑龙江、湖南、青海等。四川省境内因长江、岷江、沱江以及嘉陵江四条江而得名;河南省与河北省都因黄河而得名,河南位于黄河的南面,河北位于黄河的北面;黑龙江省和青海省则是因为境内有同名的江河湖泊而得名;依境内的山川湖泊作简称的有:湘(湘江)、皖(皖山)、闽(闽江)、赣(赣江)等。

2.1.3依方位命名

依方位命名,主要是指自然环境要素中的地形、山川河流、地理方位等作为参考坐标而命名的地名。如山的左右前后、河的东西南北、距离之间的远近常常成为参照点。这种地名是人类对周围环境认识逐渐加深的产物,它的产生同样很早。我国省名中的山东、山西、河南、河北、湖南、湖北都与方位有关。始传于战国、成书于西汉的《谷梁传》曾明确提出了“水北为阳,山南为阳”的论点对我国的地名有很大影响。譬如,“洛阳”、“汾阳”之得名,因其分别位于洛水、汾水之阳,“汤阴”则源于该地处于汤河之阴。

2.1.4依地形地貌命名

地形地貌是反映一个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显著标志,以地形地貌而命名的地区很容易让人了解其地理大势。因此,各省以特有的地形地貌而命名的地名也很多,如山东省平原县因地势平坦而得名;辽宁省大洼县因位于辽河、浑河下游,地势低洼而得名;新疆的石河子市,因为这里多石故名石河子;福建省福州东郊的鼓山,因峰顶有形状如鼓的巨石而得名;湖北省麻城市的龟峰山,因形如巨龟得名;台湾岛东北部的鼻头角,是深入海中的小半岛,因形如鼻尖而名。

2.1.5依物产命名

因物产而命名的情况大体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直接以动植物或者矿产的名字作为城市命名的依据;第二类是根据某种植物生长的地理环境特点、动植物群体的外貌特征或者矿产的用途等命名地名,一般第一类比较多。譬如:山东省菏泽市城区称牡丹区,因“菏泽牡丹甲天下”而得名;山东省平阴县玫瑰镇因盛产玫瑰得名;广西省靖西县的“果隆”,意为大榕树,因村前有棵大榕树而得名;青海格尔木地区的“托拉海”,因该地生长着成片胡杨而得名。

2.2人文地理因素

我国现代地名学的创始人之一曾世英先生说:“地名的产生和演变有一定的地理背景,地名的研究理应有地理学家参与。地名又有一定的历史渊源,研究地名的来历、含义及演变非进行历史考虑不可。”因此,研究地名的地域性必不可少地应该考虑到民族特性、风俗文化、历史渊源以及宗教等人文地理因素,这些因素同时也可归纳到历史文化因素中。

2.2.1民族特性与地名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的语言特征以及族源对我国的地名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少数民族集中分布的地区而言。黑龙江省是个少数民族比较多的地区,里面的地名多来自蒙古语、达斡尔语鄂伦春语音译和满语音译。如:齐齐哈尔,达斡尔语“奇察哈里”的转音,意为“天然牧场”;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杜尔伯特”,蒙古意为“四”,据《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的十二世祖道布莫尔根之兄道蛙锁呼尔有4个儿子,被称为杜尔伯特氏。

2.2.2风俗文化与地名

众多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人们美好愿望在一定的地理空间中发生,增加了原有地名的文化内涵,其形成、流传过程中也会产生一系列地名,成为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无声的解说系统。相传在帝尧时代,黄河流域受到洪水的严重破坏,禹就用神力让河水奔流而下,至今芮城有地名大禹渡乡;古代有“禹都安邑”之称,安邑得名也是为纪念禹治水之功。我国人自古以来便有求福寿、昌盛、平安的心态,“寿”“吉”“福”等吉祥词语也频繁出现在地名中。如:福建省寿宁县就以“寿”“宁”为名,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2.3历史渊源与地名

历史渊源对我国地名的命名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革命战争时期,人们为了永久纪念为革命事业牺牲的烈士,以他们的姓名或姓氏作为当地的地名。为纪念“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这位伟人,将他的故乡广东香山县更名为中山县;将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刘志丹的家乡陕西省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以志永久纪念;抗日战争中担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的左权同志在辽县十字岭与日寇作战时牺牲,为纪念他,将辽县正式更名为左权县。

2.2.4宗教与地名

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积淀着民族早期祖先的智慧思考,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很大,对我国的地名也有一定的影响。中国道教崇拜仙人,以仙字为地名比较常见,如浙江的仙居、仙都;有的地名与神仙故事有关,如神女峰、仙人渡。还有大量与佛教人物、教义、建筑有关的地名,如浙江的阿育王山、陕西的和尚塬等。人迹罕至、云雾缭绕或终年积雪的大山易于引发想象,人们根据这些想象编造的故事还常常带着宗教色彩,反映着不同的信仰,如仙霞岭、仙洞林、老君岩等是道教信仰所传的地名,佛山、佛县、佛子岭则与佛教传说有关。

3 山东地名研究

山东省是中国东部较为发达的沿海省份,风光秀美,自然资源丰富,拥有7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中心,素有“齐鲁之邦”、“礼仪之邦”、“孔孟之乡”的美誉。山东人素有用“一山一水一圣人”来概括山东,这里指的是泰山、黄河和孔子,这个概括道出了山东特有的自然地理资源和人文历史文化特征,这些多元化的地理因素同时也表现在山东的地名中。

山东省下辖17个地级市、49个市辖区、31个县级市、60个县,共有8万多个行政村,地名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按照上文中地名分类的原则对山东17地级市以及140个县市行政单位进行了地名分类,见下表。

浅析地名的地域性

3.1山东省各地级市地名的来源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有10个地级市因自然地理因素而命名。因山而命名的城市包括泰安、烟台和淄博,泰安因泰山而得名,取“泰山安四海”之意;烟台因境内有烟台山而命名;淄博因博山与淄河流经境内而命名,在此划分为因山命名,也可以划分到因水命名的部分。

因水而命名的城市有5个,临沂以临近沂河而得名;德州之名源于安德县,安德县之名源于德水,因德水流经县内,故以为名;菏泽因古代济水流经时汇聚而成,向东流出成菏水,以水命名;滨州因“渤海之滨,黄河之州”而命名;济宁因地濒济水而命名,元时又取安宁意,更名为济宁,兼顾文化传统的因素。

因方位而命名的济南因在济水之南得名。物产命名的枣庄在唐宋时期形成村落,因多枣树而得名。

因人文地理因素而命名的城市有4个。威海市因风俗文化得名,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取“威震东海”之意,表达了当地人民希望能抵御外来侵扰的美好意愿。由于历史渊源命名的城市包括青岛、城市莱芜和聊城。青岛因古代渔村青岛得名;莱芜在齐灵公十五年,齐灵公灭莱子国,部分莱民流落于今淄川西南一带,因此地荒芜故名;聊因史称聊摄国故名。

此外,还有3个城市是由于地理因素之外的其他因素命名的,如东营市因市辖东营区、牛庄区建立;潍坊取潍城、坊子首字命名;日照以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

3.2山东省各县市地名的来源

山东省140个县市行政单位中,56.4%城市因自然地理因素而命名,在自然地理因素中依山命名的城市最多,可以占到自然地理因素的29.1%,这与山东境内的名山众多有关,如泰山区内“泰山”、崂山区的“崂山”、福山区的“福山”、文登市因“文登山”得名、五莲县因境内五莲山而得名等;因水得名的城市占到自然地理因素的25.3%,如胶州市因境内有胶水而得名、淄川区因淄河流经境内而得名、微山县因境内微山湖而得名等;因方位命名的城市也占25.3%,济阳县因其地处济水之北得名、莱阳市因地处莱山之阳得名、沂河东岸的河东区等;因地质地貌命名的代表城市是因处牟山之阳平川地而得名的牟平区、因周围地形平坦而得名的平原县等;因物产得名的代表城市是牡丹区、钢城区等。

山东省境内22.1%的县市级城市地名因人文地理因素命名,其中61.0%是因为历史渊源,如薛城区在田文治薛期间大规模筑城,得名薛城、寿光因闾邱长老向齐宣王乞寿的故事而得名、邹平县因夏封舜后姚姓为邹侯而命名等;29%因传统文化得名,如乐陵市中的乐则取“四民用足,国乃安乐之义也”、庆云县因“卿云,古以为祥瑞之气,取其意,且卿通庆,故取名庆云”等;仅有个别城市因为民族特性命名,这是因为我省少数民族人数比例明显低于全国。

此外还有部分县市级行政单位因为非地理因素命名。如垦利县因原有垦区和利津洼两个名称,取其首字而得名;莱城区是1992年11月因县级莱芜市升为地级市而设立的县级区等。

3.3山东省地名与广东省比较

由于地域性在地名命名中的作用,不同的省域因区位、历史基础和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在地名特点上也存在较大不同。本文选取广东省和山东省作比较,是因为在经济发展状况、城市化进程等方面的研究,山东省通常选择与广东省进行比较,而且在国民经济总值、人口总量、双核心城市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地理环境、开放程度等方面差异较大。通过比较更易于反映相关因素在地名由来中的作用规律。

通过比较分析,两省的相同点:第一是以自然地理因素命名的占多数,广东省县市的命名方式统计中,以自然地理因素命名的比例占43.1%,山东的比例为56.4%,这是因为以自然地理因素命名的方式不但符合相应城市地理环境特点而且留存时间长久,具有稳定性;二是以人文地理因素命名的比例差不多,广东和山东以人文地理因素命名的比例分别是24.8%、22.1%,这主要是因为各个地区虽然具有不同的历史和文化,但是人文特征对地名的影响作用都是一定的,也影射出人文特征在不同地区地名文化中都是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不同点主要是地理因素和非地理因素所占的比例有一定差异,非地理因素广东和山东分别为32.1%、21.5%。山东省地名的地域性明显比广东省高,这与南北方人们的生活特性是分不开的,北方人较传统,地理因素作为传统因素得到人们认可较高;此外还由于广东省自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和社会的开放程度比较高,这种开放性同时带来更多的非地理因素影响着地名文化。

4 结语与建议

地名是一部编年史,记录着城市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直观地展现其文化传承、文脉延续和文明进程。我们应当从各种角度挖掘、整理、揭示地名的演变和内涵,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注重研究地名的地域性,因为地名的地域性是地名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地理因素在地名中的应用让我们更清楚、更直接地了解各个区域的地域特色;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地名管理工作的力度,因为随着城市数量的增多,城市规模的扩大,出现了定名、调整、延续、衔接等迫切需要解决的地名管理问题。

4.1结语

地名的地域性可分为自然地理因素与人文地理因素。影响地名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地理因素绝对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我国有学者曾对我国661个城市的地名的来源以及地域差异进了详细的研究(表2)。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因为地理因素命名的城市有268个,占所调查城市数量的40%,地理因素绝对是地名来源的重要因素。因此,地名的地域性研究是一个必然要求。

浅析地名的地域性
浅析地名的地域性

4.2地名管理的对策建议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地名管理中出现了许多地名使用不规范、地名命名无原则的现象,突出表现在:承载着城市厚重文化内涵的老地名被老城区改造牵连着集体性地消失;新区中出现了诸如“罗马大道”等缺乏文化认知的媚外低俗的地名;名不副实、夸大其词的地名大量涌现等。针对如此混乱的地名现状,应加强地名管理,保护地名的地域性,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4.2.1完善地名法规,制定规划方案

《地名管理条例》已颁布25年,《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已执行了15年,都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地名工作的需要。应针对目前地名的问题,尽快完善相关条款,使其更贴近工作实际并纳入正式的管理轨道;在遵循国家法规的要求下,按时出台各地在充分调研、专家论证、相关部门审查基础上的规划方案,坚持地名规划与城市规划建设同步进行。在国家政策约束、规划方案指导、专家命名意见、群众观点调研等各个方面参与下,能有效地避免出现问题,保证地名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4.2.2注重地名品牌建设,提升城市品位

在地名管理工作中,一方面需要采取法规政策等多种方法极力排除媚俗地名的出现,另一方面也应该注重打造优良的地名品牌。如果说地名命名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那么,地名就是脑力劳动的结晶,是一种精神产品。因此,一个好的地名,经过时间、空间的推移和变换,就会凸显其意义和价值,成为货真价实的地名品牌。我们应充分利用地域特色和地方文化来命名,如“泉城”牌子要比“济南”影响大的多;也可以利用名人效应来凸显城市品牌,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让很多人记住了济南。所以,打造优良的地域地名品牌可以作为地名工作中的一个重点,从而达到经营和推介城市的目的。

4.2.3利用地名数据库,提出地名保护目录

目前,我国城市数量逐步增多,新生地名大量涌现,现有地名变更频繁,建设地名数据库,采集地名信息对保护地名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2005年民政部启动地名公共服务工程,目标为建设全国、省、市、县四级国家地名数据库和依托地名数据库开展地名信息化服务。这对地名管理工作具有指导性意义,各级地方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机会,对已经消失的具有丰富文化的老地名进行梳理,提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同时关注新农村建设,提前介入和出具有文化遗产价值的古村古镇的老地名保护计划。

4.2.4加强地名的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做好城市地名的宣传工作是地名管理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反应地名管理水平的细节体现。地名宣传工作的不到位、人们思想意识的不到位会给地名工作造成很大的阻力。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通过走进社区等面对面的方式,充分利用网络,让广大居民了解地名的基本法规政策,认识到地名是自己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另外积极举办地名文化论坛,不断丰富论坛的内容和覆盖面,在广泛吸收公众意见的同时也提高公众参与地名工作的积极性。

总之,涵养一座城市,无疑需要地名作底色,我们不仅要发扬光大城市地名的地域文化,也要加强地名管理工作。将两者充分融合起来,才能弘扬地区地名文化,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来源:《世界地理研究》2011年03期

作者:任建兰,公平

编辑:华丽

校对:黄海红

责任编辑:郝志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