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桂枝加葛根汤经典医案、方论#

 流形sbz 2020-06-25

[方剂组成]

葛根四两(12克),芍药二两(6克),甘草二两(6克),生姜切,三两(9克),大枣擘,十二枚,桂枝去皮,二两(6克),麻黄去节,三两(9克)[服用方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津,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

[治则方解]

病机:太阳中风,风邪袭于肌表,入于太阳经腧。

治则:解肌祛风,升津舒筋。

方义:方中以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加葛根升津以舒缓拘挛之经脉,通调郁滞之经气

[辨证要点]

本方由桂枝汤加葛根而成。常用来治疗外有风寒表证,兼有项背强急之证。葛根味甘辛而性平偏凉,具有起阴气、升津液、舒经脉之效。因此,本方除具备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之功外,尚有通调气血、升津和络以解痉缓急之效。

前贤常以本方通治诸如柔痉、肩凝证、落枕、头痛、项背痛、感冒等,病变与筋脉肌肉的拘急痉挛有关者,可以用通调气血、解痉缓急。

[仲景方论]

《伤寒论》第14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注家方论]

1.方有执《伤寒论条辨》:盖葛根者,走阳明之经者也,然则桂枝加葛根之所以为汤,其太阳阳明差多差少之兼解软?旧本以葛根汤方为增补,谬甚,今依经文桂枝加例补注。太阳一经,分荣分卫,桂枝麻黄所以同主一经;阳明、少阳,经络藏府耳,葛根、柴胡,所以各专一经矣。

2.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桂枝加葛根汤,治邪从太阳来,才及阳明,即于方中加葛根,先于其所往,以伐阳明之邪。因太阳未罢,故仍用桂枝汤以截其后,但于桂枝芍药各减一两,既不使葛根留滞太阳,又可使桂枝芍药并人阳明,以监其发汗太过。其宣阳益阴之功,可谓周到者矣。

3.许宏《金镜内台方议》:汗出恶风者,乃中风证也,属桂枝汤主之今此汗出恶风而反几几,又复项背强者,乃风盛于表也,此属桂枝汤中加葛根主之。几几者,如鸟飞伸颈之貌,既项背强又复几几者,当无汗,今反汗出恶风者,故知风盛于表也。葛根性平,能祛风邪解肌表,以此用之为使,而佐桂枝汤之用。

4.张志聪《伤寒集注》:太阳经脉,循于脊背之间,今风邪袭于分部,而经气不舒,故项背强而几几然也,是当无汗,反汗出者,肌腠不密也。肌腠虚故恶风,用桂枝汤,以解太阳肌中之邪,加葛根,宣通经脉之气,而治太阳经脉之邪。

[医案选录]

1.许叔微医案

庚戌,建康徐南强伤寒,背强,汗出,恶风,予曰:桂枝加葛根汤证。病家曰:他医用此方,尽二剂而病如旧,汗出愈加。予曰:得非仲景三方乎?日然。予曰:误矣,是方有麻黄,服则愈见汗多。林亿谓止于桂枝加葛根汤也。予令生而服之,微汗而解。

2.蒲辅周医案

陈某,男,4岁半。突然发热,恶心呕吐,4小时内抽风2次,因昏迷而急诊人院。患儿大便呈脓血性,有里急后重现象,当时诊为急性中毒性痢疾,用冬眠药物及温湿布裹身。翌日,面色转灰暗,寒战高热,呼吸微弱,经人工降温16小时,方得呼吸均匀。复温后第二天开始,每日上午发生寒战,且有发绀,肢凉,午后高热(42~43℃)无汗,时有谵妄躁动,每日下利脓血便20余次,腹胀,里急后重,无呕吐,食欲尚可。药敏试验对多种抗生素等药物不敏感,入院9天后请我院中医会诊。诊时患儿呼吸促迫,唇色淡红,腹满不硬,午前寒战,午后高热,右脉沉滞,左脉弦大而急,舌质色淡,苔薄白而腻。证由暑湿内伏,新凉外加,表郁里结,以致升降阻滞,营卫不通。若单治其里,则伏邪不得外越,内结必然更甚,病为正虚邪实。幸胃气尚存,津液未竭,急宜升阳明,和营卫,开玄府之闭,达邪外出而解里急。方用桂枝加葛根汤:粉葛根6克,桂枝3克,白芍3克,炙甘草3克,生姜2片,大枣2枚。上药用文火煎取180ml,每4小时服30ml。药后另服荷叶、炒粳米煎汤。仿桂枝汤服法以助汗。药后当夜汗出,但小腿至足无汗,体温渐降,四肢转温,今晨无寒,但仍有脓血便及里急后重,前方去桂枝、白芍,加健脾化湿之品调理一周而愈

3.刘渡舟医案

刘某,男,41岁。患病3月,项背强紧,顾盼俯仰不能自如,自汗出而恶风。大便稀溏,每日二三次,伴有脱肛与后重等症。切其脉浮,视其舌苔白润。辨为桂枝加葛根汤证,其大便溏薄,肛肠下坠后重,则为阳明受邪升清不利之象,为“太阳阳明合病”。处方:桂枝15克,白芍15克,葛根16克,生姜12克,炙甘草10克,大枣12枚。服药后,不须啜粥,连服7剂,诸症霍然。

4.吴佩衡医案

张小妹,女,1岁。于1961年8月19日因发热一日,腹泻十多次,粪便带红白黏液,经昆明市红十字会医院诊断为“菌痢”收住儿科病房治疗。据住院病例所载,8月22日大便培养报告检出志贺氏菌。8月22日起用氯霉素治疗。8月24日加用多粘菌素,并加服清热解毒止痢中药,但腹泻不止,体温仍39℃左右(肛温)。8月28日血常规:红细胞3.15x109/L,血红蛋白60g/L,白细胞总数13.6x10'/L,中性粒细胞68%,淋巴细胞30%,单核巨噬细胞2%。患儿住院10日,经用多种抗菌药物及中药治疗,仍未见好转,于8月29日邀余会诊。

当日下午诊视,见患儿卧床,正在输液,面红身热,体温40.5℃(肛温),衰弱无神,唇口干燥,眼眶凹陷。但见其母频频喂饮,时闻啼声,气息低弱,不思乳食,自汗出,稍动则易惊怖。询及今日大便已十余次,每次数量不多,红白黏液混杂,小便短少。指纹色赤而浮,舌苔粉白。此系内伤饮食,复感表邪,表证不解,邪气又陷人阳明,遂成太阳阳明合病下痢之证。如过早施用清热止痢及苦寒泻下之剂,易伤里气,若表邪深陷,则痢无止期,此证已属二阳合病,当以解表兼以升提陷入阳明经邪之法治之。建议暂停前面所用中西药物,拟桂葛汤一剂。桂枝10克,葛根10克,杭芍6克,生姜2小片,大枣3枚,甘草3克。当晚喂服2次,至夜有微汗出,身热稍退。次晨又煎服第三次,日内照方服完二剂。每次喂药后片刻,均有热汗徐徐外出。于30日晚体温降至37.8℃(肛温)大便终日未见泻痢。

9月1日复诊:体温37.2℃(肛温),大便3次,已为粪质,色黄而溏薄,末见脓血状物。其母所述,患儿热退之后不再发惊,能安静,稍进乳食。此时虽然发热已退,腹泻已止,但见面色转淡,嗜卧无神,指纹色淡仅隐隐可见,口唇回润,干渴之状已不见,舌苔转白转润。此系病邪已退,中焦脾胃虚弱,须当调补中气,健运脾胃以善其后,拟归芍理中汤加味治之。上方连服3剂,9月4日诊视,患儿于服药后第二、三日,均未解大便,一切情况尚好,今日大便两次,色黄微溏,体温已平,精神转佳,乳食如常。9月1日和5日曾各取大便标本作细菌培养,均未检出痢疾杆菌,遂调理数日,痊愈出院。

        5.《古方新用》医案俄某某,男,50岁,甘肃环县人,千部,1976年8月18日初诊。患者于两月前因突然吐血昏迷而入院,经住院检查治疗两月余,原因仍不清,诊断不明,但病情已好转,故出院,后又到兰州诊治。现在患者自感头晕,走路不稳,舌向右歪,苔薄白,脉沉迟,方用桂枝汤加花粉、葛根治之。桂枝9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4枚,花粉9克,葛根12克,水煎分两次服,3剂。

二诊:患者服上药后,走路较稳,头晕好转。连服12剂后,诸症消失,舌正不歪,脉转和缓,又去医院检查一次,也无阳性发现,遂回家休息,至今再未复发。

[长沙歌括]

葛根四两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

只取桂枝汤一料,加来此味妙相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