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柴胡汤与小柴胡颗粒的区别

 白钦图书馆 2020-06-25

第一、量的区别。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少阳证篇,原方如下。
柴胡八两,人参三两,黄芩三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切)。

汉朝的度量衡,一两等于15.6克,半夏一升大约是130克。(资料参考:汉代度量衡的转化——郝万山
换算下来,小柴胡汤的原方是:
柴胡124.8克,人参46.8克,炙甘草46.8克,半夏65克,大枣十二枚。
合计,一剂药的总量差不多是420克左右。

小柴胡颗粒的药典标准如下:
柴胡150g、黄芩56g、姜半夏56g、党参56g、生姜56g、甘草56g、大枣56g 

制法:以上七味,柴胡、黄芩、党参、甘草及大枣加水煎煮二次,每次1.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适量。
姜半夏、生姜用70%乙醇作溶剂,浸渍24小时后进行渗漉,收集渗漉液约600ml,回收乙醇,与上述浓缩液合并,浓缩至适量,加入适量的蔗糖,制成颗粒,干燥,制成1000g;或与适量的糊精、甘露醇等辅料制成颗粒400g;或与适量的乳糖制成颗粒250g,即得。

这个是2010年的药典标准,2015年的我没查到。药典中的小柴胡颗粒有三种规格。
第一种辅料是蔗糖的,1000克相当于原方的1.2剂;
第二种辅料是糊精、甘露醇的,400克,相当于原方的1.2剂;
第三种是辅料是乳糖的,250克相当于原来的1.2剂。
我看现在的小柴胡颗粒几乎全部是辅料蔗糖的,一袋10克,一盒十袋,不知道他们是做成了1000克的颗粒分装的,还是做成250的颗粒分装的。

按照这个量来算的话,伤寒论中一剂小柴胡汤至少相当于现在的2盒多小柴胡颗粒。也就是说,如果你得的感冒恰巧是少阳证,就是那种一会冷一会热,还有点想吐的感冒,想一天搞定,至少要每次7包小柴胡颗粒,每天喝三次,而不是药厂建议的,每次1-2袋每天3次。
如果按照药厂建议的量,3天能好就不错了。

为什么厂家不建议按照伤寒论原方的量来服用呢?一来是普通群众没有辩病的能力,吃多了万一不对症,不管是药厂还是病人都会很麻烦,二来是中药的方剂从宋朝往后,都是越来量越小,据张锡纯说,之所以会这样,也是医生的辩证水平日趋低下,不敢用那么大的药量。

这个就不多发散了,原题问的是小柴胡颗粒和小柴胡汤有什么区别,那我接着说。

第二、煎煮方法的区别。
小柴胡汤的原方煮法是七味药,一起煎煮1.5个小时,去渣,再煮45分钟,分三次服用的,具体的深意,我还不太能够理解。

颗粒的煮法是,把除半夏、生姜的五味,煎煮两次,每次1.5小时,而生姜和半夏是用浸渍法来取汤液的,这和伤寒论的原方煎煮方法是不同的。
因为这个方子我还没有研究过,所以那种煮法好,我不发表论断。但从个人角度来讲,我倾向于伤寒论原方的煎煮方法更好。

另外,颗粒的制作方法是用辅料烘干,服用时再冲开。
我个人觉得这种做法会损失很多的药效,就想好我煲骨头汤时一不小心把汤煮干了,再加水煲,怎么也煲不出之前的那么浓。不知道有没有人专门研究过这方面的朋友指点指点我。

第三、方子用药原料的区别。
小柴胡汤的原方中,人参到底是五加科人参还是桔梗科党参,至今还有各种说法。
宋承吉教授的结论,伤寒论原方中的人参是五加科人参,因为唐朝时,日本派遣使者来我国曾带走一批人参,至今还有在日本博物馆保存,后来经过仪器分析确定,日本使者在唐朝带回去的人参是五加科人参。
但学界也有不同意见,认为《伤寒论》中,动辄人参三两,如若是五加科人参,很少有人能用的起,故而倾向于人参为桔梗科党参的结论,而且在陶弘景书中描述的人参特征也明显是桔梗科党参。

据我多次体验,人参与党参实际使用中还是会有一些区别的,人参大补元气,增强体力效果很明显,虽然党参也有补气之功,但在增强体力方面效果一般。

即便原方是用党参,差别也是挺大的。现在的党都是种植的党参,种植党参和野生党参的差别非常之大,我曾经试过用120克种植党参服用,感觉不大,但50颗的野生党参服下,一整天不停的排气,还是党参味的。。。

另,小柴胡汤原方中的半夏是生半夏,并非颗粒剂型中的姜半夏,如今的姜半夏炮制标准是要用明矾浸泡的,明矾泡过之后的药效比起生半夏应该差距还是有一些的。

差别大概就这样吧。

如果不是搞学术研究,不必要知道这么详细,就把小柴胡颗粒当成小剂量的小柴胡汤就可以了。

另,小柴胡颗粒不能包治感冒,确切的说,很多感冒小柴胡颗粒都不管用,小柴胡颗粒治疗的感冒一般有以下几种症状:忽冷忽热,胸胁满涨,不欲饮食,心烦干呕、口苦咽干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