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璋:杜牧《赤壁》的赏析(外一篇)

 诗画天地图书馆 2020-06-25

杜牧《赤壁》的赏析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咏史之作,也是唐诗中脍炙人口的名篇。诗中通过看古战场的遗物,对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发表看法,感叹周瑜的成功出于侥幸。

    对于这首诗我的一种理解在于诗的一二两句可以按第一句到第二句的顺序解释,即诗人到了赤壁后,将古战场的那些早已毁坏的兵器拿起来,经过磨洗,认出了是前朝的遗物。

    诗的三四两句我们对此进行解释则要从第四句解释到第三句。这就是从铜雀春深锁二乔东风不与周郎便。这说的就是,三国时期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曹操建都于邺(今河北临漳县),因楼顶有一大铜雀而得名,故取名铜雀台,为曹操晚年享乐之处。铜雀台建好后,曹操作了《铜雀台赋》这样的诗,这就是:

从明后以嬉游兮   登层台以娱情   见太府之广开兮   观圣德之所营   建高门之嵯峨兮   浮双阙乎太清

立中天之华观兮   连飞阁乎西城   临漳水之长流兮   望园果之滋荣   立双台于左右兮   有玉龙与金凤

二桥于东西兮   若长空之蝃蝀    俯皇都之宏丽兮   瞰云霞之浮动    欣群才之来萃兮  协飞熊之吉梦

仰春风之和穆兮  听百鸟之悲鸣   天云垣其既立兮   家愿得乎双逞    扬仁化于宇宙兮  尽肃恭于上京

惟桓文之为盛兮  岂足方乎圣明   休矣   美矣   惠泽远扬   翼佐我皇家兮   宁彼四方

同天地之规量兮  齐日月之辉光   永贵尊而无极兮  等君寿于东皇    御龙以遨游兮  回鸾驾而周章

       恩化及乎四海兮   嘉物阜而民康   愿斯台之永固兮   乐终古而未央

从《三国演义》中我们可以看到为了建立孙刘联盟共同抗曹,诸葛亮到东吴在舌战群儒中,采取激将法说服周瑜与刘备联手,共同抗曹。这就是抓住曹操《铜雀台赋》这首诗中的二桥于东西兮这一句。对周瑜说,只要东吴将两名乔姓的女子送给曹操,曹操就不会挥师南下了。这时,周瑜便大怒,说曹操欺人太甚,还想将他的妻子抢走。因为江东乔公有二女生得十分美,大乔嫁于孙策,小乔嫁于周瑜。对于这些,诸葛亮早已知道,为了能建立孙刘联盟,他故意装着不知此事,在曹操的《铜雀台赋》这首诗中的二桥上大作文章。这就是他有意将字旁去掉,使二桥变成了二乔,正好就是乔公的二女大乔和小乔。也正是因为用激将法激怒了周瑜,才使周瑜愿与刘备结盟,共同抗曹。

    然而,从军事力量上讲,曹操号称80万大军。孙权3万多,刘备1万多,加在一起不过就是5万军队,与曹操相比,力量太悬殊了。怎么办呢?这时诸葛亮与周瑜都认为只能采取火攻。这就是曹操的兵是北方人,难以适应水战,曹操只好命令将那些大船拴在一起。诸葛亮和周瑜认为,只要来个火攻,他们就难以逃脱被火烧死的命运。如何进行火攻呢?诸葛亮便向周瑜提出他可以借东风,正好曹营是在西北面,因此,“借来”了东风,周瑜早就安排好老将黄盖假投降,便乘着东风火烧曹营,使曹操大败,损失了至少一半以上。

    谈了《三国演义》这段之后,再回到这首诗中我们便可以这样说,诗的三四句应当从第四句开始到第三句。这就是诸葛亮抓住了二桥这两个字,将其变为二乔,激怒周瑜,然后实行孙刘联手,大败曹操。为什么在双方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能大败曹操呢?这就是回到诗的第三句东风不与周郎便中。这里的不与实际上就是周瑜在这种力量远不如曹操的情况下大败曹操,不过就是诸葛亮“借来”的东风为他提供了方便。

 

张三丰道教哲学中的修炼及借鉴

——读《张三丰全集》心得

元(也有说是元初,也有说是金末)至明初,道教哲学家、武当太极宗师张全一,也叫张君宝,号三丰(辽东懿州,今辽宁阜新人,生卒年不详,以下我们将他称为“张三丰”),其哲学思想从根本上讲,就是关于心的修炼问题。张三丰关于心的修炼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关于内外景与物自身的思想。本文所要说明的是,关于张三丰的这个思想及其给我们的借鉴,我们主要从这些方面进行论述。

一、张三丰关于内外景和物自身的基本含义及认识

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从什么是内外景和物自身谈起。张三丰所谈的内外景和物自身,指的是事物的形象(外景)和本质(内景),构成这个事物(物自身)。张三丰认为,任何事物有内外景之分。内外景和物自身如何同心的修炼联系在一起呢?在张三丰看来,就是要坚持道的根本,即“无”的思想,而这个“无”又是同“静”联系在一起的。在张三丰那里,“无”与“静”二者又表现为是同一含义。张三丰就是这样认为,只有自身“处于一种身静、心静、意静、神静、情静的五静状态下,方可以得到真实不虚的内外景。”(1)并且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将气血、肉团、身和心灵等,有为地从自由自在中收构在一种自身愿入的情景中。说到底,就是只有保持这种“无”与“静”的状态,才能真正认识和把握事物。对于张三丰的思想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内景是物的本质,表现为“无”;外景是物的形象,表现为“有”。只有通过“静”,才能透过外景(事物的形象),观察和认识到内景(事物的本质)。就是以本质(无)的不变,来应对形象(有)的万变。

谈到张三丰关于内外景与物自身的含义之后,我们再看看张三丰对这个问题的论述,最重要的就是体现在他写的《无根树》其中的三首词中。这就是:

其   一

无根树,花正微,树老重新接嫩枝。梅寄柳,桑接梨,传与修真作样儿。自古神仙栽接法,人老原来有药医。访明师,问方儿,下手速修犹太迟。

其   二

无根树,花正香,铅鼎温温现宝光。金桥上,望曲江,月里分明见太阳。吞服乌肝并兔髓,换尽尘埃久肚肠。名利场,恩爱乡,再不回头空自忙。

其   三

无根树,花正鲜,符火相煎贡与铅。临炉际,景观前,采取全凭度法船。匠手高强牢把舵,一任洪波海底翻。过三关,透泥丸,早把通身七窍穿。(2)

这三首词中我们可以看到,张三丰用“花正微”、“花正香”、“花正鲜”,来比喻修炼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说的就是对于修炼者来说,最重要的是保持心静。并且认为,人要同“无根树”一样,能到处移动,汲取各处的精华。

对于张三丰《无根树》中的这三首词,我们大致可以从这两重意义上来理解。这就是:

第一,“无根”与“有根”的关系。

张三丰从老子提出的天地万物始于“无”,“无”产生“有”,“有”最终归于“无”,即“无”是天地万物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个观点出发,认为“无根”与“有根”相比,“无”高于“有”,具有着超然的意义。张三丰由此推导出,有根的树不能移动,只能在固定的地方,汲取所在地的五行;无根树则不一样,可以四处游动,并且汲取各地的五行。

从他谈的“有根”和“无根”的关系中,我们还可以这样理解,就是认为“无”如同一张白纸,“有”则如同一张已经画满了画的,或写满了字的纸。对于一张白纸来说,可以写最美的字,也可以画最美的画。对于已经有了字的,或有了画的纸来说,就无法在上面再写字和画画了。在这个意义上,“无”绝对高于“有”。

第二,突出了一个“静”字。

这就是说,在张三丰的思想中,“无”不能用任何数量和形体来衡量其“多”和“大”的,最重要的是如何达到“无”。在张三丰看来,就是要通过修炼,达到“静”。只有达到了静,才能把握住不断运动、变化着的一切事物。如果把握不住一个“静”字,就会陷入到空忙之中,即被世俗的一切所左右。《无根树》第二首词中所写的:“名利场,恩爱乡,再不回头空自忙”,说的就是要摆脱世俗观念的束缚,不要被世俗的一些事所左右,这里最重要的就是要淡泊名利。这就是通过修炼,使自己达到一种“无”的境界和保持一种“静”的心态。因此,“无”和“静”又表现为是同一含义。

对于张三丰所谈的这个“静”,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等。人们通常说的“你有你的千变万化,我有我的一定之规”,说明的就是这样的道理。在张三丰看来,只有达到了“静”,才能像一个高强的舵手,驾着船在海上航行一样,任凭惊涛骇浪,哪怕是“洪波海底翻”,都能把好舵,使船平稳地航行。说到底,只有保持一种“静”的心态,才能把握住一切。

二、张三丰道教哲学产生的原因

谈到张三丰关于修炼的道教哲学时,使我们思考着这样的问题,就是要认识到,张三丰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哲学思想。我们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认识,这就是:

第一,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决定的。

虽然开头已经谈过,张三丰的生卒年不详。然而,却有一个共同之处,这就是他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处鞑子统治时期,即或者是处在女真统治者建立的大金国时期,或者是蒙古统治者建立的大元中华时期。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这样说,在我国历史上,中原先进的农耕民族,多次被北部落后的游牧民族用武力征服。这就是说,或者是北部的游牧民族将汉政权从中原赶到南方,形成了南北分治、割据的状态。或者是完全用武力征服了汉民族,建立了大一统的胡族(鞑子)政权。然而,当胡族(鞑子)用武力征服了汉民族之后,中原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却彻底同化了胡族(鞑子)那种落后的游牧文明。这时作为统治者的胡族(鞑子)来说,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胡族(鞑子),而是只有胡族(鞑子)之名,实际上成了农耕文明意义上的“胡族(鞑子)”,即中原化了“胡族(鞑子)”。

我们还可以看到,胡族(鞑子)用武力征服了最有高度文明的中原农耕民族,并且建立了胡族(鞑子)政权之后,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也可以说是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将自己说成是华夏的“正统”代表(实际上在征服中原的时候已经打着这样的旗号了)。如何说明自己是华夏的“正统”代表呢?就是用先进的农耕文明,改造自己落后的游牧文明。而在用先进的农耕文明改造落后的游牧文明过程中,因为处在政权建立的初期,就决定了在继承中原农耕文明方面是有选择性地继承,即以继承积极的方面为主,对于消极性、劣根性的方面,则是摒弃。所以,我们又可以说,在我国的历史上,往往是胡族(鞑子)征服了具有高度文明的中原农耕民族后,将我们的华夏文明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对历史的简要回顾后我们便可以说,处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的张三丰对此看得十分清楚。这就是说,他亲眼看见了比中原农耕民族落后得多的女真鞑子,或者是蒙古鞑子,征服了中原地区,或者是征服了整个中国之后,将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推向了新的高峰,如在生产技术方面,元代丝织业、棉纺织业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别是1295年以后,黄道婆发明了轧车和三绽纺车,推动了松江地区,乃至全国棉纺织业的发展。又如,在文化方面,元曲就是继唐诗、宋词之后,成为元朝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使华夏文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张三丰《无根树》中这三首词谈到“无根”和“有根”的关系,说明的正是这样的问题。这就是说,在张三丰看来,无论是女真鞑子,还是蒙古鞑子,之所以能推动中国的中原地区,或者是推动整个中国社会存的发展,就在于用武力征服了汉民族之后,建立政权的初期是“轻装上阵”。相反,作为具有着高度文明的中原农耕民族来说,虽然创造了辉煌的历史文化,但时间一长,由于各种成分的积淀,就决定了这种辉煌的历史文化中,劣根性因素也在不断地增加。而且我们还可以说,历史越悠久,所积淀的一切都无法抛弃,从而使这种辉煌的历史文化成为了沉重的包袱。在张三丰看来,无论是女真鞑子还是蒙古鞑子,征服了中原地区或整个中国之后,如同“无根树”一样,可以四处移动,汲取各地的精华,他写的“梅寄柳,桑接梨”等,说的就是鞑子征服了农耕民族后,在发展中没有任何顾虑,甚至是梅树、桑树都可以生长在柳树、梨树上。相反,具有着高度文明的农耕民族,却如同“有根树”一样,只能生长在特定的地域内。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才产生了张三丰这样的思想。

第二,他的一些生活方式所决定的。

《明史》中谈的十分清楚,张三丰由于

不饰边幅,又号张邋遢。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书经目不忘,游处无恒,或方能一日千里。善嬉诣,旁若无人。尝游武当诸岩壑,语人曰:“此山,异日必大光。”时五龙、南岩、紫霄俱毁于兵,三丰与其徒去荆榛,辟瓦砾,创草庐居之,已而舍去。(3)

《明史》中谈的这些这些虽然带有传奇色彩,但却使我们认识到,至少说明了他表现出了一种不拘小节的行为,淡泊名利的行为。

我们可以说,这里反映出他对世间的一切,如对荣华富贵等,表现出了淡泊,因此他才能潜心钻研学问。《明史》中谈的“书经目不忘”,实际上就包含了这样的意思。还有就是《明史》中所谈到的,他带弟子云游武当山,将因战乱被毁的武当山道观重建时,是“去荆榛,辟瓦砾,创草庐居之”,并且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仍然潜心修炼,这也是他能修炼成功,并且形成他的哲学思想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就决定了他离开武当山之后,他的弟子将他的思想予以弘扬。才有在明永乐年,引起了成祖朱棣的重视,并且不惜重金,重建武当宫观。这就是成祖

命工部侍郎郭进、隆平侯张信,督丁夫三十余万人,大营武当宫观,费以百万计。既成,赐名太和太岳山,设官铸币以守,竟符三丰言(4)

很明显,说的就是张三丰能形成自己的哲学思想,并且成为道教武当派的太极宗师,就是同他日常生活中不拘小节,淡泊名利等,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三、我们的借鉴

谈到张三丰道教哲学关于内外景与物自身的修炼思想后,使我们得到的启示就是一个“静”字,并且与“无”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并且对我们今天的实践具有着借鉴意义。这种借鉴意义在于:

第一,能使我们克服浮躁的心态。

我们可以看到,今天快节奏的生活中,为了使自己能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着的社会之要求,必须不断地学习。否则,就有可能落后。然而,又是因为在这样的快节奏生活中,不少的人却产生了一种十分浮躁的心理状态,其中之一就是互相攀比,追赶时尚等。我们清楚地看到,今天不少的人看到别人有某种高档消费品,如汽车等。还有就是看到别人担任了某个职务,自己什么职务都没有的时候,心理便失去了平衡……当我们进行认真分析的时候便可以说,这就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

同样,我们还可以看到,今天快节奏的生活也反映在社会文化生活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以今天的文学创作为例,如小说、诗歌、散文……的创作,就表现出不少的人是在追赶时尚。例如,前几年唱红歌成为一种时尚的时候,我们看到有一首叫做《唱红歌》的诗。诗中其中写道:“我爱唱红歌,红歌教益多”。很明显,这就是在创作中追赶时尚,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人格。

当我们对张三丰道教哲学中关于修炼的思想,进行研借鉴的时候可以这样说,在文学创作中,独立的人格同样可以理解为“静”和“无”。这就是说,在从事文学创作中,坚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就是保持一种“静”和“无”的心态。只有这样,才不会被市侩思想和行为所左右。从而使自己创作出来的作品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否则,不过就是在追赶时尚,其作品是不会有生命力的。

第二,能坚定自己的信心。

在张三丰的思想中,认为当你真正认识了道的含义,并且进行潜心修炼,无论是什么时候,也无论你到了什么年龄,进行修炼都不晚。他所写的“树老重新接嫩枝”“人老原来有药医”,说明的正是这样的道理。这就是当你认真修炼,哪怕是年纪老了,都会产生新的生机。既然张三丰提出了这样的思想,那么我们以此为借鉴便可以说,在我们的学习、工作、事业中,只要努力,无论从什么年龄开始,都不算晚。相反,如果你不努力,即使是再年轻,也照样是一事无成。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的人看到别人有成就,感到自己一事无成时,便发出了叹息,并且说出一些“酸溜溜”的话,如说有成就的人没什么了不起,只不过是年轻一点罢了。如果自己也是他现在这种年龄,会比他更有成就等。当我们进行认真分析的时候便可以说,实际上就是一种不好的心态。这种心态表现出自己不努力,还要怨天怨地。我们将张三丰道教哲学中关于修炼的思想作为借鉴,就是要克服种不健康的心态,使自己树立起信心。这就是要认识到,如果自己不努力,看到别人有成就时,表现出一种嫉妒心理,说一些“酸溜溜”的话等。别说是自己在现在这个年龄不会有成就,哪怕是再年轻十岁,如他现在是五十多岁,哪怕是他年轻到四十多岁,甚至年轻到三十多岁、二十多岁等,也不会有成就。因此,借鉴张三丰的思想,对于我们克服各种不健康的心理,如嫉妒心理等,是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说明了,只要努力,并且不断地学习,从什么年龄开始奋斗都不晚。

我们简述了张三丰的道教哲学,并且谈到这种思想给我们的借鉴之后,归结到一点,就是作为道教哲学家、武当太极宗师的张三丰,提出的修炼思想具有着许多积极因素,并且十分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可以说,处在今天这种快节奏的生活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如何把握自己,这就是既要使自己适应社会不断变化、发展的要求,同时又不被一些市侩思想和行为所左右。同时还使我们认识到,对于传统的思想文化必须有一种正确的态度,这就是批判地继承,正如意大利哲学家、历史学家克罗齐(1866——1952年)所说的,“如果没有传统文献和历史的批评,人类所造成的全部或几乎全部艺术作品的欣赏就会丧失而不可恢复……一个人重新整理一部书的可靠的本文,解释已被遗忘的文字和风俗,研究一个艺术家的生活情况,完成一切工作,使艺术作品的品质和本来色调复活,他是不应受到鄙视和嘲笑的。”(5)说的就是不要割断历史,应当是历史文化的批判者和传承者,即在批判中传承和在传承中批判。由此便可以说,对张三丰的道教哲学,我们应当采取这样的态度。

注  释 

(1)游建西《道家道教史略论稿》第177页,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第1版

(2)张三丰《张三丰全集》第183页,[清] 李西月编,花城出版社,1995年第1版

(3)(4)[清] 张廷玉《明史》卷二百九十九,第7641页,中华书局,1977年第1版

(5)[意大利] 克罗齐《美学原理》第139页,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年11月第1版 

作者陈璋,中共邵武市委党校。

诗画天地少儿通识课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套,由中信美术馆馆长曾孜荣先生担纲主讲的,全国首套华夏美学儿童通识课程《给孩子的中国美术简史》。

虽说是给孩子看的,但是对于希望了解中国美术史的大朋友们,也同样是十分难得的一套课程。

这套专栏由博雅云课堂独家出品,全套课程 299 元。订阅用户可以在 PC 端、手机端、Pad 端及其他电子设备端,随时随地学习和讨论。

如果你对这个专栏感兴趣,欢迎扫描上面的二维码订阅该专栏。


专辑原创首发:现代诗3-5首;古韵10首以上

三种投稿方式:

微刊底部【写留言】发作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