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水:又到端午粽香时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20-06-25
天水:又到端午粽香时

□记者 孙有生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6月20日(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亦是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目前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

端午节起源于我国,最初是人们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投江,便成了人们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来说,各地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各地都一样。

据记者了解,传统的天水粽子纯以糯米做成,不加豆沙、大枣及肉,包以芦叶(粽叶),再用马蔺扎紧,忌用线绑。吃时调上蜂蜜,清爽可口。此外,绿豆糕、油炸盒子、甜醅等也是天水人端午节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食。

端午节对于天水人来说,除了吃粽子、吃甜醅外,还有其他一些习俗,极具天水地方特色。摆露水:天亮起床,洗漱完毕后踏青郊外河边,悼念投江而殁的屈原,因鞋常被露水沾湿而称为摆露水;雄黄酒:以中药雄黄化酒,涂额头、耳门、鼻翼下,谓可避蚊虫蛇蝎;门头插柳枝;窗户上放艾草,避邪祛病;散香草:药店以白芷、排草、零陵香等芳香药料配制香草,包成小包,初五前或初五晨不分老幼、熟识与否,免费散发,供人佩带;河边洗头:女孩摆露水时在河边洗头,洗净后将一小绺头发抛于河中;戴荷包:天水人称香包为荷包,端午时不分男女老少都可佩戴,不像现在只是小孩戴,青年男女常将荷包作为信物相赠;缠手链:给小孩手腕系上三色丝线作的手链,有拴牢之意以克病防灾。等到七夕时解下,抛向房顶,大人会对孩子说:让喜鹊衔去作鹊桥。这些习俗,充分展示了龙城天水悠久历史文化积淀的厚重。

“粽子较难消化,如果吃得太快或者是吃得太多的话,就会产生消化不良的现象,因此对身体的危害是很大的。所以说,端午节吃粽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细嚼慢咽。”6月15日,接受记者采访的天水四O七医院内科的杨怀恩主任提醒,另外,不要空腹吃粽子,吃粽子时不要搭配冷饮或凉食,晚上最好不要吃粽子。“心血管病患者、胃肠道病患者和糖尿病患者,最好不要吃粽子。”杨主任提醒。

今年的端午小长假,对于市民朋友来说,好事连连,父亲节和节会接踵而至,龙舟竞渡首次引入龙城。

吃粽子、摆露水、逛节会、看赛事……今年的端午节,美气得很!

相关链接:

天水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原来叫端五节,“端”是“初”的意思,“端五”即初五。因为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为了避讳,改五为午,从此便有了端午的叫法。又因为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又叫“端阳”。此日恰是五月初五,因之也称重午。

端午节是个比较复杂的节日,所以又有许多别称,也称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朱明节、地腊节、诗人节。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地说明了节俗起源的复杂性与多义性。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有四五种说法,似乎都有道理,因之后世形成的许多节俗与这四五种说法都有些联系。纪念屈原说是最广泛的一种说法,其次有:起于三代夏至节说;吴越民族图腾祭祀说:恶月恶日与驱邪辟邪说,等等。在民俗传说中,端午节还与屈原以外的介子推、伍子胥、曹娥、陈临等历史人物有关。端午节俗的源头尽管有以上诸说,但条理一下,还是可以理清其大体脉络的。首先,端午节的节期和夏商周三代夏至习俗及恶月、恶日说有关。可以断定,夏至习俗及恶月恶日说是统一的,它的根源在于夏季的自然状况。炎夏暑热,毒虫滋生,瘴气易生,疫病易犯,加上食物的青黄不接,农作的极度繁忙,这些都给夏季罩上了阴郁的影子。缘此,视其中的某些时日为恶就顺理成章;同样顺理成章的是,相应的禊祓活动(如浴兰、除瘟)也必然产生。而食用某些夏令食品、划船佩物驱疫辟邪也是禊祓、逐邪活动的一个部分。所有这些,奠定了端午节俗的信仰基础。而屈原生活在与上述习俗相近的沅湘一带,他的人品、作为又颇给人们附会的契机,由此,许多本来就有的节俗便联系屈原的生平给予了新的解释。这种解释尽管是“半路出家”,但符合中国人的心理,所以也就对节俗的发展、完善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无论是夏商周三代的夏至习俗还是恶月恶日说,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即仲夏之月容易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毒害,宜于禊祓除瘟避毒。而避“五毒”则是端午节的核心内容。除瘟避毒的方法、手段则表现出多样的形式,这样也就形成了端午相较其它节日更为丰富多彩的驱除厌辟习俗。我们不妨以天水的端午节习俗为例,便可看出这些习俗与端午节多源说法的相关联系。

一、吃粽子、鼓角、凉粉、甜醅

端午节吃粽子是与屈原有关的主要节俗。粽子最早叫角黍,相传它是屈原落水后人们投给他的食品。起初人们只是将饭团投到江中给屈原吃,后来屈原给乡亲托梦,说饭团全被蛟龙吃了,以后要投,就用五角丝和楝树叶包裹饭团,这样蛟龙就不敢吃了。也有说蛟龙吃了带角的粽子,会划破口唇,不会伤到屈原的尸体了。由此便有了后来的粽子。粽子原来叫角黍,说明不专用糯米,北方许多地方就用黄米。俗话说:“不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可见粽子是一种可口应时、标志季候转换的节物。吃粽子纪念屈原的意义就十分明显了,而且它的社交、娱乐意义也长足发展了。“鼓角”就是五毒饼。北方许多地方在端阳节要做五毒饼,也叫玫瑰饼、藤萝饼,但天水人称为“鼓角”。鼓角就是用小麦粉烙成的饼子。但这种饼子不同于普通的饼子,要用模子等工具在饼面上刻出蛇、蜈蚣、蝎子、蜘蛛、蟾蜍的图案,使饼面凹凸起伏,形如鼓起的角(动物头部突出的部分也叫鼓角)。这种习俗大概与角黍相同,只因北方少糯米之故,因地制宜作了变通。农村许多人家做鼓角时,不一定在饼面上扣出五毒图案,只是随意做出些花纹,取象征意义罢了。凉粉、甜醅二物,乡民尤其看重,是端午节馈赠亲友的主要礼品。天水民间多于端午节前一天,给至亲好友馈赠凉粉、甜醅。端午吃凉粉其实也是吃凉糕的变通。过去西北少糯米,也不像北方一些地方用黄米做的凉糕代替粽子,只能以凉粉代之了,全是物产所限。另一方面,凉粉清凉爽口,可以除暑热,与三代夏至说也有些关系。甜醅其实就是稠酒的半液体形态,民间于端午吃甜醅,其意义与饮雄黄酒相同,驱邪解毒,祈求健康而已。

二、佩戴香包、花花手

端午节编织、刺绣、佩戴香包的习俗涵义比较复杂。最早的端午节驱除五毒的材料是兰、芷、蘅、艾一类的香草,古人早有以此煎汤沐浴的习惯,所以端午节又叫“浴兰节”。屈原《楚辞》中即有“浴兰汤兮沐芳华”之句。《大戴礼记》亦云:“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兰汤沐浴之俗,从民俗信仰的角度来看,是为了除病驱瘟,从科学的角度看,则可收到卫生保健之效。后来人们变得聪明起来,觉得把兰、芷之类的香草晒干后揉成粉末,装在一个小布袋里,随时佩戴在身上,不是更方便么?除邪的效果不是更好么?香袋就这么产生了。最初的香袋叫“容臭”,“臭”是中性词,“容臭”就是装香草的袋子,后来就叫香包、荷包了。尽管现代人都普遍使用香水除邪保洁,但佩戴香包的习俗在端午节依然显得突出。另一方面,人们在端午节佩戴香包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才华出众,忠贞爱国,却遭奸臣小人陷害,被楚王流放。但他至死不愿离开楚国一步,最后在“忠不被用”的绝望情况下,:“怀沙投江”,因而受到后世的爱戴追念。屈原在江汉洞庭间流浪时常行吟泽畔,喜欢把用兰、芷、蘅之类香草编织的花环戴在头上,以示自己高洁的人品,而他常在诗文中,又以薜荔(即爬山虎、蔓延极速)之类的杂草喻小人,与香草相对。后世佩戴香包,就有寓意仿效屈原高尚人品的意思。这是习俗的流变。

花花手是天水人的叫法。所谓花花手,就是“端午索”。还有许多叫法,如朱索、五色线、五彩缕、五色缕、五彩缯、长寿线、百岁索、从延缕、百索等。总之,是驱邪的材料。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按阴阳五行观念确定,五色指青、赤、黄、白、黑,天水民间在节日清晨,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拴在孩子身上的五色线不可随意弄断或丢弃,一直要到六月初六才可以取下来,或抛于房顶,或抛于河内。有些地方则是在端午后遇到的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取掉,弃法同前。戴五色线的意义在于可以使儿童避开“五毒”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可以平安健康,长命百岁。

三、折柳、采艾、捕蟾

中国古代将五月视为“恶月”,所以端午驱鬼在民间非常盛行。驱鬼的方法有许多,常见的一种是在端午的清晨折来桃枝、柳枝插于门楣、窗户。传统观念认为,桃木、柳木能辟邪,所以折来桃枝、柳枝插在门窗之上,以达驱邪的目的。可是在现实中,插桃枝的情况几乎没有,因为此时桃树正是果实盈枝之时,谁也不会傻到去损毁果木,所以避邪的责任全由柳枝担当了。在天水城乡,端午节插柳枝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人们不光在门楣、窗户上插柳枝,而且在行驶的机动车头上,在摊贩的摊位上等各处能插的地方都插上柳枝,以驱除邪气,祈求吉祥。过去,每逢端午、婀娜多姿的柳树遭秧。现在,城区有人管理,禁止攀折,然而乡下无人能管,所在老乡在端午一大早便折来许多柳枝在街头叫卖,城中人也取其方便,买些回来插在门窗之上,有些意思罢了。

艾和菖蒲这两种药用植物是端五除毒的传统材料,但天水少见菖蒲,惟艾可采。以艾驱毒之俗古籍早有记载,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艾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一定的医疗价值,民间常以艾佐助针灸,收效甚好。现代药物学也告诉我们,艾有营血、祛疾、消炎的作用,燃之还可以驱蚊虫侵害。民间认为,端午所采之艾疗效最佳。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认识也是正确的。仲夏时节,药草已臻成熟,正相当于人之中年,药力最盛。端午所采艾草,宜于长期存贮,以备不时之需。民间一般于端午当日清晨,人们去田野亲自采来艾草,插于门窗之上,以驱邪气。但现在此俗只在乡间可以看到,在城镇生活的人家,自会有人专门采集来于街头售卖,你只需买上一把二把回来应景即可,亲自动手采集艾草的古风已荡然无存。

天水人有句俗语曰:“蛤蜍子躲端阳”。此话怎讲?端午节除了采艾作草药外,还有捕捉蟾蜍炮制药物的习俗,所以端午这天蟾蜍自然要躲避了。民间认为端午这天所捕之蟾才有药用价值,至五月初六以后效用就不好了。旧时,还有人在端午这天捕捉来蟾蜍,把古墨装入蟾蜍腹内,于端午节放在太阳底下曝晒,云其墨可以治病,尤其是治疗风疹,效果最佳,这都具有道理。也有人把腥红装入蟾蜍腹内,晒干作特殊用物。捕蟾制药的习俗至晚在汉代就已经形成,古籍多有记载。随着时代的进步,此俗业已消失。

四、踏百草、摆露水

端午节不只采艾,旧时从事草药的人还重视采集各种药草,比如菖蒲、苍术、车前草等,以端午节采取最佳。采药的同时,逐渐地滋生出娱乐的活动,民间的节日大都如此。在天水地域广泛流行“踏百草、摆露水”的习俗,这种节俗活动最初也有禳灾的意思,如典籍所载:“端午日晨,田夫赤足于草中行,尽沾露水,谓踏草露水,以祛泥中温热之气,去夏秋痈痛之苦。”这种“踏百草、摆露水”的风俗,如同清明上坟之日人们去河边洗涤、禊祓邪气的习俗一样,都是与世俗的信仰有关。这种风俗至今犹存,人们大都愿意在端午日去田间、野外走走、踏青一番,舒畅舒畅心情,也沾点祥端之气。

五、追节、孝亲、敬师

天水民间于端午节这天有“追节”的习俗,所谓“追节”,就是前往亲人、尊长处纳礼问候。端午这天,女婿一定要给岳父母追节,学生要给老师追节,晚辈要给至亲长辈追节,徒弟要给师傅追节。馈赠的礼物有粽子、凉粉、甜醅、酒肉及黄瓜等蔬菜。尤其是女婿,端阳这天是讨好岳父母的大好机会。此俗的由来已很久远。旧俗端午少女须佩戴箓符,簪榴花,娘家也要接女儿归宁“躲端午”,所以端午节又称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卷十云:“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按照旧俗,出嫁的女子在端午节前就要回娘家“躲端午”,而端午这天女婿须于晚间接回媳妇。女婿去岳父母家,当然不能空手去,久而久之,遂演变成“追节”的习俗。旧俗在端午之日,学生要给老师追节送礼,不然就要失敬。这种习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文化根源。屈原曾经做过楚国的“三闾大夫”,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长,其职责就是管理楚国三大姓贵族子弟的教育,所以当时人多用“先生”称屈原。端午节给老师追节,其意义大概在此,体现了中国自古以来尊师重教的传统。端午节的孝亲习俗在天水也很盛行,这种习俗具有普遍性。中国的民间节日,大都含有祝福性质,尤其是对长者的祝福,如端午、中秋、重阳、春节等节日,人们以节庆为契机,祝福长者福寿康宁,表达了晚辈的美好愿望,道理就在其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