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游“六朝古都”、观“金陵风情”(三)一一南京“中山陵”“灵谷寺”

 zzm1008图书馆 2020-06-25

  我是第二次来“中山陵”及“灵谷寺”景区游览,每当看到宏伟、肃穆的中山陵,总会有一种对先人崇敬及缅怀的心情从心中悠然而生。

        中山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钟山风景名胜区内,是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寝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陵寝面积8万余平方米,于1926年春动工,1929年夏建成。

  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7年,列为首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16年,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中山陵”前临平川,背拥青峰,东毗灵谷寺,西邻明孝陵。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主要建筑有博爱坊、墓道、陵门、石阶、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中山陵建筑融汇中国古代与西方建筑之精华,庄严简朴,别创新格。

  陵墓入口处有一座高大的花岗石牌坊,从牌坊到达祭堂共有石阶392级,代表着当时中国的三亿九千两百万同胞;有8个平台,象征着“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一、“博爱坊”一一中山陵牌坊亦称“博爱坊”,是墓道南端的入口处,谒陵凭吊者必经于此。整座牌坊都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和风格,牌坊高11米,宽17.3米,三间四柱冲天式。牌坊顶端盖有蓝色琉璃瓦,四根石柱脚前后夹抱鼓石、云朵和古代建筑彩绘式的图案。在牌坊中门的横楣上,镌刻孙中山先生的手书“博爱”二个金字,因此称为“博爱坊”。

         陵墓的建筑都是青色的琉璃瓦,花岗岩墙面造型,显得庄重肃穆。青色象征青天,也符合中华民国国旗的颜色一一青天白日滿地红。青天象征中华民族光明磊落、崇高伟大的人格和志气。青色琉璃瓦乃念天下为公之意,以此来显示孙中山先生为国为民的博大胸怀。

          二、“陵门”一一建在中山陵中轴线的正中,门前是一块宽阔的水泥平台,能容纳一万多人。平台两侧是绒毯般的草坪,草坪上相互对称的种着十四棵四季长青的黄杨球,还有六株名贵的千头松,其状如伞,异常优美。陵门的外面,两边有半环形的石拥壁,与陵墓的围墙相连,把中山陵墓拱卫在里面。

  陵门高16.5米,宽24米,进深8.8米。是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形式,但全部用花岗石建成。其斗、拱、梁、枋等处的图案花纹,均雕刻得十分精致。陵门有三个拱门,中间较大,上方镶有一方石额,上刻“天下为公”四个馏金大字,是孙中山先生手书,端庄朴实、雄迈俊逸。

  在陵门的两旁,有一对汉白玉石狮,颈毛光滑,张口正视前方,形态逼真。从而使建筑更加突出,显得陵门气势磅礴。

   三、“碑亭”一一中山陵碑亭建在陵门后面第二层平台上,以花岗石建成,重檐歇山顶,上覆蓝色琉璃瓦,为仿中国古代传统的木结构形式,高17米,宽12.2米,平面近似正方形。

         碑亭内竖一墓碑,上书“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於此”该碑高9米,重达几十吨,是用一块巨大的花岗石雕琢而成。

  中山陵七层平台上,布置一对仿铜石狮子,此为福建著名雕刻家蒋源成的第三代传人蒋文子所制,雕刻艺术极为奇妙。

         四、“祭堂”一一祭堂为中山陵主体建筑,位于海拔158米的大平台上。大平台东西宽137米,深38米,处在山顶最高峰,融中西建筑风格于一体,采用蓝色屋顶,灰白墙身,反映了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民主的愿望。

  “祭堂”长28米,宽225米,高26米,堂外部全用花岗石砌成。祭堂三座拱门为镂花紫铜双扉,门楣上分刻“民族”、“民生”、“民权”字样,六个鎏金篆字是由国民党元老张静江书写。在中门上嵌孙中山先生手书“天地正气”四个鎏金大字。

         祭堂前面东西两侧,矗立着一对高大的华表,是用福建花岗石雕琢而成的。华表高12.6米,下部直径2米。华表为六角形,六面均饰浮雕卷云纹。远远望去,华表直插云天、雄伟壮观。

         大石阶的两侧石座上各置紫铜带盖的铜鼎一尊。

  祭堂中央供奉着孙中山坐像,高4.6米。是世界名雕塑家保罗朗特斯基在法园巴黎用意大利白色大理石雕成。

         五、“墓室”一一祭堂后面是圆形墓室。直经18米,高11米。顶部用彩色马赛克镶嵌成国民党党徽。地面用白色大理石铺砌,中央是长形墓穴,上面是孙中山先生汉白玉卧像。此像是捷克雕塑家高琪按遗体形象雕刻的。瞻仰者可在圆形墓室内沿汉白玉栏杆俯视灵柩上的卧像。

  中山陵各建筑在型体组合、色彩运用及材料表现上均取得极好的效果。音乐台、光华亭、流徽榭、仰止亭、藏经楼、行建亭、永慕庐、中山书院等建筑,众星捧月般环绕在陵墓周围,构成中山陵景区的主要景观。气调和谐统一更增强了庄严的气氛,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

         “孝经鼎”一一位于中山陵正南面,1929年戴季陶和国立中山大学全体同学为表达对孙中山先生敬仰和怀念之情,而捐资铸造的一尊铜鼎,安放在中山陵前。

         “音乐台”一一在中山陵广场南面,舞台面积近250平方米,台后建有孤形大照壁,壁高11.3米,宽16.7米,具有汇聚声音的功能。池前依坡而建扇形观众席,可容纳观众3000余人。

         “流徽榭”一一又名水榭。是中山陵纪念性建筑之一。建于1932年冬。它由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捐款建造。三面临水,一面傍陆。“流徽榭”三个楷书大字是由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徐向前元帅亲笔提写。

         “仰止亭”是中山陵所有的纪念建筑中唯一一座由个人捐资的建筑。仰止亭坐落在流徽榭北面的小山丘下,由叶恭绰先生在1930年捐资建造。

         “藏经楼”一一又名“孙中山纪念馆”,位于中山陵与灵谷寺之间的茫茫林海中,是中国佛教协会于1934年发起募建的,此楼为收藏孙中山先生的物品而建,包括主楼、僧房和碑廊三部分。

▼光华亭

  “灵谷寺”位于紫金山东南坡下,中山陵以东约1.5千米。始建于南梁天监十三年(514年)。是南朝梁武帝为纪念著名僧人宝志禅师而兴建的“开善精舍”,初名开善寺,明朝时朱元璋亲自赐名“灵谷禅寺”,并封其为“天下第一禅林”。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一。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通往灵谷寺景区林荫道

▼灵谷景区牌坊

         “灵谷寺山门”一一山门为三拱门,绿色琉璃瓦檐顶,外墙为红色,所以也叫红山门。门额上有“灵谷胜境”四字,是现代书法家钱松嵒先生手笔。民国十七年(1926年)国民政府在灵谷寺景区内建造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山门外一对石狮就是建造阵亡将士公墓的北平军分会赠送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一带改为“灵谷寺公园”。

          “阵亡将士牌坊”一一建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是为纪念北伐阵亡将士而建。牌坊的台基长32.7米,宽16.6米,高10米。共五间,全部用钢筋水泥构筑。座基外镶花岗石,绿色琉璃瓦覆顶。牌坊前中门门额上刻“大仁大义”四字,背面刻“救国救民”四字,都是由国民党元老张静江题写。

         牌坊前立有一对汉白玉石兽(不知何兽,有人说是貔貅,我看像是无尾巴的老虎)。

         “无梁殿”一一是明代灵谷寺仅存的一座建筑。由于这座殿是砖石拱券结构,不用梁木,所以民间俗称“无梁殿”。建于明朝洪武十四年(136年)。大殿长53.8米,面阔5间,进深3间,殿顶是重檐九脊琉璃瓦。内部为券洞结构,外部仍以枋木结构的形式出现,是一座采用多样券法,错综连接后构成的建筑。

          “松风阁”是一座依山而建的仿走马楼式建筑,面阔九间,屋顶为重檐式。铺以蓝色琉璃瓦。这座建筑是“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的纪念馆。1931年建造,由美国建筑师茂非按中国传统的民族建筑形式设计。

         “灵谷塔”一一原名“阵亡将士纪念塔”,是阵亡将士公墓的主要建筑之一,建于民国二十年~二十三年(1931~1933年)。是由美国著名建筑师茂非和中国建筑师董大酉共同设计。

         塔高60米,九层八面,全部用钢筋水泥建筑,每层以绿色琉璃瓦披檐,塔外绕有石栏杆走廊,供游客绕台鸟瞰钟山景物。塔正门横楣上的“灵谷塔”三字,是由该园第一任管理处处长高艺林所书,塔底层外壁石刻“精忠报国”四个大字为蒋中正书。

         灵谷寺前有一个汉白玉赑屃,上驮一碑。原有蒋中正题书“谭公延闿之墓”字样,后原碑文被磨平,由中山陵园管理处第一任处长高艺林摹乾隆皇帝笔意提书“灵谷深松”四字。

▼阵亡将士纪念碑

▼灵谷寺

▼大雄宝殿

▼藏经楼

▼玄奘院

游览完毕,沿原路返回。

         游览完毕,怀着激动的心情离开了中山陵,准备奔向下个景点。谢谢各位观赏!下集再见。

更新于 06-2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