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丨南京中山陵

 昵称45109175 2021-01-16

中山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钟山风景区内,前临平川,背拥青嶂,东毗灵谷寺,西邻明孝陵。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建,由南向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主要建筑有博爱坊、陵门、石阶、碑亭、祭堂等,均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从空中往下看,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钟”。融汇了中国古代与西方建筑之精华,庄严简朴,别创新格。


导游解说,孙中山姓孙名文字逸仙,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1866年11月12日生于广东省香山县,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大学,1905年创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正式爆发,历史上称这场革命为辛亥革命。这一天,后来被定为中华民国的国庆日。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担任临时大总统。1924年1月,孙中山接受共产党人的建议,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对三民主义重新作了解释。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59周岁。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博爱坊为墓道南端的入口处,为凭吊者必经之地。整座牌坊,都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和风格。牌坊高11米,宽17.3米,三间四柱冲天式。顶部盖有蓝色琉璃瓦,四根石柱的柱脚前后,夹抱鼓石,柱底是长方形的大石座。牌坊上刻有莲瓣、云朵和古代建筑彩绘式的图案。

在牌坊中门的横楣上,镶有石额一方,镌刻孙中山先生的手书“博爱”二字,因此,这座牌坊被称之为博爱坊。

石牌坊横楣上的“博爱”两个鎏金大字,宽博大方,空间开阔,予人畅想无穷。孙中山先生平时最喜欢将这两个字写以赠人。南京也因此而被誉为博爱之都。


陵门位于中山陵中轴线上的正中,门前铺设有宽阔的平台,两侧有绿茸茸的大草坪,栽有10棵互相对称四季长青的黄杨球,还有6株名贵的千头松,其状如伞,异常优美。陵门的外面,两边有半环形的石拥壁,与陵墓的围墙相连,把中山陵墓拱卫在里面。

陵门建在大平台之上,但要比大平台高得多。游人登上20级花岗石台阶,方才到达陵门。陵门,宽24米,高16.5米,中国古代传统的木结构形式,全部采用花岗石建成,其斗拱、梁、枋等处的图案花纹,均雕刻得十分精致。

陵门的屋顶为单檐歇山式,上覆蓝色琉璃瓦。陵门有三个拱门,中间较大,两边稍小,由于两边门略为小点,觉得中门有了尺度感,显示出高大。而南面三扇门都有梅花空格仿紫铜双扉,北面三扇门,仅有门洞而无门扉,南面正门的上方,镶有一方石额,刻有“天下为公”四个镏金大字。这是孙中山先生的手书,端庄朴实,雄迈俊逸。

碑亭建在“天下为公”陵门后面第二层平台上,以花岗石建造,重檐歇山顶,上覆蓝色琉璃瓦,为仿中国古代传统的木结构形式,高17米,宽12.2米,近似方形。


导游解说,墓碑高9米,是用一块巨大的花岗石雕琢而成。当年建造墓碑时,曾向国内各省广泛征求墓碑材料。福建省选制了一块庞大的花岗石碑料,当在装运时,由于体积太大,又极其沉重,装上船不久,就沉没到水里去了。于是,只好又从福建赶制了第二块花岗石运到南京来。从南京下关码头全靠人工滚木一步一步地移到紫金山下,再从山下运到山坡碑亭工地,耗时达40余天,由此可见当时工程艰巨和宏大以及建筑工人坚韧不拔的毅力。现在,人们在碑亭里见到的大石碑,就是用当年第二块福建花岗石制成的。
据记载:1926年3月18日,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委员会曾讨论过。当时准备在中山陵为孙中山先生刻墓碑、墓志铭、传记等,并且作了分工。在将近两年多的时间,这些碑文内容没有确定下来。1928年1月7日,葬事筹备委员会在上海召开会议,认为先生思想和业绩非文字所能要概括,故决定不用碑文。

1930年3月7日,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第13次委员会议决定,由谭延闿(kǎi)书写碑文。总理陵墓碑自右至左竖刻三行鎏金碑文: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

从碑亭到祭堂,共有石阶339级,象征当时国民党参众二院议员为339人,寓意每人作为一个台阶,将中山先生的精神发扬光大,其中的9寓意九州大同。迎面的这一段共有290阶,分为8段,象征着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台阶全部用苏州金山花岗石砌成。


导游解说,中山陵的设计者和建筑者,巧妙地把392级石阶分成10段,这种布局,独具匠心,颇有特色。由下向上仰视,只见台阶,而不见平台;但从上向下俯视,只见平台,而不见台阶。从第七层平台继续攀登30级、42级,54级石阶,分别到达第八、第九、第十层平台。这里已接近陵墓,坡度较陡,更加突出了祭堂和陵墓的雄伟气势。这126级石阶的两侧建有石栏杆,又在石阶上纵向设两行栏杆,将石阶分隔为三道。中山陵的祭堂,就建在第十层平台上,但从第十层平台还要往上走过9级石阶,方能进入祭堂大门。中山陵一共是10层平台,392级石阶。

祭堂为中山陵主体建筑,位于海拔158米的第10个大平台上。大平台东西137米,南北38米。处在山顶最高峰,融中西建筑风格于一体,中山陵祭堂吸取中国传统陵墓布局的特点,采取中轴线对称的布置方式,建筑的色彩也没有采用传统帝陵的黄色琉璃瓦和红墙,而采用蓝色屋顶灰白色墙身。反映了孙中山先生一生追求民主的愿望。

祭堂长28米,宽22.5米,高26米,外部全用香港花岗石砌成。祭堂三座拱门为镂花紫铜双扉,门楣上分刻“民族”“民生”“民权”字样,在中门上嵌总理手书“天地正气”四个鎏金大字。


祭堂中央供奉孙中山坐像,高4.6米,是世界名雕刻家保罗朗特斯基在法国巴黎用意大利白色大理石雕像,底座镌刻六幅浮雕,是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的写照。孙中山先生身着长袍马褂,高额广颐,手持一本长卷,那凝视着前方的深邃目光,那凝重的身躯,给肃立于此的人们以难忘的启迪。

祭堂左右护壁大理石上刻有孙中山先生手书的遗著《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堂后有墓门二重,两扇前门用铜制成,门框则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孙中山手书“浩气长存”横额。二重门为独扇铜制,门上镌有“孙中山之墓”石刻。

进门为圆形墓室,直径18米,高11米。中央是长形墓穴,上面是孙中山汉白玉卧像,下面安葬着孙中山的遗体。

殿堂四周有反映孙中山革命事迹的浮雕。东西两侧护壁大理石刻着孙中山先生手书的遗著《建国大纲》和胡汉民等人书写的《总理遗嘱》。堂后有墓门二重,两扇前门用铜制成,门框则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孙中山手书“浩气长存”横额。二重门为独扇铜制,门上镌有“孙中山之墓”石刻。


祭堂前面东西两侧,矗立一对高大的华表,是用福建花岗石雕琢而成的。华表高12.6米,下部直径2米,上部直径1米。华表的断面为六角形,六面均饰浮雕卷云纹。远远望去,华表仿佛直插青天,富有很强的立体感。大石阶边的两侧石座上,各置紫铜带盖的铜鼎一尊。华表与铜鼎,把祭堂衬托得更加宏伟壮丽,又增添了肃穆和寄托哀思的气氛。

中山陵附近,长眠着近代民主革命时期的一些风云人物,如孙中山的亲密战友和国民党政要等。1928年,国民政府决定在中山陵东侧的灵谷寺址改建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增建牌坊、纪念堂及纪念塔。在由灵谷寺无梁殿改建的纪念堂内,镌刻着北伐、抗日诸多战役阵亡将士姓名军衔,共刻碑10块,有人名33000多个。钟山北麓,还有座庄严肃穆的航空烈士公墓,墓碑上刻着3306位为抗日而捐躯的中、美、苏等多国烈士的姓名。


中山陵园景区每年吸引着500多万中外游人观光揽胜。

在本公众号发布的作品,同时会在腾讯内容开放平台【企鹅号】、【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作者前往关注并收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