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冬病夏治之三伏灸疗法(一)

 369蓝田书院 2020-06-25

    炎炎夏日,气温逐日上升,伴随着夏至日的结束,民间熟知的“伏天”也悄然来临。“三伏”由来已久,中国俗语就有“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这样的说法。同时祖国医学也参照这一时期的自然气候特点,结合人的生理病理特点,提出了伏天的特色养生疗法——三伏灸疗法。

    三伏灸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药物贴敷到人体的一定穴位,起到治疗及预防疾病的外治疗法,民间多直接称之为“三伏贴”。

一、“三伏天”的确定

    在介绍三伏灸疗法前,先明确“三伏天”是如何确定的。

    “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三伏”是指三个农历节日,古医书载,伏日必是庚,庚属金,与肺相配。

    俗话说“热在三伏”,“三伏天”是盛夏酷暑的时候,祖国医学认为,寒来暑往,时序变迁,对人体关系至大,故这一时期的养生调护格外重要。

二、2019年“三伏”时间

    2020年“三伏”时间具体如下:

初伏

    2019年7月16日(农历六月初十)——2019年7月25日(农历六月十九)。

中伏

    2019年7月26日(农历六月二十)——2019年8月14日(农历七月初十)。

末伏

    2019年8月15日(农历七月十一)——2019年8月24日(农历七月二十)。

三、三伏灸疗法的作用及适应症

    三伏之时,天气炎热,空气湿度大,人易贪凉饮冷,易感受寒湿之邪,耗伤阳气。另外现在很多人本身就是寒湿体质,寒湿一至,百病丛生

    三伏灸疗法依据中医学“天人相应”、“冬病夏治”、“春夏养阳”等理论,以经络腧穴理论为基础,对经络腧穴进行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络、散寒祛湿的作用。同时,三伏之时人体气血流通旺盛,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进行贴敷治疗,最易恢复和扶助人体的阳气,加强防卫功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三伏灸既可以除去刚刚感受的寒湿之邪,也可以去除体内久伏的寒湿之邪,从而改善体质,恢复健康。

1.呼吸系统疾病

    哮喘、支气管肺炎、支气管炎、过敏性及慢性鼻炎、咽炎、感冒;

2.消化系统疾病

    各种胃炎(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慢性肠炎、拉肚子、消化不良、腹痛、放屁多、食少、口臭、打嗝、便秘等;

3.风湿免疫性疾病

    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4.颈肩腰腿痛

    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膝关节炎等;

5.妇科疾病

    痛经、月经不调、闭经、崩漏、白带多、不孕、产后头痛、产后受风等寒症;

6.亚健康调理

    疲劳综合征、手脚凉、怕冷、免疫力低下等其他病症;

7.儿科疾病

    过敏性哮喘、消化不良、厌食症、易患感冒者、尤其对小儿免疫功能低下引起的疾病有明显的预防作用。

四、三伏灸禁忌人群

1.贴敷部位有皮肤创伤、皮肤溃疡、皮肤感染者;

2.对贴敷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

3.瘢痕体质者;

4.咳黄浓痰、咯血患者;

5.医生认为不宜使用的患者。

小结

关于三伏灸的知识我先介绍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都能对三伏灸有正确的认知,帮助更多人健康的度过夏季。

专家介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