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14岁儿童心理全解(三):3-4岁间孩子关键月龄段及培养要点

 秦岭之尖 2020-06-25
1-14岁儿童心理全解(三):3-4岁间孩子关键月龄段及培养要点

闹闹已满5个月,终于知道摇铃不仅可以啃,还可以用手摇着玩了

/01/

3-4岁间儿童的心理成长特点

语言

他喜欢新鲜的词汇,比如“保密”、“太难了”、“吓死了”等等。

说“小礼物”比说“礼物”更能吸引他的注意力,也更能让他高兴。

3岁至3岁半,是孩子分辨“爱”和“喜欢”的过渡期,家长需要时不时的用亲昵的肢体语言表达对孩子的爱。

3岁至3岁半,孩子爱自己编故事、讲故事;3岁半至4岁,他可能反倒不爱讲了,因为他要等到他想讲的时候,才会专心投入地讲给你听。

独立意识

这个时候的孩子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已经比较成熟,他要捍卫“自我”,以减少情绪上的焦虑和不安。比如他会命令“爸爸妈妈不讲话”,一旦命令被执行,他会认为世界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我们……”是他们最喜欢说,“我们一起”让他们着迷,让他们体会到分享的快乐。

亲子关系

3岁孩子已能从家长的脸上察觉到喜怒哀乐。

他们喜欢陪伴,喜欢跟在妈妈的后面,上街买菜、做家务……

武汉有句老话“细伢见了娘,无事也要哭三场”。有时候妈妈在,孩子会特别不乖,因为孩子想要打败比自己厉害的人,首先要征服的对象就是妈妈。

解决办法:

请看《关键月龄段》之“家长应对策略”。

多说鼓励的句式,如“可不可以……”、“跟我一起……”、“我相信你可以……”等。

人际交往

3岁的孩子真正地和别人在玩,成为了真正的参与者,而不再是旁观者。但统一性和持久性还不够,他一会儿在这个团体里搭积木,一会儿又去另一个团体里玩过家家。

表面上他们在一起玩,但游戏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内容。3岁半的孩子大多数玩的是即兴游戏和想象游戏。

他感兴趣的不再是活动本身,而是和谁一起玩,开始懂得和别人分享他的玩具。

不再想着所有的东西都是自己的,明白“这件玩具是别人的”这个事实。

注意并开始理解别人的感受和看法,有了善恶选择。

3岁的孩子更乐于和伙伴友善的交流。他们以日常生活和游戏为内容,有讲不完的话题。

“朋友”这一概念,已在这个年龄的孩子头脑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了,当然,有一群朋友是“想象中的”——存在于童话世界里。

在3岁的孩子们看来,“朋友”就是“游戏时的玩伴”,玩伴变了,朋友也变了。这个年龄的孩子,已开始出现排斥心理。

温馨提示:

老师和家长需要出面阻止群体排斥行为,比如通过做游戏的办法,让被排斥的小朋友扮演某种角色,把孩子们连在一起。

3岁的孩子因为玩具而发生争执时,已经可以通过“等待”、“轮流”、“代替物”来解决纠纷。

个性

胆小的孩子特别害怕被关在屋子里。

性情随和的孩子责备几声就可以了。

性格倔强的孩子得进行适当的处罚。

非常敏感、脆弱的孩子用语言“敲打”一下就行,打屁股会让他愤怒。

自主性强的人比较理智,自主性弱的人比较情绪化。因此,自主性较弱的孩子,需要有人出来提醒他、引导他。

孩子在3岁左右,适应能力会表现得较为明显。对于适应力差的孩子,家长需要给他一个较为稳定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男女有别

男孩和女孩在玩游戏时,男孩更善于“演”,女孩更善于“说”。

3岁的男孩有非常有趣的恋母情绪,有时候男孩非要跟妈妈“结婚”。

男孩偏爱大肌肉的体能活动,如攀爬、堆积木、骑脚踏车;女孩较文静,不喜欢大喊大叫、推推搡搡。

/02/

3-4岁间儿童的关键月龄段

3岁半至4岁

这个时候的孩子经常会说:

“我是个不会走路,不会吃饭的小宝宝,你得用奶瓶喂我!不过,我这个小宝宝可是会讲话哟!”

家长们往往对孩子的这些“倒退”行为感到担心和焦虑。

比如:口吃、摔倒、出现眨眼或“斗鸡眼”甚至“盲区”。

儿童心理成长特点

3岁半阶段的孩子非常缺乏安全感,他常常表现得焦虑、内向。

语言上,他开始注重语法,喜欢新鲜词汇,因此,他们说话不再那么流利,甚至还有些口吃。

动作上,由于伸肌与屈肌两种力量不平衡,导致他走路或跑步时显得不协调,有些跌跌撞撞,甚至摔倒。

视觉上,因为他想细致的观察、专注的看书,会暂时出现眨眼和“斗鸡眼”现象,甚至会对某个角落视而不见,出现“盲区”。

温馨提示:

总而言之,他想让自己的“本领”上升一步,但又不熟练。

语言上,家长千万不要一遇到孩子表达错误,就急着纠正他说话。

动作上,多一些耐心、鼓励和关爱,等孩子动作熟练了就会好起来。

视觉上,要注意给孩子做视力检查。

家长的应对策略

如果亲子间僵持不下,你突然说“妈妈给你一个小礼物”(注意一定要说“小”)可以轻松化解。

这时候的口吃不过是儿童学前时期语言运用不够流利的一种表现而已,没必要特别去矫正,除非口吃的现象持续好几个月。

如果孩子在日常生活的事务上(吃饭、洗澡、睡觉)故意跟妈妈作对而僵持不下时,建议交给其他亲朋暂为照看,此时,妈妈千万不要再出现在孩子眼前。但是,离开孩子前要让他有心理准备,否则,孩子会缺乏安全感。

如果你想管教孩子的不当行为,可以拿好吃的食物和好玩的玩具当奖励。

吃饭的正确做法是:为孩子准备好食物后,让他独立吃饭,不要一直盯着他。

穿衣时跟他聊聊天,转移他的注意力。

/03/

给家长的提示

任何两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他们的发展步调也不会是完全一致的,不要因为自己的孩子与别人不同而忧心忡忡。

3岁半的孩子不能逆着来,不要强迫孩子做不喜欢的事情。可用“童话的心”让孩子听话,比如孩子假想自己是“小猫”,你可以说“小猫咪,把你的爪子给我!”

如果你把孩子送去托幼机构,不要有内疚感,因为可能这样更有助于孩子成长。

有时,他会突然摔倒或口吃,不用太在意。

不要总逼着孩子吃东西。

这个时候的孩子已经显露出独特的个性,不管他是什么性格,都不要去干涉。

其乐融融的小家庭里,少不了孩子的哭闹。


以下文字,请看过(一)的朋友忽略


/04/

撰写初衷

几年前,一位出版社的编辑朋友给我推荐了一套书《你的N岁孩子》,对我这么多年的儿童心理咨询工作帮助很大。这套书共12本,每本书12万字。

从今天开始,每周发一篇文章,每篇文章针对一个年龄段,把我个人认为比较重要的儿童心理和行为特点,以及重点培养方向分享给大家。

希望家长朋友能以“正常发展”的心态看待自己家的宝贝,并且能够有方向、有目标的对孩子进行培养。

我在学心理学时,老师在讲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说过一句话:“教育是使绿色浓郁。”

这句话至今萦绕耳边。

“最近发展区”理论最核心的观点是:

教育者应该是在尊重孩子自然成长的基础上,使孩子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教育是使绿色浓郁。”,这句话非常形象的描述了这一理论要义。但是,的确有不少的教育者正在将

“绿色”变成其他颜色。

那么重点来了?到底孩子的“自然成长”是怎样的?这个“绿色”长啥样呢?这就是专题《1-14岁儿童心理全解》想要分享的主要内容。

作者:刘鸿雁 来源:儿童心理成长

本文经作者授权本号发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