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开课】那树、这人——《那树》课堂实录

 凉雾我行 2020-06-25

【教学思路】以“那树——这人”为线索,结合文本细读,探究那树形象,并解读那树死因。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师:请大家看大屏幕,上面有大象妈妈和小象的对话(ppt展示),请两位同学来读一遍。
生1和生2:
小象:“妈妈我长牙了”
母象:“……”
小象:“妈妈我长牙了耶”
母象:“……”
小象:“妈妈我长牙了”
母象:“……”
小象:“妈妈……?”
小象:“妈妈,你不为我高兴吗?”
师:为什么妈妈一直在沉默,小象长牙妈妈不为他高兴吗?人类为了掠夺象牙,大量屠杀大象,大象这一生命群体在渐渐远离我们。而我们今天要认识自然界的另一种生命,一棵老树,那树。它离我们近还是远呢?能从课文标题中知道吗?请一个同学谈谈你的看法。
生:远。如果树离我们近我们会说这树,树离我们远,我们才说那树。
师:很好,解析很清楚。从课文正文中你知道它离我们近还是远呢?
生:曾经近,后来远。

师:到底这棵树经历了什么,才会改变它的命运呢?


二、那树
(1) 寻找树的品格
师:那树已经远离我们,也离作者很远,作者为何对那已远去的树还如此怀念,在笔端倾述它的故事呢?阅读课文,寻找那树值得人怀念的品格。拿起笔勾画出能表现其品质的词句。
(师巡视,并指导)
师:我请同学来说说看,那树有没有值得人怀念的品格呢?
生:76页第九段。“伐树的工人什么也没听见,树缓缓倾斜时,他们只发现一件事:本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豁然开旷,像拓宽了几尺。”“格外”体现那树的无私奉献。
师:他的说法你们同意吗?
生:我觉得这里是侧面描写那树特别的繁密,以至于它没了,路显得特别开阔。
师:我也同意这种说法。别人说得好的地方要懂得用笔记下。还有其他的吗?
生:第五段,“于是情侣止步,夜晚,树下有更黑的黑暗;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沉默、暗中、荫庇”,体现那树的默默奉献。
师:很好,抓住了关键词,而且她刚才在读的时候也注意体现这些关键词。
生:第二段,“有一年,台风连吹两天两夜,附近的树全被吹断,房屋也倒坍了不少,只有那棵树屹立不动,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连房屋都倒塌了,这棵树却屹立不倒,可见这棵树的生命力多么地顽强。
师:“屹立不动”这个词加着重号。
生:第十段,“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那树是善良的,在预知自己的死亡时,还要告诉寄生虫赶快逃走吧。
生;“只有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公共汽车在树旁插下站牌,让下车的人好在树下从容撑伞。”,无论是它的根须被碾压,还是被一层层灰白色包围,它都在雨后滴翠,这里看出那树的默默无私。
师:默默无私的那树。你看一下这时候,那树面临的环境。
生:环境非常恶劣。
师:环境非常恶劣,但是那树仍然坚持奉献。
生:第八段,“所以那树,冒死掩覆已失去的土地,作徒劳无功的贡献,在星空下仰望上帝。”从“冒死掩覆”和“徒劳无功”,可以看出那树已被人们嫌弃,但是它仍然默默做着奉献。
师:刚才同学们反复提到一点,那树在恶劣环境中仍然默默做着奉献,那这到底是一棵什么样的树?
生:第七段,“只有那树屹立不动,连一片叶也不落下。那一蓬蓬叶子照旧绿,绿得很。”可以看出那树拥有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师:是的,它不在意周围人是怎么评论它的,它终究要坚守自己的品格,坚守自己的梦想。文中说到:“那一蓬蓬叶子照旧绿,绿得很。”到底那树的绿是为了什么?
生:为了人类。
师:你在文中有看到那树为人类做的事情吗?
生:第六段,让下车的人好在树下从容撑伞。
生:第三段,“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阴,仰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看指缝间漏下来的碎汞。”这棵树这么绿就是希望在炎炎烈日为人们提供绿荫。
师:树还做了什么?
生:“当这一带还没有建造新公寓之前,陆上台风紧急警报声中,总有人到树干上漩涡形的洞里插一炷香呢。”那树还给这些人以心灵的安慰。
生:“扫到树根,她们围着年轮站定,看那一圈又一圈的风雨图,估计根有多大,能分裂成多少斤木柴。”那树具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默默奉献精神。
师:你的意思是那树在死后仍然在奉献。这是它愿意的吗?那树更希望继续生长,依旧绿,还是希望变成木柴?
生:希望依旧绿,照旧绿。
生:第九段,“夜很静,像树的祖先时代,星临万户,天象庄严,可是树没有说什么,上帝也没有。”树临死却什么都没有抱怨。它为了人类做了很多牺牲奉献,但到死也不索取什么。
师:你分析得很准确,那树从不索取,任劳任怨。不管是面临恶劣的环境,还是人类的屠杀,那树都执着地为人类奉献。
师小结:那树,是大自然中的强者,坚固顽强;那树,是人类的朋友,给人们浓浓的绿阴、心神的安慰。但是,这样一棵拥有美好品质的树,却远离了我们。
(2) 体验树的被毁
师:请同学们看9-11段,这样一棵拥有美好品质的老树是如何远离我们的?
(师巡视,提醒:阅读过程中,画出关键句。)
师:好,谁来告诉我,那树如何远离我们?
生:第九段,“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以六十英里的速度,对准树干撞去。于是人死。于是交通专家宣判那树要偿命。”这里是说这棵树要被砍掉了,而且有专家去看过。
师:专家给这棵树定了罪,什么罪呢?
生:说树杀了一个人。
师:罪犯撞到树上死了,这错谁来负责?
生:罪犯。他酒驾。
师:九十公里的时速,只有高速路上才能开。人死了,应该自己负责,但是专家把错判给了树。为什么?文中出现三个“于是”,想必作者也认为那树应该要偿命的,否则怎么用了“于是”?
(生疑惑)
师:比如说,“我很晚还没到家,于是妈妈出门接我。”“于是”一般用在什么情况下?
生:理所应当,有因果关系的。
师:那在这里呢?是不是有因果关系,是不是理所应当?谁能帮我们解惑呢?
生:第一个“于是”是合理的,第二个“于是”是不合理的。
师:专家宣判树偿命是不合理的,但是作者却用了合情合理的“于是”,想达到一个什么效果?
生:讽刺。作者想讽刺专家的无理。
师:树被宣判死刑了,那么最后又是如何被施以徒刑的?
生:“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两星期后,根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③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
师:刚才他读的这两句话,老师觉得可以改一改,改得更通俗易懂一些?请大家比较一下,老师改动之后会不会比较好?
请看大屏幕:
原文:
⑨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⑾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为了割下这颗生满虬须的大头颅,刽子手贴近它做了个陷阱,切断所有的动脉静脉。
改文:
⑨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根部锯下去,锯断,撒了一圈白森森的木屑 。那树在倒地时发出轰然巨响。
⑾两星期后,根也被挖走了,为了挖出这个长满根须的大树根,人们贴近它做了个陷阱,砍断了所有的根须 。
生:原文好。
师:哦,没有一个人认同老师呀。那么来说说原文好在哪?
生:原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老树写得如同人一样,这样就像在谋杀一个人一样。人们把树根也挖走了,如果只是要偿命,根本不需要做到斩草除根。还把所有根须都砍掉了,断绝了这棵树全部的生机。
师:你说得很精彩。那么你能将屏幕中的原文和改文具体字词的改变做个比较分析吗?
生:原文更生动,改文缺少感情。
师:改文缺少什么感情?作者这样写的时候带有什么样的感情?
生:作者持一种批判的态度,悲愤的情感写下这两行句子。
师:你分析得很到位,那么你能带着这样的感情读一读这两行话吗?着重读出带红色的字眼。
生读。
师:这种悲愤从你的朗读中我完全感受到了。请你带领全班一起读一遍。
生读。

师小结:无辜的那树被残忍地屠杀,最终彻底消失远去,只留几千断根在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


三、这人
(一)深究树被毁的原因
师:设想那个醉汉司机没有撞上那树,那树能否幸免于难?
生:不能,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师:谁是这场屠杀的真正刽子手?
生: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文明。
师:回答要有依据,请文中去找一找。
生:“为什么这儿有一棵树呢?”一个司机喃喃。“而且是这么老这么大的树。”乘客也喃喃。这里人们已经在质疑这棵树为什么在这里,暗示这棵树以后不管怎么样会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倒下。文中还写到:“计程车像饥蝗拥来。”曾经是没有计程车的,而现在计程车却一波波涌来。
师:人类发展得快还有没有其他文字表明?
生1:“公共汽车站搬了,搬进候车亭。水果摊搬了,搬到行人能悠闲地停住的地方。幼儿园也要搬,看何处能属于孩子。”这些周围设施,都随着城市的发展而换了地方。
生2:第六段,“但是,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
师:你读的这句话中,有一些作者着重用的字。
生:数字
师:这里的数字有什么作用?作者在第五段也在对树的描述中用了一些数字。这两者是什么关系?
生:对比,社会发展特别快,而树生长得特别慢。
师:现代文明快速发展,自然界物种在人类破坏性开发面前很脆弱。但是,难道因为现代化文明发展,那树就一定要死吗?这么说,文明是错的?我们应该退回到洪荒时代?根本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生:从人类的利益上来讲,杀了树是有利的。
师:也就是说现代社会中,人太注重什么?
生:利益
师:曾经对人有益的树,在如今反而挡路了。
生:主要原因应该是人本身的思想,而非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是促进人思想改变的一个因素。第一段,当时的人们不会认为树是没用的。后来,人们觉得树阻碍自己,眼前的利益就没法得到了。
师:也就是说,人会杀了那树,是因为人从自身利益出发,从自己的贪念出发。人杀了树后,有为自己的残忍行径后悔过吗?
生:没有,“不过这一切都过去了,现在,日月光华,周道如砥,已无人知道有过这么一棵树,更没人知道几千条断根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人选择了遗忘,没有后悔。
师:很好,你读出了别人不容易想到的层面。现代文明发展下,残忍无情、自私贪婪、麻木漠然的人是真正的刽子手。无私奉献的那树离我们很远,而无情自私贪婪的“这人”离我们很近。
(二)思索树被毁的后果
师:自私自利的“这人”屠杀的仅仅是一棵那树吗?渐渐远离消逝的仅仅是一棵树吗?
生:鸟语、孩子的歌唱、潺潺的流水、青青的远山……
师:随着那树的逝去,还有那“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幽静情韵会逝去,也有那“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的游子之思会逝去。 这些自私无情的人在屠杀了一棵棵那树后,会不会有自取灭亡的一天?
生:人终会自食其果。
师小结:人类为了自身膨胀的欲望,屠杀了那树,但消失的又何止一棵树而已。美丽的自然,古老的文明都会随着不节制的欲望而消失。依靠生命之绿才得以繁衍的人类,离灾难还会远吗?

 

四、课堂总结
师:现代文明进程中人类需要保持理智和清醒,不要被贪欲蒙蔽眼睛。不要再让身边的树变成远去的那树。不要再让自私自利的“这人”摧毁无私奉献的“那树”。

 

五、 课后作业
师:请同学们周末以《那——》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逐渐远去的景、物或文化的思索和感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