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识|端午与佛教的渊源

 莲华盛会 2020-06-26

灵隐梵呗合唱《华严字母》 来自灵隐寺 09:31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

人们常在这天吃粽子,

赛龙舟,并以此纪念屈原。

很多人都认为,来自印度的佛教与中国的端午节并无关系,但佛教真的和端午节没有关系吗?

实际上,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已经超过两千五百年,并在印度佛教衰弱后,发展成世界佛教中心,在这个过程中,佛教文化也与中国传统的端午节相融合,结下了不解之缘。

端午起源的真正原因见于佛典

《古尊宿语录》中《舒州白云山海会( 法) 演和尚语录》中载:

“端午, ( 白云禅师)上堂, 举( 言曰:) 昔有秀才造《无鬼论》,论就,才放笔,有鬼现身,斫手谓秀才云:‘你怎奈何? ’白云当时若见,便以手作鹁鸠嘴,向伊道:‘谷谷孤。’”

这里出现了“鬼胆包天”的场面: 秀才撰写《无鬼论》时恶鬼立即现身挑衅:你秀才又能把我怎么办?

白云法演禅师当时见了,用手作鸟嘴状,对鬼学布谷鸟叫,可见端午节时恶鬼猖獗已极! 换言之, 端午节的真正原因是恶鬼作祟。

慧日禅师《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卷五载:

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八年(1158) 五月五日普觉禅师上堂云:“今朝又是五月五,大鬼拍手小鬼舞, 蓦然撞着桃符神,两手椎胸叫冤苦”。



端午时大鬼拍手小鬼舞, 鬼撞桃符神, 鬼竟然如此猖獗。因此, 端午的原始动机是驱邪镇鬼。

古时端午节有些佛寺会举行仪式,这些仪式的中心就是驱鬼祈福, 它清楚地表明:恶鬼作祟是五月五日举行宗教祭祀活动的根本原因。

《古尊宿语录》卷27载, 舒州龙门佛眼禅师说: 

今日端午, 世间人钉桃符、书门阃, 使万邪不窥其户, 百鬼不入其门; 世间人又使针烧灸, 采药登山, 使万病不干其体, 疫疠不入其身。


上述描述也揭示了端午活动的根本目的:驱鬼除病。可见,端午节为对付“百鬼”和“万病”而生。这些记载, 揭示了端午节产生的真正原因。

郸淳《曹娥碑》载:“五月五日时迎伍君, 逆涛而上为水所淹。”这里的”伍君“即伍子胥,古人认为伍子胥因恶鬼所害,端午恶鬼猖獗是他们死亡的原因。隋唐以后南北文化合流中端午节被整合, 由于屈原影响大, 端午节渐渐变成祭祀屈原的节日,伍子胥原有的记载的被湮没无闻。

屈原在宋代被封为公侯:“屈原庙,在归州者封清烈公,在潭州者封忠洁侯。”元代屈原被封为“忠节清烈公”。屈原成为端午节的主角时,驱鬼的动机起源也被遮蔽, 遂形成今天的端午习俗。

佛教中的端午遗俗

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端午对外来佛教产生了深刻影响。

《古尊宿语录》载, 宋代出家人也过端午节:

”宝峰云庵真净禅师五月五日上堂云:今朝五月复端午,随众生心解分布棕子。虽然, 应所知, 要须一一知来处。且道从什么处来?’ ”

佛教僧众在这天也吃粽子。

《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载, 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 五月五日, 普觉禅师上堂云:

今朝五月五, 天降沛然雨。

艾人与门神, 聚头相耳语。


艾人, 是端午节时束艾叶为人。它与门神一样, 是为了避邪拒鬼。

佛教禅宗语录保存了端午节时的艾人和门神信仰习俗。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 禅僧自然地把端午融入禅悦玄机。

《古尊宿语录》中载, 舒州龙门佛眼禅师云:

“今日端午?遂失声叫曰:‘阿耶耶,阿耶耶,尽大地人烧破皮肉,教山僧受无限苦痛。’

昔楚大夫以忠言不用, 沉于湘江。后人哀之, 以竹筒盛饭, 系五色丝祭之, 风俗至今流传不断。

遂呕吐数声曰:‘世间人吃却米粽, 教老僧胀破肚皮。’

大众:‘别人烧灸, 别人吃物, 为什么龙门长老受痛受饱, 未能情忘缘虑? ’”


这段禅机公案透露出佛门与筒粽等端午文化的关系。

 宋陆游有《天中节前三日大圣慈寺华严阁燃灯甚盛游人过于元夕》诗, 佛寺在五月五日前三天已举行盛大庆祝仪式:”万瓦如鳞百尺梯, 遥看突兀与云齐。“诗中描写了寺院在端午灯结彩, 禅堂成为端午庆典的场所。

一些失传的端午古俗在佛教中保存。《五灯会元》载:

隆兴府兜率慧照禅师端午节说:“端午龙安亦鼓桡,青山云里得逍遥。饥餐渴饮无穷乐,谁爱争先夺锦标。却向干地上划船, 高山头起浪。明椎玉鼓, 暗展铁旗; 一盏菖蒲茶, 数个沙糖粽。”

这里写到了许多失传的端午古俗:

第一, 后世认为端午龙舟是为了救屈原:“楚人悲屈原, 千载意未歇?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但古俗中端午龙船原来是为了“安龙”。

第二, 一般认为端午龙舟发生在水乡。但古人这天在高山上划龙船。

第三,一般认为,五月五日采兰草、菖蒲是用来煎汤洗澡, 大戴礼》:“五月五日, 蓄兰为沐浴。”但这里表明,它用于制作“菖蒲茶”。

佛教东林《云门颂》也说:“一挝涂毒闻皆丧”。一般认为,端午龙舟竞渡时击鼓是为了统一划船的节奏,但是佛教典籍显示:端午所用鼓上涂了毒药,以增强鼓声的力量,以达到安龙、镇龙的目的, 它是驱鬼观念的具体体现。

安龙、菖蒲茶、干龙船、毒鼓等是失传的端午古俗, 这些资料既可补端午资料之缺, 又可见出中国本土自然宗教中的端午对佛教影响的深度, 弥足珍贵。

佛教大事与端午

首先,一些生于端午的高僧成为佛教的要事。

古时生于五月五日的孩子被视为不吉,常被抛弃, 父母或将此日出生的孩子送往沙门为僧, 如唐代著名的“法云公”。《释氏稽古略》载:“万回法云公,太宗贞观六年(632) 五月五日生( 于) 虢州阌乡张氏。”父母把他送到寺院当和尚, 这既救了孩子又避了祸。这样的人成为高僧后就是禅林的佳话。

 其次, 一些端午圆寂的禅师被载入佛典。

《续高僧传》载, 丹阳县道成禅师, 隋文帝开皇十九年(599) 五月五日在兴严寺圆寂;唐代越州称心寺大义禅师, 在武则天天授二年( 692) 五月五日坐化。

《宋高僧传》载:智威禅师圆寂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 五月五日; 唐代著名高僧扬州大云寺鉴真大师,在日本天平宝字七年癸卯岁(763 年, 即唐代宗广德元年) 五月五日无疾坐亡,其真身不坏。

《景德传灯录》载,司空本净禅师于上元二年(761) 五月五日归寂, 唐天子赐给“大晓禅师”法号。

高僧在五月五日坐化, 常常有十分神奇的情景。宋代潞州府黎城人宗坦, 在四月二十八日这天夜里梦见阿弥陀佛托梦:“汝说法止六日, 当生净土。”在五月四日, 他集合众僧说:“因缘聚散, 固当有时; 净土胜缘,惟凭时刻。愿众念佛,助我往生。”说罢, 在诵佛声中坐化。当时, 天上雷鸣不断, 地上白云覆地, 直到五月六日才停。

离知《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颂古从容庵录》载:

金熙宗皇统三年(1143) 五月五日, 觉禅师将死作《颂》交代后事:“今年五月初五, 四大将离本主; 白骨当风扬却,免占禅那地土。”他在钟声渐入坐逝之境,侍者离知想起他们的约定:“吾化后,可唤之。若能回来,是有道力也。”于是,他连唤三声,觉禅师果然复活,问到:“你有什么事? ”侍者说:“和尚何裸跣而去? ”他反问:“来时何有? ”侍者要给他穿几件衣服, 他说:“不用。留给后人吧。”

他书偈后晏然而逝。偈云:

七十三年如掣电, 临行为君通一线;

铁牛踍跳过新罗, 撞破虚空七八片。


 这些端午圆寂的高僧和坐化妙境成为禅门的佳话。再次, 一些端午发生的事件被佛典纪录下来。

唐代翻译佛经常在五月五日开笔。

《全唐文》载:北天竺婆罗门族的不空大师所译的《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序》和《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等,在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 五月五日奉诏开译:“卯时焚烧香火,起首翻译”。

佛教经典《一切如来大教王经》和《瑜伽秘密金刚三摩地三密圣教法门述经》等,在唐德宗建中元年(780) 五月五日由沙门慧超等开译。所译佛经如果在五月五日这天封笔,也是佛教的大事。

《大乘入楞伽经》七卷、《入定不定印经》一卷、《大方广普贤所说经》一卷等, 是三藏法师义净等于武则天久视元年(700) 五月五日在东都洛阳的三阳宮译毕,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予以明确记载,朝廷也下诏褒奖。

由以上的叙述,可见端午与佛教的联系有着深刻的文化意义。端午节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底层,深深地积淀在佛教文化之中。

农历庚子闰四月十五(公历2020年6月6日)杭州灵隐寺药师殿启建“结夏安居·共修华严”。僧众恭诵《大方广佛华严经》,以此诵经功德,祈愿世界和平,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诵读《华严经》于庚子农历闰四月十五开始,至七月十五结束(公历6月6日——9月2日)。“共修华严”随喜植福在线登记正在进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