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嫌弃的中国股票资产,何时能翻身?

 墨子语 2020-06-26

前言:一直以来,社会对A股的印象都是“熊冠全球”,不受公众的待见,甚至有的投资者以自己身为A股投资者为耻。身为职业投资者的我却感觉在股市幸福无比,于是我就想要研究一下“股票资产到底何时能翻身?”这个问题。

一、寻找股票的“竞争对手”

1.深刻理解这一点:股票只是社会财富的存在形式之一。

既然股票这种形式的财富不受待见,那么一定也有受人欢迎的财富形式,所以我们就要先搞明白股票的“竞争对手”有哪些,并对它们进行研究。

我将股票的竞争对手分为三类,一种是“无信用风险的对手”,一种是“有信用风险的对手”。

无信用风险的对手包括:

现金和银行活期存款

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

有信用风险的对手包括

公司债券

房地产

2.中国社会财富的存在形式

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些股票的“竞争对手”们,我根据一些权威的数据和合理的推测,制作了一张“中国社会财富的存在形式”图表,便于大家了解“财富形式竞争”的整体情况。

我国社会财富的存在形式

我国社会财富的存在形式

我先对这两张图进行一些必要的说明:

(1)有的人会说:上市公司也持有银行存款、债券啊,把他们一起列出来不是重复了吗?不应该把上市公司持有的现金从公司市值中剔除出去吗?

我的回答是:是的,上市公司也持有存款,但如果我们把公司的价值理解为公司“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公司的价值是靠商品(包括服务)的生产制造和流通创造出来的,那么这个问题就容易理解了。

我的意思是:上市公司进行现金分红后,现金只是从上市公司的手中转移到了股东手中,但是市场对公司的估值仍然是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又或者是靠市盈率等方法计算出来的估值。

举个例子,茅台19年的净利润是400亿,市盈率30倍,那它的总市值就是1.2万亿。

现在茅台现金分红100亿,钱就从上市公司转移到投资者手中。

没错,茅台分红当日会除权,但过两天之后,你对茅台的估值仍然是30倍市盈率。发现了吗,市场对公司的估值仍然是茅台年净利润的倍数,没有受到现金分红的影响。茅台的合理市值仍然被市场认为是400亿*30倍=1.2万亿

除权是人为处理的结果,而不是市场交易的结果。

(2)债券和银行存款之间应不应该互相抵消?

我的回答是:由于杠杆因素,许多财富形式之间的确应该互相抵消,但我不去抵消它们,因为我认为经济发展的杠杆是会一直存在的,所以影响不大。

二、股票资产为何是”弱势群体”?

1.股票资产占比少得可怜

我们整天在讨论“价值投资”,然而,上市公司股票的价值却只占了社会财富的10%,房地产的市值保守估计是上市公司市值总和的3.3倍,社会的银行存款总额也是上市公司市值总和的3倍多,人们宁愿持有现金也不愿买股票!

2.房地产与股市:大巫见小巫

人们持有某种形式的财富(或者说资产),原因无非就是两个——“保值”和“增值”,在发达国家,股票和房地产是同样重要的资产,但是由于过去20年在我国投资房地产的回报率非常高,所以房地产在投资者心中的地位极高;同时股票市场机制的不完善以及指数失真,即使有一些表现非常好的大牛股,以及很多收益率还不错的白马股,但许多人仍将股市视为“赌场”。由于房地产的地位可能需要一次大熊市才能被削弱,因为在这里我们不去讨论房地产价格的未来走势,我们只假设房地产价格未来会处于平稳状态,我们也假设未来股票在投资领域的地位仍然比不上房地产。

然而剔除了房地产之后,股票资产还有两个强劲的竞争对手:银行存款和政府债。我没有说货币基金,是因为货币基金最终的主要投向,就是政府债和金融债。

三、无风险利率拯救股票

我们要明确一点:银行存款和国债的吸引力与股票的吸引力是此消彼长的,而银行存款和国债的吸引力衡量标准就在于“利率”。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重要的利率走势。

10年期国债收益率

5年期国债收益率

1年期国债收益率

不懂国债收益率定义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查一下,也可以简单理解为投资回报率。

3个月前,我们国家这三个重要期限的国债收益率,都创下了10几年的新低,你再去看看创业板指数这几个月的走势,有没有感觉到什么?

我再给大家看一幅图。

一些国家和地区的10年期债券收益率

这些国家和地区当中,收益率最高的意大利也不到1.5%,如果我国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保持在2.5%以下的低位,你们觉得会发生什么?如果再叠加“实业投资机会减少”呢?

我想说的是一个很久都没人提过的词:资产荒。

你们猜猜在资产荒之下,那200万亿的银行存款会去做点什么?

对了,去年野村证券就备案了外商独资私募证券管理人,并且接待了第一个日本客户。

银行存款也只是社会财富的存在形式之一,忍受低利率的时间过长之后,就会有部分资金会按捺不住。”股票如何能翻身“这个问题就会被解答。

节日的文章就不要那么严肃啦,我来为你们描绘一个来自未来的故事吧,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勤勤恳恳地工作20多年后,50岁的林先生很快就能退休了,是时候考虑养老的问题了。但林先生几十年如一日地埋头工作,只会把钱存在银行里,看见自己那可怜的存款利息还有飞奔的猪肉价格,不禁对未来产生忧虑。

这时,他听单位里的年轻同事在讨论上证指数的编制规则改了,中国股市可能走慢牛走势啦,林先生便蠢蠢欲动,感觉自己似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他又不懂股市,也不敢轻易入市。

关注股市之后,他在电视上、手机上或者地铁上总是能看见某某基金的广告,像什么“定投好基,坐等牛市”、”老牌公司,王牌经理“的广告朗朗上口,越想越觉得基金们说的有道理,林先生最终花了10万元购买了一只”创业板改革基金“,就这样进行了第一次的股票投资,结果1个月后,林先生发现自己已经赚了1万元了,这不比存银行强多了啊!原来股票这么好赚钱啊,真是相见恨晚!

这时候又正好看到报道说“上证指数进入技术性牛市,再不上车恐踏空”“改变人生的绝佳机会、创业板将突破历史新高”!林先生终于按捺不住,想把银行里的钱全部拿出来买基金,这时有人劝他“牛市不套人,与其让胆小的基金经理去投资,不如亲自操作博取更高收益”,林先生一听,觉得有道理,就照做了。

果不其然,亲自操作之后买的只只是牛股,原来只需要照着“热门股“的榜单就能赚大钱!看见雪球上一些呆瓜还在讨论什么“价值投资”、“自由现金流”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林先生只是觉得他们吵闹。

两个月后,长江入海口一声惊雷,故事结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