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禹锡苏州赈灾

 苏迷 2020-06-26
《姑苏晚报》
2020-06-22 

  徐静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是中唐“诗豪”刘禹锡一千多年前回复白居易的两句诗,流传至今已成为经典名句。诗人胸襟开阔,气宇不凡,虽身处困境,却拥有乐观豁达的心态。

  刘禹锡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一生历尽沉浮,命运多舛,却能以雄视天下的气度行走人间,显示出一种坚忍不拔、积极进取的纵横豪气,颇具英雄气概与传奇色彩。

  这位“诗豪”还出任过苏州刺史,还在苏州抗灾赈灾,政绩卓著。

  一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籍贯洛阳,出身于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他天资聪颖,敏而好学,年少时就才学过人,名重一时。《新唐书》本传记载:“世为儒。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工文章。淮南杜佑表管书记。入为监察御史。”唐德宗贞元九年(793),二十一岁的刘禹锡进士及第,同年又考中了博学宏辞科。刘禹锡学识渊博,精通作文。曾在淮南节度使杜佑的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跟随杜佑入朝担任监察御史。

  刘禹锡不仅是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诗人,还是一位卓越的哲学家、政治家。政治上主张革新,积极参与王叔文派政治革新。史书记载,刘禹锡颇具宰相之才,只可惜生不逢时,虽然满怀济世的政治热情,虽然有胆识、具才干,却因革新党派“永贞革新”最终失败而遭贬流放,这一年为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刘禹锡年仅三十三岁。

  从此落魄,刘禹锡郁郁不得志,长期生活在患难之中。从三十多岁到五十多岁这段人生中本可以大有作为的美好年华,刘禹锡却遭遇一贬再贬,迁徙于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用他自己的诗句来形容即是“二十余年作逐臣”。

  当然,有失必有得。长期艰难的生活迫使刘禹锡阅尽人间沧桑,促使他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进行深入探索和思考,由此深化了他的思想,铸造了他的精神,形成豁达的心态、豪迈的气质。而且,仕途上的失意,也让刘禹锡有更多的时间和灵感进行诗文创作,传世名作《陋室铭》便成文于贬谪过程中。此文简练隽永,情韵俱高,表达出一种旷达与自适,一种自信与刚强,充满辩证思想的理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传诵千古,家喻户晓。

  作为中唐时期著名诗人,刘禹锡有“诗豪”之誉。《新唐书》评价:“素善诗,晚节尤精,与白居易酬复颇多。居易以诗自名者,尝推为‘诗豪’。”刘禹锡与白居易关系友好,两人经常诗歌唱和,世称“刘白”。不同于白居易的诗歌风格,刘禹锡的诗作雄浑豪健,音节和谐响亮,立意高卓超远,因此,白居易赞他为“诗豪”。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北归洛阳,途中在扬州与从苏州返洛阳的白居易相逢。宴席上,白居易写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禹锡长期被贬表达深切同情。刘禹锡即兴挥毫写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答。开头二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概写诗人二十多年流贬巴楚、历尽劫难的经历。五六两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千古流传,将诗情、画意、哲理熔于一炉,以生动形象的画面表现抽象辩证的哲理,表达自己对世事变迁和仕途升沉的豁达襟怀。由此可见,诗人虽屡遭贬谪却仍然砥砺志节,保持雄心,充满信心,希望有朝一日继续为国效力。此诗自然流畅,简练爽利,具有一种空旷开阔的时间感和空间感。

  直到暮年,刘禹锡依然保持着积极的精神、从容的气度。明人胡震亨评价道:“刘禹锡播迁一生,晚年洛下闲废,与绿野(裴度)、香山(白居易)诸老优游诗酒间,而精华不衰,一时以诗豪见推。”在回赠白居易的《酬乐天咏老见示》末尾两句写道:“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是晚年刘禹锡表达其乐观心态的两句诗,常被人们引用。桑榆,喻日暮。诗人说,不要感叹日暮晚景,晚霞依然可以灿烂无比,诗人的旷达乐观由此可见。老而不衰,充满英迈之气,唱出豪壮之声。

  二

  唐文宗大和六年(832),年已花甲的刘禹锡抵达苏州,出任苏州刺史。其实,本次任职苏州,也是刘禹锡重入庙堂后又一次被排挤出朝廷。

  《旧唐书》记载:“大和中,度在中书,欲令知制诰,执政又闻《诗序》,滋不悦,累转礼部郎中、集贤院学士。度罢知政事,禹锡求分司东都。终以恃才褊心,不得久处朝列。六月,授苏州刺史。”唐文宗大和年间,名相裴度唯才是举,十分欣赏有才华、尚实干的刘禹锡,将他荐引进集贤殿书院后,打算先让他担任知制诰,然后再图进取。知制诰这一官职负责为皇帝起草诏敕,因参与国家最高机密而被视为要职。然而,又因为刘禹锡写了讽刺诗《再游玄都观绝句并引》,引起某些权臣的不满,竭力阻挠对刘禹锡的这一任命。大和三年(829),刘禹锡改官礼部郎中,仍兼集贤殿学士。后来,为官正直的裴度遭到排挤,权贵们趁裴度以病辞官罢免了他的相位。由此,受到裴度重用的刘禹锡也被排挤出朝廷,被任命为苏州刺史。

  当然,离京外任地方官对刘禹锡来说也蛮好,可以远离朝廷党争是非。更何况,苏州乃江南富庶之地,条件优越,或许可在治郡方面大有作为。这就是刘禹锡的风格特点,个性倔强,历经挫折与磨难,从不气馁,他心底满溢的仍然是济世的雄心壮志。虽然已是花甲之年,仍然一腔豪气,忧念天下,关爱百姓。

  中唐时期的苏州经济繁华,是闻名遐迩的温柔富贵之地。不过,刘禹锡来到苏州之时,正是苏州遭遇特大水灾之后,苏州数十万民众正陷入灾难困苦之中。这是天公对刘禹锡的一次严峻考验。

  刘禹锡抵达苏州后,目睹了水灾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刘禹锡的为政理念一向是“功利存乎人民”,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够守正不阿,重土爱民,关心百姓疾苦。而且,刘禹锡一生重实践、尚实干,是位能臣良吏,长于治郡。因此,来到苏州,他风尘未扫,直面这场灾难,筹谋救灾之策,果断采取一系列赈灾措施。

  首先,深入民间,询访里闾,实地调研灾情。刘禹锡在《苏州上后谢宰相表》中写道:“伏以当州繇大浸之后,物力萧然。饥寒殒仆,相枕于野。”苏州水灾造成的危害,不仅使原本富庶之地物力索空,更为严重的是,民不聊生,哀鸿遍野,竟然发生了饿殍“相枕于野”的人间惨剧,这让勤政爱民的刘禹锡深感痛惜。

  其二,在充分了解灾情、体察民众疾苦的基础上,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救灾方案。调动本州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给灾民必要的救济,解除他们的冻馁之苦。虽然地方长官能够动用的财力十分有限,但刘禹锡通过压缩行政开支,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救灾,以解燃眉之急。

  其三,努力争取外援,尤其是朝廷的救助。此前,朝廷曾有“赐米”的敕文,但迟迟未见落实。刘禹锡想方设法,多方斡旋,终于得到准许,从常平义仓中划拨出十二万石大米,按户口数平均分发给饥民。据史料记载,当时苏州总人口约十万户。也就是说,仅由国库赈济这一渠道,每户居民就能获得一石大米以上的补助。这对于濒临饿死边缘的灾民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绝处逢生。

  其四,得到朝廷的准许,为苏州百姓争取到减免当年赋税的优惠政策,让民众能将仅有的一点资金用于恢复生产。此外,还出台一些旨在激励百姓生产自救的政令。在为民众输血的同时,着力增强人们自身的造血功能,替百姓开拓生路。

  以上这些措施十分有效。在刘禹锡的悉心治理下,苏州灾情迅速得到控制,那些在生死线上苦苦挣扎的灾民得到了重生的希望,也找到了重生的途径,百姓走出灾难的阴霾,民心得以安定,各项生产活动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

  大灾之后,苏州百姓幸免流离,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作为行政长官,刘禹锡功不可没,劳苦功高。在长达一年多的救灾赈灾过程中,他走入市井,探问农耕,教泽市民,“昼夜苦心,寝食忘味”,全身心投入工作,治郡安民有方,体现出情系黎庶、尽瘁国事的清官良吏形象。为表彰其抗灾、赈灾的非凡能力,年终政绩考核时,刘禹锡被列为“政最”,朝廷随即优诏嘉奖,《旧唐书》记载“就赐金紫”。“金紫”即指金印紫绶,借代高官显爵,这是朝廷对刘禹锡地方治理政绩的肯定,向天下昭示荣宠之意。

  三

  刘禹锡荣获朝廷嘉奖的喜讯在朋友圈内迅速传开,白居易等友人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纷纷以诗致贺。白居易《喜刘苏州恩赐金紫遥想贺宴,以诗庆之》开头两句写道:“海内姑苏太守贤,恩加章绶岂徒然”,这既是赞美刘禹锡,也有自我称美之意。

  想当年,唐敬宗宝历元年(825)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时,刘禹锡曾在《白舍人曹长寄新诗,有游宴之盛,因以戏酬》首联写道“苏州刺史例能诗,西掖今来替左司”,“西掖”本指中书省,这里代指自中书舍人出任苏州刺史的白居易;“左司”借代以左司郎中出任苏州刺史的韦应物。七年过去,当刘禹锡出任苏州刺史时,白居易在《送刘郎中赴任苏州》诗中尾联,紧承刘禹锡当年的诗意写下二句云:“何似姑苏诗太守,吟诗相继有三人。”

  确实,唐朝中期三位著名诗人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先后出任苏州刺史,担任行政长官,成为苏州史上佳话。姑苏太守以“贤”名著称,这其中自然包括在刘禹锡之前主政过苏州的韦应物和白居易。因此,给刘禹锡“恩加章绶”,既是对刘禹锡今日治郡业绩的高度评价,也意味着对韦应物、白居易等前贤昔日奠定之基础的充分肯定。所以,白居易认为他理应分享刘禹锡荣获恩赐的喜悦。

  刘禹锡在苏州做了三年刺史。离开苏州时曾写《别苏州二首》,其二诗曰:流水阊门外,秋风吹柳条。从来送客处,今日自魂销。

  阊门是苏州城西门。门前有环城的河流过,折柳送别是当时的习俗。在过去,阊门经常是送别朝廷官员的地方。“魂销”就是销魂,这里借用南朝梁时江淹《别赋》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句意。这首小诗的意思很明白:流水在阊门外边,秋风吹动着柳条,这里从来就是我送别客人的地方,今天自己要离开这里,顿觉失魂落魄。全诗充满了离别情意,表达了诗人对苏州的难舍深情。刘禹锡原本是一位“诗豪”,诗风雄浑爽朗。但他来到苏州后,诗风有所变化。《别苏州》温情脉脉,恋恋不舍,与吴人诗歌颇有相通之处。

  刘禹锡在苏州刺史任上,具有士大夫社会责任感,为官清正,关心民情,抗灾赈灾,爱护百姓,政绩卓著,得到了苏州人民的尊敬与爱戴。苏州沧浪亭五百名贤祠对刘禹锡的赞语是:“政擢贤良,学通经史。颉韦颃白,卓哉刺史。”苏州人把他与同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为“三贤”,为他们建立了思贤堂,专门香火供奉,岁时致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