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020年,大家知道:是个“闰年”,二月份有29天,比平年的二月份28天多了一天。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这是国际天文立法中的一个刻意安排和规定。

我们知道,地球是围绕太阳公转的,同时它自己又在自转。地球自转一圈是一天,围绕太阳公转一圈是一年。每天日升日落,我们的时间安排、记年规则,是按照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时间来确定的。
一般情况下,平年一年是365天,闰年一年就有366天了。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的时间,并不正正好好是365天,精确地说:应该是365.2422天,这是根据121个太阳回归年测得的数据计算的平均值。那么这多出来的0.2422天,即大约5小时48分46秒,天文学家在规定历法时,就感到麻烦了。你把它也算作一天么,每年366天,那我们每年过的日历时间就比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称为一个回归年)的实际时间多出来了0.7578天。长年累积,时间就会多出很多,使我们的日历时间与太阳回归年产生很大的误差;而如果把这0.2422天丟弃不要,规定每年是365天,那也不行,长年累积,时间又少了。经测定,如果不加处理,每过四年,日历时间就会比实际时间少了近一天。
因此为了弥补这个差值,国际天文学界经过研究,决定:那就4年一累积,每过4年,增加一天,这样就把日历时间与太阳回归年的实际时间调整准确了。并且决定这每隔4年增加的一天,就放在二月份。这样就出现了每隔4年,有一个二月是29天的。2月29号这天,就叫做“闰日”。

那么,我们怎么知道哪一年的二月份会是29天呢?只要把这一年的年份数字除以4,除不尽的,就是二月28天;除得尽的,就是二月29天。例如:2012年,2016年等,就是二月29天;2015年,2019年等,就是二月28天。今年2020年,除以4,除得尽,所以今年二月份就有29天了,全年有366天,称为“闰年”。而全年365天,称为“平年”。
在闰年,由于二月份多了29日这一天,中国农历24节气中的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等节气,也都相应提前了一天。例如大家最熟悉的清明节,一般平年是4月5日,而今年清明就是4月4日了。
但是,问题并没有全部解决。由于每隔4年增加一天的规定,是按照每年多出0.25天的数值计算的,而太阳回归年的实际精确数值是:每年多出0.2422天。这0.2422天与0.25天的数值之间,有一个0.0078天的误差,即相当于11分14秒。当时欧洲人根据罗马的“儒略历”改编成公历时,没有注意到这个误差,或者说:由于觉得误差太小,就忽略了。时间过去了1600多年,从公元前46年,到16世纪中期的某一年,天文学家突然发现:时间竟然多出了10天。经过精确的计算,认定:问题就出在这每年多算的0.0078天上。因为按照每四年增加一天计算,每年多算11分14秒,4年就多算了44分56秒,长年累积,这样的误差经过平均每400年,就会多出大约3天时间来。
后来经过研究,由当时的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发布命令:将1582年的10月5日,人为地改变为10月15日。硬是把这1600多年的累积误差给调整过来了。
为了纠正这个误差,天文学界又规定了:今后每400年,要减少3个闰年。那么,哪3个闰年不能作为闰年了呢?既要好记忆,又不要破坏了原有的规定。经过研究,决定:当年份是整百数时,也就是说是跨世纪年时,必须是400的整倍数,才是闰年;不是400的整倍数的世纪年,即使是4的倍数也不是闰年。这样一来,原来的每400年有100个闰年,就变成了每400年只有97个闰年,把这每年的微小误差,给纠正过来了。例如:已经过去了的1800年、1900年就是平年,而2000年是闰年;今后的2100年、2200年也是平年,要到2400年才是闰年。我们都已经无缘看到咯。
这就是现行公历中规定的所谓: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这个“四年一闰”,是我们民众很多人都知道的,因为每过四年就会碰到一次;而这“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则是我们很多人所不知道的。因为现在活着的人,1800年、1900年时我们还没出生;而2100年时,我们中的多数人已经不在咯。但是,历法就是这么规定着。所以,如果正好是闰年二月29日出生的人,那就要四年过一个生日咯!如果碰到“百年不闰”,那就要八年才能过一个生日咯!
这里有一个问题必须说明一下:就是公历闰年的二月,不能因为它有29日,就把它叫做“闰月”或者“闰二月”。因为“闰月”是中国农历所特有的一种规定和说法,而二月29日,则是公历的一种规定,只能把29日这天,叫做“闰日”,把这一年叫做“闰年”,而不能把二月叫做“闰月”或者“闰二月”。
下面就来说说我们中国农历的“闰月”。
上面我们说了:公历是按照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的时间和长度来确定的,而中国的传统农历,则是按照月亮围绕地球公转的时间和长度来确定的。古人经过长期的观测,把月亮周期性的盈亏圆缺,作为制定农历历法的主要依据。
我们知道:月亮本身是没有亮光的,是一个终年昏暗的球体。我们站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亮光,是太阳光照在月亮上的反光。月亮在围绕地球公转的同时,自己也在自转的。当月亮转到太阳与地球之间,三者成一直线时,见下图:

这时月亮朝向地球的一面,照射不到阳光,月影极暗。我们站在地球上,就看不到它有亮光,民间俗称:这一天没有月亮。古人把这一天称为“朔日”;而当月亮转到地球的另一面,地球位于太阳与月亮之间,三者又成一直线时,见下图:

这时月亮朝向地球的一面是遍照阳光,特别的亮,晚上看上去,这月亮是又圆又亮,俗称“满月”或“望月”,古人就把这一天称为“望日”。这一“望”一“朔”,称作一个“朔望月”。月亮从“朔”到“望”,再到下一次“朔”的时间间隔,实际上就是月亮围绕地球公转一圈的一个周期性过程。而从“朔”到“望”,再到下一次“朔”的中间,则会形成月亮的弯弯的、尖尖的“上弦月”和 “下弦月”景象。见下图二图:


一个“朔望月”周期的精确时间,古人经过长期观测和计算,确定平均长度为29.53059天,即29天12小时44分3秒,大约是29天半。因此,中国的农历在立法时,就分别安排为大月30天,小月29天。把每月完全看不见月亮的“朔日”那天定为“初一”,把每月月亮最圆的“望日”那天定为“十五”或“十六”。
而一个月究竟是大月,还是小月,一个农历年究竟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并非恒定。这是根据一个“朔望月”的运行周期来确定的。当周期间隔接近30天时,就定这个月为大月;当周期间隔接近29天时,就定这个月为小月。例如:农历年的年末最后一天除夕,民间会俗称为“年三十”,但是有些年也会出现没有年三十,只有年廿九,就是因为这一个腊月,是小月,只有29天。
这样,一个农历年,如果正好是六个大月,六个小月,那么这一个农历年就总共是354天(如2018年,2019年);但有时也会出现五个大月,七个小月,总共353天(如1965年);有时也会出现七个大月,五个小月,总共355天(如2003年)。
农历规定:十二个朔望月构成一个农历年,长度为29.5306×12
= 354.3672日。但是,这农历平年354天,与公历的平年365天,相差有11天。所以如果某一年的农历和公历都是平年的话,下一年的年初一春节,就会比上一年的年初一春节,提前11天到来。例如:2018年的春节是2月16日,2019年的春节就是2月5日,提前了11天。
这样,一年相差11天,三年左右就要相差一个月了。长年累积,农历的日历日期就会与天时季节的实际状况严重不符,甚至倒置。例如:新年春节应是在瑞雪纷飞的冬天度过,而如果不作调整,经测算:大约经过17年,便要在摇着扇子的夏天过新年春节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农历采用了每隔几年增加一个月,叫作“闰月”的办法来加以调整。置闰的年限间隔,每二年一次太少,每三年一次又多了一点。古人经过精密的测算和反复的实践考证,最后采用了:每二至三年置一闰,五年置二闰,十九年置七闰的年限间隔。古书《孔传》曰:“一岁有馀十二日,未盈三岁足得一月,则置闰焉。”
那么究竟哪些年置闰,哪些年不置闰,置闰又具体置在哪一个月,这也是不确定的,也要根据一个农历年中“朔望月”的运行周期来确定。因为用一个太阳回归年的平均天数365.2422,除以一个朔望月的平均天数29.5306,得到的月份数字是12.3682,即12个朔望月多0.3682。当这个0.3682累积三年后,就要多出一个多月了。因此,确定置闰的具体方法是:从今年的冬至,到明年的冬至,两个冬至之间,如月亮的运行周期接近12个朔望月,就不置闰;如运行周期接近了13个朔望月,就置闰。
置闰置在哪一个月,这是根据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中气来确定的。农历的二十四个节气其实是分为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二组的,一年有12个节气,12个中气。一般情况下,每个月上下半月各有一个节气和一个中气,月初的叫节气,月中后的叫中气。但是在历月的几番轮转之后,一般每过两年多就会出现有一个月是没有中气的,这正好和需要加闰月的年头相符,所以农历就把没有中气的那个月规定为“闰月”。例如今年2020农历年的闰月,从公历5月23日起,到公历6月20日止(小月29天),这个月只有公历5月5日“芒种”这个节气,而“夏至”这个中气,已经是下一个月农历五月了,所以这个月没有中气。古书中又称它为“国月”,《汉书?律历表》曰:“朔不得中,谓之国月”。其名称是在前个月的名称前加一个“闰”字,例如,2017年的闰月出现在农历六月之后,就称作“闰六月”;今年2020年闰月出现在农历四月之后,就称作“闰四月”。
在一般情况下,农历闰月出现在三、四、五、六月比较多,其余月份也是有可能轮到的,特别是经测算,2262年将出现“闰正月”,也就是说:一个春节过完,后面还会有一个闰春节,这是罕见的闰月。当然闰月的节日不会规定为法定节日,所以不会放假,就象闰五月没有第二个端午节一样。
闰月的天数,也是有29天,有30天的,这是根据月相的变化规律来推定的。增加一个闰月后,这一个农历年就有13个月了,农历年的总天数,会达到383、384或385天。例如:1993农历年是六个大月七个小月383天;2004农历年是七个大月六个小月384天;而2006农历年则有八个大月五个小月385天了。这样这一个农历年的总天数,会比公历年分别多出了17至20天。例如:今年2020年有闰月,农历年从公历1月25日春节算起,至明年的公历2月11日除夕止,共有384天,比今年的公历366天多了18天。但是由于2018、2019农历年是平年,二年都是354天,所以在长期平均上,十九年置七闰,平均数是365.12425天,与公历年的平均数365.2422天,就基本上保持了一致,这已经是够精确的了。古书《书·尧典》曰:“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中国的农历,许多人存在误解,人们往往把它叫做“阴历”。其实,这种说法不够妥当。中国的农历并不是单纯的阴历,而是一种阴阳合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所谓的阳历,又称“太阳历”,就是以地球围绕太阳运转一圈的时间长度来确定年份的历法;所谓的阴历,就是以月亮围绕地球运转一圈的时间长度来确定月份的历法;而中国的农历,则是在阴历的基础上,通过设置闰月的办法,使农历年的平均长度与阳历一年的平均长度基本上相等;同时又通过设置二十四个节气作为补充,在观测地球围绕太阳运转过程中,将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划分为24等份,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设置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见下图:

根据这个位置变化,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作为指导先民根据气候的寒暑变化,来决定农事活动的起始、进展和生活起居的参考依据,充分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把太阳回归年与农历年很好地协调了起来,保持了公历和农历的两全其美。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传统代表一整年时令运行的“二十四节气”,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称为中国古代的又一大发明,或第五大发明。
所以,中国的农历是结合了阳历和阴历的各自特点和优点,使太阳、月亮成了悬挂在天上的日历。农历月具有鲜明的月相特征,可以指明月亮的盈亏,告诉潮汐的涨退、预警潮汐的大小;农历使春节总是保持在冬末春初,保证农历年的正月至三月为春季,四月至六月为夏季,七月至九月为秋季,十月至十二月为冬季,保证了地球上的万物,在日月轮回中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生息繁衍。古书《左传·文公六年》曰:“闰月不告朔,非礼也。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民之道,于是乎在矣。不告闰朔,弃时政也,何以为民?”
在浩瀚的星空中,一次次的“满月”,给人们视觉上带来了美丽的幻想,千百年来,引发了人间对月亮的无数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平添了许多诗情画意。例如:广寒宫里琼楼玉宇,嫦娥仙子翩翩起舞。
所以,中国的传统历法农历,并不等同于阴历,不是阴历,它是一种实实在在的阴阳合历。这种历法,不仅是中国的中原大地,而且西部少数民族的藏历,也是这样设置的。世界上东南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也在过着农历的节日。
而如果,一年中既有公历的闰日(二月有29日),又有农历的闰月,两个闰年出现在了同一年,那就是“双闰年”了,这种机遇是不多的。今年2020年,就是一个双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