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劝学文

 无缘无故老先生 2020-06-26

:全社会向学之风盛行,私学在宋朝“复兴”

原创 夏目爱看书 2020-06-15 15:14:17

宋朝建立之后,国家百废待兴亟需大量的人才,于是宋朝统治者完善隋唐时期的科举考试制度,广开入仕之门来解决人才匮乏的问题。宋真宗在《劝学文》写道:“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宋真宗的《劝学文》直白的将富贵利禄与读书学文相结合,这无疑是鼓励全民学习知识,鼓励百姓学习考取功名报效国家,私学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复兴的。

《劝学文》:全社会向学之风盛行,私学在宋朝“复兴”

宋真宗劝学文

私学的出现从“学在官府”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中国的私学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当时礼乐崩坏,周王朝式微,官学自然而然也就荒废了。官学倒闭直接导致当时大量的文职官员四处流散,为了生计这些学识渊博的人或者成为靠智谋求生的门客,或者成为私人教师。这就让原先贵族垄断的知识流向民间,打破原来的“学在官府”的知识垄断体系,而呈现出“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新气象,私学正是在这种情形之下出现的。

《劝学文》:全社会向学之风盛行,私学在宋朝“复兴”

百家争鸣,私学诞生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纷争对于人才的重视程度是前所未有的,所有人都希望一展自己报复光宗耀祖。儒家,墨家,法家,兵家,纵横家,阴阳家等各种学术应运而生,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都在宣传自己的思想,所以广受天下信徒传授知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孔子创办的私学。

《劝学文》:全社会向学之风盛行,私学在宋朝“复兴”

万世师表孔子:学徒三千,精通六艺72人

据《史记》记载,孔子的弟子有三千人,其中精通六艺的有七十二人,被称为“七十二贤”。孔子对于教育的理解也异于常人,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认为所有人的人都可以成才,这也是如今义务教育必要性的雏形。同时孔子还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认为老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个别差异出发,有目的性地进行有差别的教育,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佳的发展,所以说在私学方面孔子做出巨大的贡献。

“博士之官,政府所由兴业。”私学没落,官学兴起

秦统一六国结束春秋战国的混乱局面之后,严禁私学,统治者认为私学的存在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发展。李斯认为:“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所以在秦朝出现既难“学在官府”又难“学在四夷”的景象,不相信教育而是单纯的利用法令来管理国家。秦朝的国祚仅仅只有十五年,与教育上面的失败可以说不无关系,所以秦亡之后,汉朝统治者吸收前朝的教训。

《劝学文》:全社会向学之风盛行,私学在宋朝“复兴”

秦始皇焚书坑儒,禁止私学

在汉朝初年的时候,统治者去除严刑酷法,尊崇黄老之术,无为而治,主要是缓和秦朝百姓和政府的关系。元光元年,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董仲舒所言颇得汉武帝的认可,于是在元朔五年汉武帝下诏曰:“其令礼官劝学,讲义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与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才焉。”

《劝学文》:全社会向学之风盛行,私学在宋朝“复兴”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

汉武帝建立太学,设五经博士,招收博士弟子为太学生,政府设立正统的官方学习机构。学生招收的数量每年都在增加,汉成帝认为孔子布衣养徒三千,于是将太学生的数量增加至三千人。王莽新政的时候,增设《乐经》,六经共有博士三十人,每人有弟子三百六十人,共计一万多人。随着“博士之官,政府所由兴业”的形式形成,官学的兴盛,私学便也没落了。

私学复兴的大前提:经济发展,科举完善,全社会向学之风盛行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五代十国和藩镇割据使得中原大陆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遭到严重的破坏。宋朝建立之后国家百废待兴,于是统治者也采取与民更始,修生养息的做法。

《劝学文》:全社会向学之风盛行,私学在宋朝“复兴”

清明上河图,宋朝经济迅速发展

  • 在农业方面:奖励垦荒,兴修水利,改善农业生产工具,提高耕作技术,来增加粮食产量,使得农业能够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

  • 手工业方面:农业产量的提高直接导致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宋朝时期的手工业规模扩大,分工更加的细密,导致手工业产品数量增加,品类也更加的丰富。

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农业和手工业的急速发展直接推动了商业的发展,在经济得到巨大发展既为文化教育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经济的繁荣也让人民的精神感到空虚,宋代私学的复兴正是在这种经济背景之下出现。

2.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

宋朝对于科举制度的完善是全方面的,首先是提高科举制度的含金量,通过高官厚禄来吸引天下学子。不但如此,宋朝科举制度通过扩招的方式,来降低门槛,让学子提高对科举制度的信心。同时加强考风建设,确保科举考试能够公平公正。通过科举制度的一系列完善,宋朝全民学习,学习氛围浓厚。

《劝学文》:全社会向学之风盛行,私学在宋朝“复兴”

宋太宗——赵光义

  • 首先是提高高科举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宋太宗时期,甲乙第一进士授做监丞,大理评事,其他的从优授官。宋太祖明摆着只要你能在科举考试中获得成绩,那么高官厚禄接踵而至,在这种大环境之下,就算原本对于科举不屑一顾的高官子弟也开始热衷科举,就不要说那些平民百姓了。

  • 其次是放宽考生资格扩大录取资格,按照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扩招,直观的看宋朝录取进士的人数是唐朝的十倍。

  • 最后就是加强科考制度建设,严肃考风考纪。宋真宗下诏:自今举人与考官有亲嫌这,移试别头。其次,阅卷环节,实行弥封,卷录,以防作弊;在试卷管理上推行锁院制度防止考官泄题。提高考试的公平性,这让平民对于科举考试充满信心。

《劝学文》:全社会向学之风盛行,私学在宋朝“复兴”

宋朝的科举考试

随着科举制度深入人心,要求读书受教育的人就越来越多,一方面是经济的发展使得当时的百姓想要通过科举考试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一方面朝廷许以的高官厚禄也让百姓趋之若鹜,宋真宗在这种情形之下写下《劝学文》,无疑让宋朝科举考试进入一个新的高潮。宋人洪迈曾写下《得意诗》: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可见当时的金榜题名是宋人最得意的时候。

考试热带来教育热,私学“复兴”

科举制度深入人心之后,宋朝迎来科举考试热,所有人都想在科举考试中拔得头筹。教育随之成为当时的热门,但是地方官学很多,但是由于各地办学规模不一样,所以说能进官学接受教育的人很少。由于科举考试的吸引力特别大,当时的平民,商人都不愿意放弃这光宗耀祖的美事,于是这些人愿意出高价去聘请一些学术很高的人,久而久之私学便于雨后春笋一样拔地而起,私学开始兴起。私学也成为平民商人学子求学的唯一选择。

《劝学文》:全社会向学之风盛行,私学在宋朝“复兴”

中国四大书院——岳麓书院成立于北宋开宝九年

作为教育者当然需要了解学子的学习的目的,于是各种应试的内容层出不穷。宋史中记载辛文悦:“以五经教授”;戚同文“隐居教授,学者不远千里而至,登科者凡五十六人”。私学教育是面对平民大众的,当时的普通人比其他人具有更强的求学之心。在科举制度的诱惑之下,对于普通人来说想要逆天改命最直接的方法的就是金榜题名,所以如果能找到一个好的培训班自然而然可以提高自己的应试水平,自己更容易获取好的成绩,所以说考试热带来的教育热促使宋朝私学的“复兴”。

《劝学文》:全社会向学之风盛行,私学在宋朝“复兴”

中国四大书院——宋代理学家朱熹重建的白鹿洞书院

那么对于私学的“复兴”宋朝的统治者难道不闻不问吗?不!宋朝的统治者很重视,他们认为唐末的五代十国之所以分崩离析,均镇割据就是因为没有一个统一的秩序,而这一秩序正是“人伦大纲”,只有尊崇孔子,恢复儒学的地位才能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说对于私学,宋朝统治者是持鼓励的态度。宋朝的统治者认为,只有人人都学儒学才能使得国家安定,那么私学的“复兴”则是由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于是宋朝统治者采取以下两种措施,让私学的“复兴”风潮来着更加猛烈。

《劝学文》:全社会向学之风盛行,私学在宋朝“复兴”

程门立雪——当时求学的风气盛行

  • 授予在民间有贤德的师儒官职;这无疑是在向世人鼓励私学,承认其合法地位。同时这还给当时的读书人做官指了另外一个路,这就鼓励那些虽然名落孙山的人依旧在社会上发光发热,继续传播儒家文化。程门立雪故事中的程颐在做官之前,也曾在洛阳授学,从学者络绎不绝,私学教育颇有成就,最后在司马光和吕公著极力推荐之下成功入朝做官。

  • 对私学进行经济上面的鼓励:宋朝的学风很浓厚离不开宋朝统治者开明的政策,上至官员,下至平民,只要有人愿意听那么你都可以授课。政府参加资助私学,用来达到控制私学的目的,对于颇具规格的书院政府通过拨款,赐匾方式刺激大量的书院成立,这对于私学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劝学文》:全社会向学之风盛行,私学在宋朝“复兴”

私学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礼乐崩塌,社会秩序混乱直接导致学习从贵族特权开始走向平民化。孔子宣传儒家思想弟子三千,精通六艺者有72人,孔子无疑是私学方面的急先锋。但是随着中原统一,秦始皇禁止私学,到来汉代罢黜百家,屈尊儒术,设立官学直接将教育进行垄断。虽然当时还存在家族内部教育,但是私学是不被允许的,也许这也是两汉之后世家大族兴起的根本原因。

《劝学文》:全社会向学之风盛行,私学在宋朝“复兴”

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与有教无类仍然是现代教育的主要思想

宋朝由于是在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的前提下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在宋太祖看来一个反叛的武将带来的威胁远比一百个文臣带来的威胁大得多。于是宋朝也开启了文人治天下,经过宋朝统治者的一系列改革使得科举制度成为平民,商人能够获得高官厚禄的最直接方法,考试热带来了教育热。私学的发展得到统治者的资助,虽然统治者是在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打好基础,但是在官方的推波助澜之下,沉睡千年的私学重新焕发生机,迎来“复兴”。

参考:

《宋史》

《史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