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宗朝时官学粲然复兴,高宗朝时日渐衰颓,什么原因造成该现象?

 茂林之家 2023-02-20 发布于湖南

唐代初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统治者大力兴学,官学迅速发展,在太宗朝时达到鼎盛,实现了魏晋四百多年以来官学的“勃然勃兴”。

在此期间,地方官学也争相立学,覆盖面很广。然而好景不长,地方官学发展到高宗朝末期时开始日渐衰颓,各地官学学馆破败,生徒流散。

至玄宗末年安史之乱后,社会动荡,战乱频仍,地方官学更是陷入了一蹶不振的局面,虽然唐政府为挽救这一形势采取了很多措施,在某些时期甚至出现了复兴的景况,但总体而言,唐代地方官学的发展历程是短暂复兴与长期衰落的交织,在三百多年的历史进程里,地方官学的衰颓已然无力回天。

唐太宗时期的粲然复兴

隋末战乱,学者凋丧,儒教衰息。自李唐统一,天下略定,统治者便很重视官学的恢复与发展。高祖初入长安,即“下令置生员,自京师至于州县皆有数”,在召集全国各地的隐士遗才充入中央官学之余,地方上也建立了州-县-乡三级地方官学体系。

但因“凋弊之余,湮替日久,学徒尚少,经术未隆,《子衿》之叹,无忘兴寝”,所以高祖将地方官学制度纳入中央官学体系,要求地方举送优秀士子入中央官学,同时还设置考课方法,鼓励地方士子通经入仕,地方官学开始走在复兴的道路上。

但因此时国家刚结束战争,各地官学的设置也仅是当地官吏的教化,还没有达到系统化的完善。如颜师古的叔叔游琴,武德初年担任廉州刺史,此时刘黑闼叛乱初平,地方百姓多强横,至游琴到任着手教化乡风后,廉州“礼让大行,邑里歌之”,高祖下诏嘉奖之。

王恭,少时笃学,博涉经礼,武德年间曾“教授乡闾,弟子数百人”③;马周,精通《诗》、《传》,被补为博州官学助教;张士衡,贯知大义,隋朝大业年间兵起,诸儒废学,唐统一以后,学校复兴,“士衡复讲教乡里…以《礼》教诸生”等等,都是武德年间在当地官吏的帮助下,地方州县乡里官学开始恢复的表现。

太宗时,励精图治,选贤任能,不断完善由中央到地方的官学体制

贞观六年,太宗下诏罢周公祠,“更以孔子为先圣,颜氏为先师”,数次下诏令州县置学,重新编订五经,提高各级官学生待遇,降低各级官学生入仕标准,广征群儒充实学官队伍,可谓是“解戎衣而开学校,饰贲帛而礼儒生”。

这些规定为唐前期地方官学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使官学的局面自武德以后不数年大为改观,由“犹辞不行”变为“求者寝多”,实现了魏晋四百多年以来官学的“煟然勃兴”。

与此同时,新罗、高昌、百济、吐蕃、高丽等唐王朝周边各国也开始积极派遣子弟入学,官学发展之盛前所未有。在统治者的推动之下,全国各地的地方官学兴学之风随处可见。

贞观年间的马嘉运,少年时虽为沙门,但精通儒学,贞观初年于白鹿山传经,“诸方来授业至千人”;张武,于绵州官学任博士;钱元修,策试通经,贞观五年任于长兴县官学任博士;同年的李谞,明经及第后于常州官学任博士;毕粹,贞观五年进士及第后于密州官学任博士;贾玄赞,贞观十五年于洛州官学任博士。

王庆,上党黎城人,贞观六年时入地方乡校读书,笃意儒业,遂究诗礼,最终举进士策高第;向彻,贞观十一年于韩州官学任助教;王义方,贞观年间任儋州刺史时,大力发展当地官学,此时甚至一些偏远地区州县也设有地方官学,一些出土文书中出现了有关唐贞观年间西州地区州、县学生的活动记载等等。

这些都足以说明太宗朝全国各州县官学已经相继开设,学校林立,覆盖范围较广,学官质量也很高,此时的地方官学发展相对比较成熟。此后,唐王朝的历任统治者也一直在贞观时期的官学基础上兴学

高宗初年,官学继续发展,唐政府经常鼓励学士、儒者竞相辩论,地方上再次规范地方官学的设置,颁布了统一的官学教材,并将其定为明经考试的标准,使地方官学与科举联系的更紧密,此外,还明确规定地方学官的选任条件,继续任命有识之士充实地方学官队伍,落后州县的官学也在发展中。

然而到高宗统治后期,因其重文吏轻儒术,官学的发展出现了停滞。

统治者虽对地方官学的振兴采取了一定措施,但此时的地方官学还是不可避免地初露颓势,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唐高宗以后的政教渐衰

唐代官学发展到高宗末年时,虽仍在继续发展,但已经开始出现衰败的迹象。地方州县官学孔庙年久失修,学馆破败,发展出现停滞,一些地方“生徒无肄业之所,先师阙奠祭之仪,久致飘露,深非敬本”,故高宗咸亨元年五月诏令地方修葺学馆孔庙,原本未置官学的州县令所司速事营造。

武则天主持政事以后,为了更好地笼络庶族地主,以获得更强有力的政治支持,唐政府放宽了科举以外的入仕途径,弘文、国子生只要任斋郎一次即可授官,官学明显的颓废下来,发展受到了阻碍,官学之废已经达到了“学堂芜秽,略无人踪,诗书礼乐,罕闻习者”的地步,由京畿至州县,各级官学生徒“不复以经学为意”,唯苟希侥幸,对官学的热情消退,只想依靠投机取巧入仕。

故则天称制之后,全国官学的风气已经沦落到,无论是贵族王孙亦或是寒门子弟都驰废学业,官学无法培养出优秀人才为朝廷所用。因此韦嗣立提出为了解决现状,唐政府应广开庠序,大敦学校,同时他还主张封闭除官学以外的入仕途径,王公以下子弟强制入国学。

从韦嗣立所奏中可以看出,从太宗贞观年间的“鼓箧而升讲筵者,八千余人”到则天称制,国学的生源已经沦落到甚至需要强制征发,等而下之,地方官学的景况恐怕更不容乐观。可见短短四十余载,全国各级官学衰败速度之快,程度之深。

但也有学者对唐代特定区域官学发展演变考察后,对地方官学在高宗武则天统治时期的衰落程度表示怀疑,认为此时的地方官学衰隳程度或许不及中央官学程度之甚,虽是地方个案,但对研究唐高宗至武则天时期地方官学整体兴衰仍不可忽视。

唐代西州官学生的墓志记载:“君姓张,字安吉,西州高昌人也。君乃幼挺神童,早超令誉……忽以总章二年十月廿一日卒于私第,春秋廿有一”,西州官学生张安吉于总章二年卒于州学生任上,后人为其做墓志,可知高宗时期西州的官学仍在运转,且此时官学生的社会地位可能依旧相对较高。

又有出土文书《武周学生令狐慈敏习字》,主要内容是武周时期的西州官学生令狐慈敏的习字草稿,也证明了此时西州官学似乎受武周放宽入仕政策影响较低,各级官学仍在正常维持。

这也可能是因为武周时期通过担任“斋郎”入仕的政策是针对中央官学生的,地方官学生徒仍然需要通过勤学和科举入仕,因此此时的地方官学生脱离地方官学的可能性较小,整体虽已呈现衰败迹象,但仍在继续发展。

地方官学发展到唐玄宗时,开始呈现出一种复杂的矛盾。一方面,官学衰落日益严重,另一方面,在统治者的努力之下,又短暂地出现了复兴的局面。

地方官学的情况则更为糟糕,后人评价为“玄宗时,两京国学有明经进士,州县之学绝无举人”。而此时乡贡士子及第入仕的比例大大高于由政府举办的官学生徒,地方士子开始向以乡贡为主的私学流散。而事实上,为了挽救官学危机,玄宗继任以来就开始采取措施重教兴学,地方官学在衰颓的大趋势中曾短暂地呈现出复兴局面。

唐玄宗重视儒学,尚为太子时便曾亲临太学,讲经论议,行释奠礼。

即位以后,更是意识到“重学尊儒,兴贤造士,故能美风俗,成教化,盖先王之所繇焉”,“儒道惟百王之政,元良乃万国之贞”,数次下诏令地方州县推举精通儒学之士。

开元之初,玄宗重教兴儒的目光便已经注意到地方教育,令国子监学官为地方乡贡士子释经,还要高品阶的官员前往观礼,其想要振兴地方教育的心态可见一斑。

开元中期,官学生徒科举及第的概率更低了以后,玄宗于开元二十一年下诏,这条诏令进一步明确了地方官学的设置,首先规定了地方官学生徒升入中央官学充俊士的条件,鼓励地方士子积极研习经书,对地方官学的发展起到了正面的促进作用。

其次,对地方生徒的补阙和修习内容做出了规定,地方官学生徒如有员阙,由州县长官负责补署,生徒在修习正业以外,需要兼习礼仪程式以备不时之需。

此外,唐政府还准许地方百姓任立私学,承认了私学的合法性,这也说明此时的私学已经发展到无法忽视的地步了,影响到了地方官学的发展,唐政府不得不对其进行管理,准许私学学生进入州县官学受业,也是拯救地方官学的举措之一。

开元二十六年,玄宗再次下令重申对地方官学的设置,“其天下州县,每乡之内,各里置一学,仍择师资,令其教授”,对地方官学的学官设置也很重视。

结语

私学的发展已不可遏制,唐政府迫于压力承认其合法性以后,更是助长了乡贡的比例。为了抑制乡贡,保护地方官学,天宝十二载七月,玄宗诏令直接从法律层面禁止乡贡,地方士子想要入仕只能通过各级官学。

然而此时私学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乡贡已经形成了相当大的规模,禁止乡贡明显脱离实际,这种尝试最后也只能是徒劳无功。因此天宝十四载,迫于现实,唐政府只能“复乡贡”,至于地方官学系统此时的景况,也只能是“州县博士学士,惟二仲释奠行礼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