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教育史

 老刘tdrhg 2018-03-22

 一.        原始时期

人类社会特有的教育活动是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氏族公社时期主要的教育活动有以下几个方面:生产劳动(突出地位),生活习俗,原始宗教,原始艺术,体格和军事训练。

出现学校萌芽,教育也分化为培养劳心者的专门教育和培养劳力者的社会教育两种类型。强制手段使用。产生了文字。产生成均,不是劳动产所,所进行的教育是在生产过程之外进行的独立性活动,教育和学者都已脱离生产劳动,成为专门从事教或专门从事学的人,这已具有条件可被认为是古代学校的萌芽。教育内容的变化:军事教育成为基本内容;孝成为道德教育的新内容;强调礼乐之教。

特点: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2.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

      3.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4.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

      5.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二.       

司徒主管教化。教育目的就是要把本阶级的成员及其后代培养成能射善战的武士。内容:军事教练,宗教教育,人伦教育。

 

三.       

有城市文字可作教育手段。对贵族子弟有专门的场所,商代确已建立大学,大学作为祭祀场所之一。思想教育和军事训练是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另外还有礼乐教育和书数教育。

 

四.        西周

奴隶社会的经济、政治条件决定了当时只有官学而没有私学,学在官府。西周按行政管理系统,分设国学与乡学,国学由大司乐主持,乡学归大司徒主管。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就是六艺教育,礼乐成为六艺教育的中心。

1.       家庭教育。从小进行基本的生活技能和习惯的教育,能按儿童年龄的发展提出不同的要求,家庭教育的过程有较明显的计划性。

2.       小学教育。首先强调的是德行教育,内容就是德、行、艺、仪几方面,实际上是关于奴隶主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的基本训练。

3.       大学教育。入学资格的限制,体现西周教育的等级性。大学的分科教学有一定时间、固定场所、专职人员负责,已具有计划性。

 

五.        春秋

官学衰废: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教育;王权衰落导致学校荒废;战争动乱打破旧的文化垄断。私学兴起:士阶层的变化与教育的新需要;私学为百家争鸣开辟园地。私学自由办学、自由就学、自由讲学、自由竞争。

孔子:1.重视教育的作用

      2.有教无类

      3.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4.以六艺为教学内容。诗、书、礼、乐、易、春秋。偏重社会人事,偏重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5.总结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学思行结合;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好学、乐学、不耻下问与实事求是的态度。

      6.主张自觉修养德行: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

      7.树立教师的典范:学而不倦,温故知新,诲人不倦,以身作则,爱护学生,教学相长。

 

六. 战国

一.稷下学宫

性质: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特点:学术自由、待遇优厚。

意义: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留给后人以思考。

二.墨家

1.       教育作用:(素丝说)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2.       教育目的:培养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的兼士或贤士。

3.       教育内容:政治和道德教育,科学和技术教育,文史教育,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

4.       教育方法:主动、创造、实践、量力。

三.孟轲

1.       教育作用:(性善论)教育是扩充善性的过程

2.       教育目的:明人伦

3.       理想人格:(大丈夫)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

4.       教学思想:深造自得、盈科而进、教亦多术、专心致志。

5.       教育与社会分工:或劳心,或劳力。

四.询况

1.       教育作用:(性恶论)性伪之分、性伪之合、化性起伪。

2.       教育目的: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3.       教育内容:儒家经典

4.       教育方法:闻见、知、行。

5.       教育与神会群体:人能群。

6.       教师地位与作用:君师者,治之本也。

五.法家

1.       绝对性恶论

2.       禁‘二心私学’

3.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4.       耕战

六.礼记

1.       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合之为用也。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3.       学记

教育目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教育制度:学制与学年,视学与考试。

教育原则:预防性、及时施教、循序渐进、长善救失、启发诱导、藏息相辅。

教育方法:讲解法、问答法、练习法。

4.       乐记

乐的产生: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乐的作用: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七.       

统一文字、严禁私学、以吏为师。

 

八.       

一.汉

1.汉初:各家并重,推重‘黄老之学’。重视知识分子作用;允许开办私学;废除挟书令。

2.汉武帝: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兴太学以养士;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3.学校教育:

官学:中央官学:太学、鸿都门学(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宫邸学。

      地方官学:郡国—学;县道邑—校;乡—庠;聚—序。

私学:书馆;经馆(书院的渊源)。

今文经学VS.古文经学  师法VS.家法

二.贾谊

1.       教育作用:教者,政之本也。

2.       胎教:先辈的遗传与品德可以对子女产生直接影响;给胎儿提供一个良好的发育环境。

3.       早期教育: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程度来确定教育要求和采用相应教育方法。

4.       品德修养:明确品善之体;积小成大,防微杜渐;重视环境的影响。

5.       教学方法:既美齐施,又慎其齐;适疾徐,任多少;造而勿趣,稽而勿苦,省其所省,而堪其所堪,故力不劳而身大盛,此圣人之化也。

三.董仲舒

1.《对贤良策》:独尊儒术;设立太学;量才而授官,录德而定位。

2.教育作用: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性待教而后善。

3.道德教育:教,政之本也。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内容。树立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以仁俺人,以义正我;必仁且智。

4.教育内容:六学皆大,而各有所长。

5.教育方法:强勉努力;专心致志;精思要旨。

四.王充

1.思想特征:天道自然;万物自生、万物一元;人死神灭。

2.教育作用:

正者,禀五常之性也;随者,随父母之性也;遭者,遭得恶物象之故也。教育不仅可以改造人性,更是实现自身价值的必然途径。

人有知学,则有力矣。事或无益而益者须之,无效而效者待之。

4.       教育目标:培养文人和鸿儒。

5.       教育内容:博通百家。

6.       学习方法:学知与闻见,思考与求是,问难与距师。

 

九.        魏晋南北朝

曹魏在教育制度上的新发展是律学的创办。西晋除继续兴办传统的太学外,还创办了一所旨在培养贵族子弟的国子学。北齐在学制上的贡献是设置了国子寺,为统理学官、生员的机构。北周在学制方面的变化是设立麟趾学、露门学。

一.傅玄

1.       教育作用:人之性如水焉,置之圆则圆,置之方则方,澄之则淳而清,动之则流而浊。习以性成,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笃乡闾之教,则民存知相恤,而亡知相救。

2.       学校教育:不论何种人才,都必须以崇德修行为先。道德的养成,要靠学校教育来达到。他把尊儒善学与贵农贱商看成事业之要务。傅玄兴学不妨农事,有计划的发展教育的思想,已开始涉足教育经济学的领域。主张注重传授儒家经典为主的学校教育,尊重儒者,以儒业为贵,严格选拔好儒之人入学受教,慎重聘用学官。

3.       道德教育:必须以深入的了解教育对象为前提。礼义是不可缺少的,节欲也是重要方面。强调‘内省法’,‘因善恶以训诫’。道德教育必须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

二.颜之推

1.       士大夫教育:从‘利’的角度强调士大夫必须重视教育。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治国之才。德与艺是教育的主要内容。另外,他提出士大夫子弟也应重视农业生产知识。

2.       儿童教育:尤其注重儿童早期教育。认为只有严格的教育,子女才能成器。家庭教育中切忌偏宠。语言的学习应成为儿童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另外还应注意道德教育,包括艺孝悌为中心的人伦道德教育和立志教育两方面。

3.       学习态度:一切学习都应为了使自己的德行完善和能实行儒道以利于世。虚心务实,博学广师。

4.       学习方法:勤学、切磋、眼学。

 

十.        隋唐

一.文教政策:崇儒兴学思想的确立和措施;对佛、道的提倡和利用;儒佛道融合的趋势。

二.学校教育:1.管理体制变革。成立了专门负责管理教育事业的政府机构—国子监。中央和地方实行分级管理,中央由国子监祭酒负责,地方官学由地方官长史领导。统一管理和对口管理并举,以统一管理为主。2.形成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3.增添教育内容,扩大知识范围。4.教育等级性明显。5.学校类型的多样性。6.学校分布较广。7.重视医学教育。8.教育、研究和行政机构三者合为一体。

三.科举制:

积极:1.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2.使选士与育士紧密结合。3.使选拔人才较为公正客观。

消极:1.国家只重科举取士,而忽略学校教育。2.科举制具有很大的欺骗性。3.科举束缚思想,败坏学风。

四.韩愈

1.       教育作用:(性三品)决定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人性;教育只能在已定的人性品味内发生作用;人性决定了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儒家经典。

2.       教育目的:学所以为道。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已无待与外之谓德。

3.       尊师重道:1.师者,所以传到授业解惑也。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3.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4.       教学方法:学业的精通在于勤勉;在博学的基础上求精通;把学习和独创结合起来。

五.柳宗元

1.  教育目的:为社会培养行‘大中之道’的贤者。

2.  尊师重道

3.  教学:圣人之为教,立中道以示于后。君子学以植其志。志存焉,学不至焉,不可也。教师应做到‘言若诞而不乖于圣,理若肆而不失于正’。学生则‘君子之学,将有以异也,必先穷究其书’。顺木之天,以至其性。

 

十一.宋元

一.宋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1.       文教政策:重视科举,重用举人;三次兴学(庆历、熙宁、崇宁),广设学校;尊孔崇儒,提倡佛道。

2.       教育制度: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官学类型多样化;中央官学的等级限制放宽;学田制度的确立。

二.元的教育:回回国子学是我国中央官学最早的外国语学校。设立阴阳学是元的创新。

三.书院: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已经确立;书院促进了南宋理学的发展和学术文化的繁荣;书院官学化的倾向已经出现。

四.蒙学:蒙以养正,圣人之功也。

1.       经验:强调严格要求,打好基础;重视用《须知》、《学则》的形式培养儿童的行为;注意儿童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教材:A。识字教材:三字经、百家姓。B.伦理道德教材:童蒙训、少仪外传、性理字训。C.历史教材:十七史蒙求、叙古千文、史学提要、历代蒙求、左氏蒙求。D.诗歌教材:训蒙诗、小学诗礼。E.名物制度和自然常识教材:名物蒙求。

五.王安石

1.       熙宁兴学: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外内上)。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官学。恢复和创设武学、律学和医学。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

2.       教育思想—崇实善用:学校应该是培养具有实际才能的治国之才。教学内容应该是‘为天下国家之用者’—经术、礼乐刑政、武事。

3.       人才理论:教之、养之、取之、任之。

六.朱熹

1.       教育作用:明明德、明人伦。

2.       小学:先入为主。及早施教。要求形象生动,能激发兴趣。以《须知》、《学则》的形式来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

3.       大学:重视自学。提倡不同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

4.       道德教育的方法:立志、居敬、存养、省察、力行。

5.       读书方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咏,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七.陈亮

1.       教育目标:培养道德和事功能力兼备而对人。

2.       教育内容:事功知识

3.       学风:实学、实用

八.叶适

1.       教育目的:强调人性的平等性和人之质的差异性。克服个体因‘质’的不同而阻碍人们对维护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道的一致认识;因‘质’施教,培养封建国家所需的不同类型的人才。

2.       教育内容:据经陈史,质证今事。

3.       学习方法:内外交相成。立志;尽力;积知;自立于己,虚受于人。

 

十二.明

一.文教政策

1.广设学校,培育人才。

2.重视科举,选拔人才。

3.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推崇程朱,删节《孟子》。严格管理学校,禁止学生议政。屡兴文字狱。

二.官学:国子监有许多新发展。地方官学得到空前发展。社学制度更趋完善。形成从地方到中央衔接的学制系统。

三.东林书院:讲会制度化。密切关注社会政治。

四.王守仁

1.教育目的:学以去其昏蔽,明其心。明人伦。

2.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与修养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地位。静处体悟,事上磨砺,省察克制,贵于改过。

3.儿童教育: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及哦阿玉不顾儿童的身心特点;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儿童教育的内容是‘歌诗’、‘习礼’和‘读书’;要‘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

五.王廷相

1.教育作用:凡人之性成于习。

2.教育目的:以圣人为追求目标。

3.认知:强调‘思与见闻之会’和‘接习’。动者缘外而起也。真知来自于实践。

4.学习与修养的目的:修身兼济物

5.修养方法:虚养+实养

6.学习方法:博学、精思、践履。

 

十三.清初

一.文教政策

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崇尚儒家经术,提倡程朱理学;广兴学校,严定学柜;软硬兼施,加强控制。

二.官学:重视霸气子弟教育;对生员实行动态管理;重视俄语人才的培养,并在国子监实行分斋教学制度等。

三.书院:开始严禁创设书院,后来在积极提倡的同时加强控制。其中诂经精舍和学海堂最为著名:以励品学,非以戈功名;各用所长,因材施教;教学和研究紧密结合,刊刻师生研究成果。

四.黄宗羲

1.公其非是于学校

2.取士八法:科举,荐举,太学,任子,郡县佐,辟召,绝学,上书。

3.教育内容:学必原本于经术。不为迂儒,必兼读史。教授诗文。传授天文、数学、地理等自然科学知识。

4.教学思想:力学致知。学贵适用。学贵独创:由博致精,重视异同之论,深思与能疑,讨论辩难。

5.教师:古今学有大小,盖未有无师而成者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学生必须重师弟子之道。教师还必须从事清议,品行端正。地方官学的学官应由‘郡县公议’产生,不拘已仕未仕。

五.王夫之

1.教育作用:教育对治国有重要作用,而且教育的发展必须受制于政治与经济。同人的发展密切相关,或使人继善成性,或使人改恶为善。

2.教学思想:因人而进,施之有序,学思相资以为功。

3.道德修养:主张天理和人欲紧密相连,天理存在于人欲之中。提倡不以一人之私而废天下之公。强调立志、自得、力行。

4.教师:必恒其教事,明人者先自明,正言、正行、正教。

六.颜元

1.对传统教育的批判:揭露传统教育严重脱离实际。批驳传统教育的义利对立观。抨击八股取士制度。

2.学校为‘人才之本’:人才者,政事之本也,而学校尤人才之本也。

2.教育内容:真学、实学

3.教学方法:(习行)觉思不如学,而学必以习。

4.劳动教育:重视农业知识的传授;注重劳动对于育才的作用。

 

十四.清末

封建传统教育面临严峻挑战并受到强烈冲击;要求对传统教育进行改革,要求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开始萌芽并得到发展;教会学校在封建传统教育主体中加入资本主义教育因素。

一.封建教育的衰败:西学的输入和早期‘西学东渐’的中止。官学教育有名无实。教育内容不切使用。科举考试弊病从丛生。

二.改革派:不拘一格降人才。经世致用。师夷长技以制夷。

三.早期教会学校:英华书院,马礼逊学堂。

四.洋务学堂:外国语学堂(1862京师同文馆)、军事学堂(1866福建船政学堂)、技术实业学堂。教育目标是造就各项洋务事业需要的专门人才。教育内容以西文西艺为主。教育方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组织形式,有分年课程计划,确定了学制年限,采用班级授课制。张之洞の《劝学篇》。

五.教会教育的发展:1864登州蒙养馆--齐鲁大学,1867潞河书院--燕京大学,1879圣约翰书院—圣约翰大学,1882中西书院—东吴大学,1885格致书院—岭南大学,1888汇文书院—金陵大学。带有强烈的殖民性质。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教育想近代教育过渡的促进因素。

六.维新教育:

1.       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改革科举制度;建立近代学制;倡导女子教育。

2.       实践:A.兴办学堂:1893万木草堂,1897湖南时务学堂;1895北洋西学堂—北洋大学,1896南洋公学—交通大学,经正女中。

3.       学会与报刊:北京强学会-中外纪闻,上海强学会-强学报。

4.       百日维新:A.1898设立京师大学堂。B.废除八股考试、改革科举制度。C.实力讲求西学,普遍建立新式学堂。

5.       康有为:废科举;大力创办学校,改变传统的教育内容,传授科学技术,培养新型人才。《大同书》:设计了一个前后衔接的完整教育体系,人本院-育婴院、慈幼院-小中大学院;论述了男女平等和女子教育问题。

6.       梁启超:A.教育作用:为本国之民、为现今之民、为世界之民。B.教育改革主张:变科举、兴学校;师范学校,群学之基;倡导女子教育;改革儿童教育(循序渐进、重视兴趣、重视理解);介绍西方学理,指点教育新政(教育制度、经费)。

7.       严复:培养德智体兼备的真国民。批评八股锢智慧、坏心术、滋游手;而西学提倡独立思考,贵于采用观察、试验、实测、归纳等实证的方法。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七.清末新政:1.壬寅学制与癸卯学制。2.半资本主义半封建性。3.开放女禁,减缩课程。4.1906废科举、兴学堂。5.改革教育行政体制,制定教育宗旨: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6.留学教育的勃兴。

八.资产阶级改革派:1.揭露封建教育的奴化本质。2.教育定位:先革命在教育。3.革命教育活动:中国教育会、爱国女校和爱国学社;大通师范学堂。

 

十五.民国

一.民国初年教育方针政策

1.  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清除封建性,强调男女平等,注重实用技能。

2.  教育方针: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3.  壬子癸丑学制:首先,废止了‘读经讲经’课,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也采取了批判继承的态度。其次,关注对学生的美感和情感教育,注意课堂的应用性、平民化和手脑协调发展的特色。

二.蔡元培

1.       五育并举: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

2.       改革北大:A.抱定宗旨、改变校风:改变学生的观念,指出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整顿教师队伍,聘积学热心的教员;发展研究所,广积图书,引导师生研究兴趣;培养正当兴趣。B.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C.教授治校,民主管理。D.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扩充文理,改变‘轻学重术’的思想;沟通文理,废科设系;改年级制为学分制。

3.       教育独立:经费、行政、学术和内容独立,脱离宗教。

三.新文化运动:

1.       教育的个性化、平民化、实用化、科学化。废除读经,恢复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教育普及有所发展;学校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师范教育和大学的改革—北师、男师,北大。

2.       平民教育。工读主义。职业教育,1918中华职业学校。实用主义。勤工俭学。科学教育。国家主义。设计教学法与道尔顿制。

3.       1922年学制:根据学龄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初等教育阶段趋于合理,更加务实。中等教育阶段是改制核心,改为6年,分初高两级,实行选科与分科制。增强职业教育,兼顾升学与就业。师范教育方面,种类增多,程度提高,设置灵活。缩短高等教育年限,取消大学预科。注重天才教育和特种教育。

四.南京国民政府

1.       党化教育、三民主义教育、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方针、大学院和大学区制、戊辰学制、毕业会考制度、等。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绩,走上了现代学校和教育的发展道路。

2.       高等教育:全国大专院校分为国立、省立、市立和私立四种。大学分科改为学院,设文、理、法、农、工、商、医、教各学院。凡具备3个学院(必须具备理学院和农工医学院之一)以上者,方可立为大学,否则只能作为独立学院。大学修业年限除医学院为5年外,其他学院均为4年,采用学年学分制。大学和独立学院均得设立研究院或研究所。专科学校修业期限为2-3年。大学教育以注重自然科学及实用科学为原则。全国大学各院系的必修与选修课程一律由教育部规定范围。对大学院系名称也做了统一规定。

五.杨贤江

1.       教育本质:教育为观念形态的劳动领域之一,既社会的上层建筑之一。第一,教育是一种社会工具,它受更具根本性质的社会成分制约并为其服务,同时也是生产服务;第二,教育既取材于精神生产领域其他部门的成果,也取法于他们的活动方式,是以其他的各项精神生产的内容为内容。

2.       全人生指导。

六.晏阳初

开始由城市向农村的战略转移,‘化农民’先‘农民化’。四大教育:以文艺教育功愚,培养知识力;以生计教育功穷,培养生产力;以卫生教育功弱,培养强健力;以公民教育功私,培养团结力。三大方式: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

七.梁漱溟

1.       乡村教育理论: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社会自身,就是文化失调。中国的建设问题便应当是乡村建设。建设、教育两者不能分开。

2.       乡村教育实践:乡村学校的设立。乡村学校的教育从最平淡处入手,课程分两类,一是各校共有的课程,包括识字、唱歌等普通课程和精神讲话,尤重后者;另一类是各校根据自身生活环境需要设置课程。

八.黄炎培

用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发展其能力,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此种教育名曰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在学校教育制度上的地位应该是一贯的、整个的和正统的。职业教育的要旨有三,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使无业者有业,是有业者乐业’。办职业教育必须联络和沟通所有教育界和职业界,参与全社会的活动和发展,更多的探寻了职业教育外部环境的适应问题。职业教育的方针是社会化、科学化。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是,手脑并用、做学合一。职业道德教育的要求是,敬业乐群。

九.陈鹤琴

中国近代学前教育开拓者,‘活教育’是其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要有健全的身体,要有建设的能力,要有创造的能力,要能够合作。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活教育’课程采取‘五指活动’:儿童健康、社会、科学、艺术、文字活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同时教师要进行有效的指导。‘活教育’的四个步骤:实验观察、阅读思考、创作发表和批评研讨。

十.陶行知

为了苦孩,甘为骆驼。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小孩也能做大事。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何以,在劳力上劳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