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书中颜色描写真的很严重吗对于莫言的这部小说,有人认为这部书的描写低俗,因为里面有一些特别的描写,又加入了文学性的修饰,显得韵味朦胧,似有似无,比如其中有一句是: 当女人们饿的乳房紧贴在肋条上,连例假都消失的时候,自尊心与贞操就已不复存在了。 ![]() 作家莫言 一些人基于此,判断莫言的这部小说内容低下。因为莫言书中类似的创作确实比较多,再加上这部小说本身的名字,四个抓人眼球的打字,更是将这种罪名不打自招了。事实上,许多人在没有翻开这部小说时,就偏执地认为这部书不宜去读,情节低俗,主要还是光看表象了。 ![]() 莫言作品时间表 说实话,这样的认识是不成熟的,带有内心的小九九,你越是在意什么,就越能发现什么。小说主要是描写一个母亲和她的八个女儿,在烽火战乱中的波折命运,最终还是讴歌母亲的伟大。所以一些类似情节的出现,并没有为了吸引读者眼球,而是为情节和文章的旨意服务的。 ![]() 莫言发表获奖感言 再举个例子,比如文中描写马洛亚牧师躺在炕上的场景时,环境描写则是阳光透过窗棂照在圣母像粉红色的……,有人认为这就属于颜色描写。这其实对文本解读的浅薄,认识停留在人类的肤浅上。这处描写无非有两个作用:一是写实,交代环境情况;而是再次烘托母性的伟大,圣母怀抱幼子,阳光温柔抚摸,这是多么感人温馨的情景,我想一般人的认识即使深度不到母性的伟大,也会感觉到这情景好温暖,画面好美好。至于能出现不好的想法,实在让人费解,让人捉摸不到他的脑回路。 怎么样解读,映射出人的内心笔者认为对于文学作品中的颜色描写,判断其是否低俗,是否属于低俗描写,需要考量其两方面: ![]() 年轻的莫言 第一、文字描写是否触及到了深层结构,让人一看就能发现不堪入目之物,而且文字的描写不怀好意,在有意无意地诱导读者去涉猎,这样的文字在正统的文学作品中少见,在通俗读物中常常连篇累牍; 第二、这样的文字描写是否在文段中应情节需要出现。如果是为情节需要服务,那无可厚非,如果与文章情景关系可有可无,但还是出现了,并进行有意的着墨,那就是居心叵测了; ![]() 莫言给读者签名 第三、就是这样的描写是否在相应的文段描写中所占比例超过了其它文字,如果一段文字五六百多字,结果这样的尺度描写超过了三分之二,而且一直喋喋不休地进行细致描写,那就真的很低俗了。 如果没有没有出现上面的情况,读者还是从中看到了颜色,嗅到了味道,那就只能说明读者在进行阅读时的思想不够单纯,本身就存在歧路,所以看什么也有深意。 尾言《周易》有句话说,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不同的人对同样事物的认识,总是难免出现差异。但是对于文学作品,比如莫言这部小说里面的特别描写,笔者认为还是要回到文本的大局上,不要太上纲上线,死死地盯着一处瞅,用什么样的眼光,就能看到什么样的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