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庆明医案—腹泻案6(葛根芩连汤合黄芩汤合大承气汤案)

 中医知识圈 2020-06-27
引言:近一个多月以来,曾庆明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忙于为大家提供在线义诊服务,致力于解决患者“看病难”问题,为抗击疫情出一份力。随着疫情告缓,门诊恢复,曾庆明医案连载恢复更新,敬请垂注。

一、病案简介:

      

宋某某,男,43岁,蓝领,1996年7月上旬。患“肠易激综合征”6年,平常轻微腹痛伴腹泻,泻呈稀糊便,日1-2行,每遇感冒发烧、或食稍不慎、或稍劳累则痛泻加重,解赤白粘冻大便日4-5行。此次工地中暑加饮冰啤酒而旧恙又发,伴恶寒发热,体温未测,用三天感冒西药加静滴抗生素后,今晨体温降至36.8,但大便仍赤白相兼夹粘液,秽臭夹腥,日行7-8次,且里急后重,脐腹胀痛,按之更甚,便后疼痛无缓解,口干咽燥;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稍数。

此太阳邪气虽解,但阳明湿热反盛,当清化湿热,兼行气和血,用葛根芩连汤、黄芩汤、大承气汤加减:葛根60g 黄连10g 炒黄芩10g 赤芍10g 生大黄10g 虎杖15g 槟榔10g 厚朴15g 枳实10g 蒲公英30g 牛蒡子10g(打)炙甘草10g:3剂诸症去。七味白术散3剂善后。

【临床体会】



1、选方思路:《伤寒论》第34条说“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芩连汤主之”。乃太阳表虚证误用下药攻里,导致邪热内陷阳明而热利不止之证。当“利遂不止”从表证而来,与“脉促”如寸脉独浮、或脉弦滑数、尤其与便粘秽臭、里急后重、舌红苔黄腻等脉症并见,当属太阳表热,内迫阳明肠胃而下利。本条虽未误用下药,但静脉用西药引邪入内力不亚于下法;虽体温已经正常,但脉弦滑稍数说明病从太阳表来,仍有外透阳明之机,其苔黄腻非黄燥,因此,恰是葛根芩连汤证。该方药只四味,但每一味药都需用到位。葛根四擅解表、清肠、升清、止利,是本案主药之一。这里尤其要强调其解表之功,与“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便溏之类)”的葛根汤和治了项背强的桂枝加葛根汤比,本方葛根用六两,另外二方用四两必有其理,理在葛根芩连汤是湿热下利,且有外透之机,所以必须重用葛根升清(《神农本草经》“起阴气”)达邪,清肠止利,用量不大不足为力。这大概是为以葛根名其方的原因所在。然而,全方除甘草外,葛根、黄连、黄芩,清阳明二疏太阳一,且葛根本身也入阳明升清气,因此,葛根芩连汤是以清阳明胃肠湿热为主,而疏透太阳表热为次之方。按尤在泾说法,是三分表七分里,即便没有表证,只要阳明湿热下利,本方即可应用,但三药不可或缺。

那么,方中炙甘草是否仅作调和之用?非也。一是甘温补太阴脾气;二是防苦寒伤胃;三是配芍药止腹痛。这就是为什么要合用黄芩汤原因所在。《伤寒论》172条说“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观其用药,乃黄芩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大枣12枚。显然是一首治疗肠胃湿热性的腹痛下利证。其中的甘草配芍药恰是芍药甘草汤,是治疗下利又有腹痛的理想方或药对。本案表现有“脐腹作痛,按之更甚,便后疼痛不见减轻”,说明疼痛较显,所以合用黄芩汤。从方证分析,理念上似属少阳胆火邪热逼迫阳明,上干于胃为呕,下迫于肠为利。四版教材将黄芩汤入少阳病篇的“少阳病兼证”,不无道理。但从临床来看,黄芩汤就是治疗阳明胃肠湿热下利腹痛之祖方,原文虽说“太阳与少阳合病”,然无太阳之证,也无太阳之药,实则是太阳之变证。恰如本案,从外感而来,当下不仅下利而且腹痛,所以与葛根芩连汤同用。朱丹溪慧眼识方,将本方更名为“黄芩芍药汤”,用治热利腹痛;张洁古则抓住热壅多气滞而加槟榔、木香,抓住热易伤血分而加当归倍芍药,并补充“行气则后重自除”,“和血则脓血自尽”(《保命集》)治法,名“芍药汤”,成为一张名符其实的治疗湿热赤白痢疾的实力方。

芍药汤中还有苦寒通下的大黄,既助黄芩、黄连泻火燥湿,又达肠腑荡涤积滞,使全方得“通因通用”之妙。重用芍药意在行血排脓,缓急止痛,为痢疾所设,但针对现在多见的慢性结肠炎,大黄的作用不在芩之下,更不在芍药之后,所以芍药汤实质是葛根芩连汤、黄芩汤和大承气汤的加减愆生方。

理论上说,大承气汤为阳明胃腑痞满燥实坚而设,似乎大便秘结是其必备之症。然这并非仲景之意,《伤寒论》321条说“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清,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从正气言,病人应有肢厥、但欲寐等少阴病之证,且已露少阴阴液将竭之机,所以冠以“少阴病”;从邪气言,已有阳明有形之燥热实,下之则不仅可泻阳明之已然燥热,而且可救少阴之将虚阴液。人们喜欢用“热结旁流”(《温疫论》)解释,实则阳明腑实不仅可有便秘,而且可有下利,对于属于内伤杂病的慢性结肠炎,只要存在湿热蕴结的病机,下利常是多于便秘。而且此类下利特点有三:一是利遂不止,二是稀水秽臭,三是滞下不爽,四是脉弦滑,五是苔黄腻。而其中“脉滑”是仲景用大承气汤治下利的重要脉象之一。《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说“下利脉迟而滑者”、“下利脉反滑者”和“下利三部脉皆平(即均滑)”,皆“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也说“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这是本案合用大承气汤的思路所在。

2、黄连、大黄与虎杖、蒲公英与牛蒡子:

(1)黄连黄连原方用量三两,与治痞证的半夏泻心汤用黄连一两比,不仅清肠热、燥湿气,化湿热效果更好,而且苦寒重才能厚胃肠,胃肠厚才能坚阴止利。怎样理解“厚肠胃”?厚者实也,黄连苦寒泻火,燥湿清热,用黄连厚肠,即清泄阳明湿热,以通为补以薄为厚。夏秋湿热利或热利,黄连必用。

(2)大黄与虎杖大黄不仅是祛积破瘀,而且更重要的是泻下通腑,因为六腑以通为补,不论在肠、在胃、在胆,只要是腑实不通,其治当不离通,通不离下。而且针对湿热、瘀血、气滞三种病机叠加,本案用了一个对药,即生大黄配虎杖。一般湿热下利,溏滞里急,腹痛苔黄腻时,大黄是泻热有余,祛湿不足,故合用虎杖,既减轻大黄用量,又相须通下湿热积滞。

(3)蒲公英与牛蒡子蒲公英苦甘寒,清化肠胃中又有缓下之功,清热解毒中又不败胃,清解中又有疏肝作用,故对于热实痢之下利又有里急者。牛蒡子辛苦寒,对于下利又有里急后重,因牛蒡子体滑而能通大便,朱良春谓之“能通大便,自大便泻寒火之凝结”,故能建效。且拟方“燮理汤”:生山药,银花,生杭芍,牛蒡子,甘草,黄连,肉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