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原津的历史沿革

 司敬雪书院 2020-06-27
         平原津是津期河的一处渡口。明万历《平原县志·桥梁》记载:“津期桥,即平原津。”乾隆《平原县志》记载:“津期桥,在城西南五十里,恩县界。 ”平原津,即今平原县与夏津县交界处的马颊河津期桥故址。津期河为禹疏九河之一。战国时代,平原津是齐国西部边界的关口要塞。
    秦代,东方驰道过平原津。所谓“驰道”,就是专供帝王行驶马车的道路。《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治驰道”。《汉书·贾山传》:“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频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为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 ”50步为道路的宽度,合今69米;“三丈为树”指道旁每隔3丈(10米)栽种一棵青松;“厚筑其外”指用夯筑手段使路面坚实,并使路面高于地表;“隐以金椎”指用金属工具夯击,使路基稳固。这样的修建标准及要求实际上已经类似于现代的高速公路了。不过,只有驰道中心的路面才是真正的天子行道,经过特许的贵族官僚也可以经行两旁的所谓“旁道”。
    秦始皇修建的以国都咸阳为中心的驰道网络,其中一条是出函谷关通往今山东、河北的东方道。东方道过平原津,经平原故城旁,直通齐郡临淄。万历《平原县志·河津》:“平原津……秦始皇三十七年出游,自琅琊北至荣成山,遂并海西至平原津而病。即此地也。 ”秦代的驰道横穿经过平原,平原县故城地处齐郡(今山东)通京城咸阳驰道要冲。
    津期渡口位居要津。历代帝王多次巡幸过津期。东汉章帝,元和三年(公元86年)二月北巡,告常山、魏郡、清河、平原郡守相曰:“朕惟巡狩之制,以宣声教,考同遐尔,解释怨结也。今将礼常山遂徂北土,历魏郡,经平原,升践堤防,询访耆老,月令孟春善相,邱陵土地所宜。今肥田尚多未垦,其悉以赋贫民,给与良种,务尽地力,勿令游手。所过县邑,听半入今年田租,以劝农夫之劳。 ”(见《后汉书》)东汉时,平原倚郡为县,平原津隶属鄃县。鄃县属平原郡并属清河。
    乾隆《平原县志·津期驻跸》载明朝平原知县周汝观诗曰:“明堂华敞岱宗开,列圣巡游此地来。翠盖一时龙驭肃,白云千载雁行回。 ”
    津期桥为南北通衢。民国《重修恩县志》记述:恩县“居齐、赵之交,西邻卫河、东界马颊,昔为南北之通衢。”乾隆《平原县志·便移站赤去思碑》记述:“陵州(今陵城)、高唐中间,元有旧站,基址地名太平站,属恩州部。”“站赤”,蒙古语的音译,元代驿站。据此说明,元代驿路,自陵州到高唐一段,经太平庄(今恩城),又过津期桥南去。
    平原津风景优美。民国《重修恩县志·碑记》:“贝邱城南十八里许,津期店大河北岸,地势峥嵘旷廓,旧有东岳行宫,闻创自汉唐”;该行宫“崇楼杰阁,曲栏回廊,形势之雄壮,规模之宏大,实为邻封诸邑冠。且前临马颊古河,西旁九省驿路,南北旅客道经此地,无不入庙随喜叹观止焉。 ”东岳庙,供奉东岳大帝,是道教因袭民俗崇奉的泰山神,主管人们的灵魂,决定世人的生死、贵贱和官职,主宰阴曹地府十八层地狱。泰山,古称东岳,自古受着人们的崇拜。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是东岳泰山神的生日,各地的善男信女来此焚香祭拜,以示庆贺。津期桥南有津期店,明永乐帝南巡经此,改名永昌桥,店名长安店;津期桥西有白龙潭。
    津期古迹为明清“平原八景”之一。万历平原县志《八景赛诗·津期古迹》诗曰:“霁虹天外架长秋,龙准旌旗半野浮。万姓只沾双辇毂,百年才见一巡游。郊圻古渡春常在,桑拓新原雨欲收。回想此方多世泽,故陵还是旧封侯。 ”
    津期长桥为民国“恩县十景”之一。《重修恩县志》载清光绪三十四年知县汪鸿孙《虹桥潭影》诗曰:“长桥虹势跨津期,下见深深未有涯。浴日吞天瞻气象,腾云致雨总离奇。房山何处澄秋水,杜子还同赋渼陂。知否潛龙藏稳固,波平涛静待乘时。 ”
    今天的津期桥已建成板式公路桥,仍是南北通行要冲。津期店镇划归夏津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