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智育的思考,读《帕夫雷什中学》一书有感

 教育杂谈369 2020-06-27

智育的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第五章智育中写道:智育(智力的培育),包括获取知识,形成科学世界观,发展认识和创造能力,养成脑力劳动的技能,培养对脑力劳动的兴趣和要求,以及对不断充科学知识和运用科学知识于实践的兴趣和要求。

智育是在获取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但又不能仅仅归结为一定知识量的积累。只有当知识在变为个人信念,变为人的精神财富,从而影响到他生活的思想方向和他的劳动会积极性及兴趣时,知识的获取过程和知识的深化过程才能成为智育的要素。

人之所以需要接受智育,不仅是为了让他能在劳动中运用知识,而且也是为了充实精神生活。

孩子的智力活动在劳动中表现得最为明显,经他亲身劳动肯定过的概念能激发出深切的情感,这种情感则是人的行为的最强大的推动力。

我想起了这段时间儿子养鱼的事儿。一位朋友的儿子养了十多条小鱼,因朋友需到离城五六十里的农村工作,一周才能与儿子与我儿子同岁)一起回来一次,就把正养着的小鱼送给了我们养,这成了儿子生活中的最爱。

每天放学他都去观察小鱼,该喂食的喂食,该换水的换水,那天他突然说:“我发现小鱼长了不少呢!小的这几明显变大了!”

隔了两天,给鱼换水时他又突然说:“我发现鱼变多了,是不是小鱼生鱼宝宝了?”我听了哈哈大笑:“你换水时可要小心,别把小鱼宝宝弄丢了。”

今天,他又拿着手机百度搜索,查查小鱼会不会拉粪便。刚才观察小鱼的时候还说:“这几个小鱼一动也不动,是在生鱼宝宝还是在拉粪便呢?

   孩子在养鱼的过程中激发了他的兴趣与情感,引发了他的思考与探索。可见,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在土壤里。孩子边认识边干得越多,对劳动快乐的激动情感体验得越深,他就越想知道得更多,他的求知渴望、钻研精神、学习劲头也就越强烈。要让孩子的这种快乐感永远都不消失,而要使它变得更加强烈,就要用源源不断的新的劳动成果来支持和滋养。

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第五章写道:每个孩子的思维都按其独特的方式发展,每个孩子各有自己不同的聪明才智。任何一个孩子都无不有其天分和才能。重要的是,要使这种聪明才智成为学习成功的基础,要每个学生的学习都不低于他的才能。让每个学生都在学习上做他能做的事,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全面的智力发展,绝不能让有才能有天赋的孩子按低于他能力的要求进行学习。”

其实每个年级里,乃至每个班级里,都会有几个才能和天赋在某方面很高的孩子。

班里的冉同学在初一刚入校时特热情特开朗特负责,是老师管理班级的得力小助手。但是不久我们就发现,她不爱学习,甚至对某些学科知识很排斥,唯有喜爱跳舞,一听到音乐声响起,她就会不由自主地全身跳起来。她带领班级里的舞蹈队在班主任袁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自学了一些舞蹈《我真棒》、《感恩的心》等。特别是学跳《曳步舞》之后,学校安排班里的冉冉及其他十个同学一对一个班当教练,教会了学校其他11个班级的同学跳《曳步舞》,学校并因此举行了全校学生参与的舞蹈比赛舞蹈展示以冉为代表的十多名学生教练在自己喜爱的舞蹈中感受了成功的喜悦、自豪与幸福,并在她们心里产生了信心、决心与意志,她们的才能得到了很好的施展。

更可喜的是,在班主任袁老师的正确指引和不断监督下,在体育殷老师的指导下,冉同学已顺利通过了一中体育特长生的测试,现在正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相信初中三年的生活会给她留下美好的回忆,相信她也会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智育意味着用社会的一切精神财富充实学生的头脑。

每个教师都应当成为学生智力的得法的、有头脑的培育者。只有当教师不把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量的扩大视为教学过程的最终目的,而只是当做发展认识和创造力以及喜好钻研的灵活思考能力的一种手段的情况下,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智育。

智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如学校全部精神生活的丰富,教师精神上的丰富,宽广的眼界,渊博的学识和文化素养,教学大纲的内容,教学方法的性质,学生在校和在家智力劳动的安排。智育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将来,都永远是教育教学过程的一个主要环节。只有当学生为多方面的智力兴趣和要求的气氛所包围,当他与周围人们的交往中充满求知精神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智力上的培养。

     

                

XX镇中学  

XXX                         

2020.06.2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