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严厉的爸爸与严格的爸爸,教育青春期叛逆孩子,谁更是合格的父亲?

 壹心大哥 2020-06-28

这几天,陆续有孩子妈妈线上联系我,跟我聊孩子进入青春期后遇到的各种问题。孩子目前呈现的问题其实都大致相同,都是进入青春期后的叛逆厌学情绪非常严重,有的已经长时间没有去上学了,有的还偶尔去一下学校,还有的已经临近中考、高考了,孩子都不惜用“厌学”来做抗争。

我通过与孩子妈妈深入沟通事情的前因后果,发现这些孩子的成绩平时都不差,内心也不讨厌上学及学习,而仅仅是内心怨恨父母,那么他们为什么会叛逆厌学呢?因为他们终于明白父母最在乎的事就是他们的学习与前途,于是他们找到了最要父母命的“武器”。

同时,我又惊人的发现,这几个青春期孩子问题根源背后都指向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角色,那就是这些孩子都有一位严厉的父亲。

所以今天我特意撰文一篇,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受来谈谈父亲这个角色,在面对进入青春期叛逆的孩子,不同的应对方式带来的不同结果。

严厉的爸爸

“儿子原本成绩不错,虽然平时有点懒但挺懂事。相反儿子厌学刚不去学校时,伤心时哭着说,爸爸是伤他最深的人,他忘不了被扇耳光的感觉,忘不了被贬的一无是处的崩溃。妈妈你说我有优点吗?你肯定说不出来,因为你说的每一点我都可以反驳。”,这是一段焦虑、伤心的妈妈与我聊孩子情况的部分内容。

看到这段话,我眼前浮现出一位伤心又愤怒的男孩撕心裂肺的景象,这也让我回想到自己的童年。

上世纪70年代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教师家庭,由于特殊原因兄弟姐妹较多,父亲80年代初毅然从讲台走下,转向从事长途运输卡车司机的工作。

父亲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个头脑灵活肯脚踏实地做实事的人,但是同时在孩子的教育方面也是一个非常严厉的父亲。

由于父亲工作性质的缘故,我与父亲的相聚时间非常之少,以至于到现在,我在内心深处有个未满足的期待,就是父亲能够在节假日、考试前能够主动与我说些肯定、鼓励的言语。

那个时候,每当期中或期末考完,他就会过来检查我的考试成绩,好的时候,他说我不要骄傲可以更好,差的时候,就会说我不争气,辜负了他在外面那么辛劳,还总是拿我和其他同学比,看不到我学习过程中的努力。

如果我不小心犯了错,让回家休息的父亲知晓了,少不了秋后算账,例如:罚站、责骂、甚至家法伺候,所以只要父亲回家休息,我总是带着焦虑,提心吊胆,小心翼翼的心情与父亲相处。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很生父亲的气,甚至恨他。我的心里常常感到孤单、生气,还有难过,只是我不想承认,我也没有办法和别人说这些。

等到我进入高中了,我的功课成绩时好时差,无法达到老师和爸爸的要求。但是我没有胆量和老师、爸爸对抗,只是常冲着妈妈发火,妈妈又是个喜欢唠叨的人,这一段时间很难熬,我觉得自己很糟糕,一直到后来我考上了大学,才有一点儿改变。

现在提及这些往事,我的心灵仍有深深感触,感觉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困惑、迷茫,这一路走来的确不易。

正是因为青少年时期我想让父亲满意,不让他责罚我,我便经常委屈自己,总以自己无知的过错或者缺点向父亲道歉、写保证书,但其实我并不知道为什么要委屈。

等我长大参加工作后,我逐渐的发现,我只要遇到指责或者大的挫折,我就会肌肉无法放松,内心有一股紧张感,常感觉自己很累,却不知道该怎么办?有时候还会无缘无故的头疼,胸中有闷闷的感觉,一颗心很难安定在当下。

现在我只要看到身边的有些朋友,以严厉的爸爸角色承担教育孩子的场景,我就会联想自己的经历,浮现出这么一个严厉父亲的画像:强权威+不肯定+唯结果+严管控。

严格的爸爸

现在我也成为了两个孩子的父亲,正因为有了童年的经历,我时常告诉自己要善待孩子的情绪,要尊重、理解孩子,要常常同理孩子的内心感受

当我的第一个孩子出生的时候,我就跟自己说:我不能像父亲一样做个严厉的爸爸,我要做个严格的爸爸。

因为我已经从字面意思上知道严厉与严格是有很大区别的:严厉指的是严肃而厉害,更多的是侧重于事后,一般指孩子做错事情后给予厉害的、高程度的惩罚,绝不姑息,也就是我们以前常说的"棍棒底下出孝子"、“严管之下出才子”。

严格指的是事前约定好规则,并时常督促、提醒孩子要遵守规则,作为父亲必须认真不放松,侧重于事前约定,过程中保持耐心与尊重。

物理学家费曼说:”知道事物的名称,和了解事物,中间有很大的差距。“,我深深觉得知晓了道理与具体践行之间有着很大的差距。知道“自己不要对孩子发脾气”和“做到不对孩子发脾气”这中间的距离有时候还比较遥远。

为了做好严格的父亲,我买了很多市面上比较热门的家庭教育、智慧管教之类的书籍,也在工作之余报了很多父母课程,这些书籍与课程多半是要大人控制和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但如何控制和管理的细节却模糊或忽略。

所以在两个孩子几年前还在读幼儿园的时候,我经常因为孩子的调皮、打闹而情绪失控,自然的就模仿了自己严厉的父亲,大声的对孩子们训斥:

“你到底是怎么搞的?”“谁叫你这么做的?”“写作业要专心,你到底有没有用心啊?”

“你再这样调皮,我就不管你了!”“你马上给我更正过来,我数到三啊!一、二、三……”

“你给我听清楚,我只讲一次!”“你怎么这么教都不会!”“我前天不是告诉你了吗?你到底有没有用心啊!”“你给我坐好,别乱跑!”

记得当时我太太在旁边提醒我:“你跟孩子说话不要用这么生气的语气,会吓着孩子的。”,我当时的回答就是:“我没有生气啊!我就是声音大了点,语速快了点,我在教育孩子啊,你如果不满意,那你来教育呗,就知道天天宠着孩子,孩子以后怎么能成才啊!”

直到某位教练技术导师指点我:“你如果是5、6岁的孩子,如果被急促语气、压抑的情绪、过多规则限制应对之后,你的内心是否也会感到浮躁不安?而且面对这么严厉的指责,你会不会以委屈自己的方式,求得暂时的和平,表面上似乎平静了,但可能就让自己的内心受伤了。”

“如果保持这种状况一直到青春期,你作为孩子不断被纠正、压制、告诫与说教,你想象这样的孩子内心会平静吗?是不是会长期的躁动不安,情绪反复?”,我听后恍然大悟。

至此,我才开始边思考、边实践体会“严格”的父亲真正内在涵义,我不能因为自己的期待让孩子感到恐惧,哪怕虽然达成了眼前的目标,但是恐惧害怕、委屈伤心等诸多情绪便深埋在孩子的心灵,这又不是绕回了我当年父亲的角色吗?

从那以后,我开始时时觉察自己的情绪,随时去意识自己以往的情绪惯性,所以我跟孩子谈话的时候,不仅会保持语速平缓,而且我还会中间有少许停顿。

既照顾了孩子的思考反应过程需要时间,同时我也会以心声问自己:我自己听到刚才孩子的回答或者看到他回答的动作,我是生气呢?是烦躁呢?是不安呢?是难过呢?是沮丧呢?……

若是能够觉知自己当下的最主要情绪,我会承认这个情绪,并且允许这个情绪,接纳自己拥有这样的情绪,那么我去同理孩子的感受,例如我对孩子说:“我知道你很委屈……”的时候,孩子的情绪负担就被卸下了一半,因为他无须再隐藏与对抗这种情绪。

这样的好处就在于,当我跟孩子讲规则的时候,我就能做到界限分明、态度从容,不仅带来安稳宁静,同时也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这也是我前几天写的文章《孩子爱玩手机不写作业,你若不想生气吼叫,请为孩子点出内心感受》中提到的:“我们必须怀着温暖跟爱来说规则,而不要怀着这种坚硬的、对立的感觉去跟她做规则的处理。”

谁更是合格的父亲

现在的外部环境已经改变了,各种各种信息资讯流通快速,短视频、游戏、偶像剧等信息大量充斥,老师在课堂上的教育权威与父母在家庭的教育权威已经被解构了。

我们大人现在也不相信所谓名人打的产品广告了,只相信朋友圈的靠谱推荐,单位开会的时候也经常会心不在焉,时不时接电话或者刷手机,所以我经常跟家长们说:“你们不要老抱怨孩子叛逆不听话,我们是不是也不听话啊?”

如果我们这批70后、80后爸爸现在教育孩子还是沿袭上一代人的模式,讲究权威、语气严厉、只看结果,不重感受,那么孩子就会在进入青春期后,要么成功制造了一个“乖乖崽”,要么三天两头与所谓的我们眼中叛逆孩子整天较劲。

我个人认为如果选择做一个严厉的父亲角色,就会长期压制、忽略、漠视孩子的感受,孩子基本上都是在恐惧笼罩中成长,而伴随恐惧,孩子还会滋生害怕、难过、生气诸多负面情绪。

严厉的父亲一般都会执行权威管教,让孩子服从命令,往往都是驱动孩子的恐惧。殊不知在恐惧中长大的孩子,在既定轨道成长,创造力也容易受局限,一旦离开父母,生活的轨道改变,恐惧的影响力就出现了,尤其是所谓的“乖乖崽”。

部分乖乖崽,在受到外界变化、失落、未满足期待等方面的冲击时,更容易陷入焦虑、紧张、深深的恐惧中,这也使他们日后遭遇类似诈骗、失恋、挫折时,内心顿时陷入了困窘的情绪状态。

我因此思索,在这个信息非常发达的年代,如果还是按照古训:“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运用严厉权威型家庭教育是否真正的对孩子成长是有利的,能否在不经过压迫、不给予恐吓的情况下让孩子们得到锻炼?

我个人认为,如果爸爸能提供一种界限分明,清楚而简约的规则,并以安稳的态度,给予宽阔的包容,也能让孩子负起责任,让他产生勇气,而不是产生恐惧。这是我期待并倡导的严格爸爸的家庭教育模式。

结束语:青春期孩子的教育,父母的应对方式,特别是父亲的角色,常常决定了孩子拥有什么样的内在,那也是孩子成长的关键,遗憾的是,大多数父亲并不在意。

如果一位父亲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不能先整理自己的肢体状态、整理自己的语气,觉察自己的情绪,让自己更为专注平静,那么这个与孩子沟通的效果一般都不尽人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