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里面这样记载:羊,祥也。羊在古代是吉祥的象征。 东汉提倡孝道,盛行厚葬,殉葬品力求丰富而精细,绿釉又成熟于东汉,所以羊为题材的绿釉作品在当时就代表了吉祥和富足,今天山人通过东汉绿釉羊圈,来简单讲讲羊的驯养过程和历代文物上的体现。 此器为圆盆状圈舍,内塑三只山羊。两只绵羊。圈舍沿口外翻,瓦状屋顶置于沿口一侧,平腹下收,腹部留有一长方形圈门,平底。 细观山羊,羊角上扬,立耳,圆目突出,羊脸有阴刻束具,卧于羊圈之上,憨厚可掬。 绵羊则是昂首,羊角弯曲,线目,神气十足。五只羊皆是通体施绿釉,经历千年洗礼,釉内铅元素渐渐析出,浮于表面形成一层银白色光泽。 早在石器时期,羊就已经被驯化成了家畜,就开始有了狩猎、食用、礼物馈赠、祭祀等多种功用,出土的新石器时期陶羊和众多遗址中的羊骨,说明在新石器时期前,羊在中原地区就已经伴随着人类。 上海博物馆这件商晚期四羊首瓿,肩有四个高浮雕的羊首,羊角弯曲,双目进行了艺术夸张,突出而醒目,其貌威猛。 到了周朝时,羊已经成为了六畜之一,主要作用是用来被贵族食用和祭祀。 在《周礼·夏官司马·小司马》中这样记载:羊人掌羊牲。凡祭祀,饰羔。祭祀,割羊牲,登其首。凡祈珥,共其羊牲。宾客,共其法羊。凡沈、辜、侯、禳、衅、积,共其羊牲……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羊从已经官方饲养开始走向民间被饲养,《列子》中,曾经这样记载:杨朱见梁惠王,言治天下如运诸掌。王曰:先生有一妻一妾而不能治,三亩之园而不能耘,言治天下何也。曰:君见夫牧羊者乎,百羊为群,使五尺童子,荷箠而随之…… 到了汉朝时,由于前面的秦始皇大力提倡畜牧业,汉朝关于羊的养殖规模有所增加。但是,这个规模增加是相对来说的。在汉朝以前,平民能吃到羊的并不多,羊仍是贵族的象征,《九章算术》中曾经这样写:一羊胜两猪。 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说一头羊的价格顶得上两头猪。所以,羊在汉朝时还是很贵重的。《史记·韩信卢绾列传》有言:卢绾与高祖俱学书,相爱。里中贺两家以羊酒。 到了唐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的富足,羊的养殖规模开始了爆炸式增长,《新唐书·兵志》记载唐玄宗开元年间的陇右牧场:有羊60余万头。当然唐代盛行的唐三彩中,也出现大量以羊为题材的作品。 说回汉代绿釉陶,其是流行于东汉为随葬而烧造的一种陶器,其造型之朴实、纹饰之秀美、工艺之精湛,无不令人惊叹。 作为东汉发明创烧的新品种,它上承商周瓷器的施釉技术,下启唐三彩器瑰丽多姿、变幻莫测的装饰风格,在中国古代陶瓷群芳谱中独树一帜,是古代低温铅釉技术发展的硕果。 东汉提倡孝道,盛行厚葬,殉葬品力求丰富而精细,被称为“明器”,它与祭器之别在于它是专门供死者在阴间所用而非为生者用具。陪葬品中除少量石质品、金属制品、木质漆器以外,被大量使用的为陶制品,因为这种材质可历千年而不腐败。除饮食所用的器皿外,大量摹拟生活场景,加以缩微,如陶制的楼阁、仓房、灶台、兽圈、车马、井台、奴仆等等,营造虚幻环境供死者享用。 汉绿釉属低温铅釉,700℃左右熔融,有绿釉、黄釉、浅绿、翠绿等发色,偶有其它色泽。如入土受地下水土侵蚀久长,釉内物质渐渐析出,有些器物表面形成一层银白色光泽,称'银釉',或'反铅'。因而民间鉴定汉绿釉有'反铅'必真的说法。 作为“吉祥富足”象征的羊,被赋予了某种特殊而神圣的含义。这类古人模拟动物做出的“象生”作品,动物形象与器皿造型的结合,成就了象生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这类寓意美好的精美古代艺术品,也成为藏家争相收藏的品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