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宋王朝为什么要毁掉晋阳的唐叔虞崇拜?

 法缘 2020-06-28



 从西周就点燃的祭拜香火

       1953年,山西省曾组织专家对位于太原市晋祠的圣母殿和鱼沼飞梁进行过一次修补。在修补中,专家们惊讶地发现鱼沼飞梁和圣母殿地基的砖头是咬合在一起的,这个发现证明了两处建筑是一块建起的,且水面上的桥面和石梁毫无疑义为宋式营造法。但是,水面下做支撑的柱子却要远早于宋代。这一发现说明,这里应该有更早期的建筑物存在,随后,专家们又发现了圣母殿下埋藏这一段搞不清年代的台阶、门槛,只是建筑规模比圣母殿要小一些,也粗糙一些。这些发现再集合圣母殿的北侧,树皮已经皲裂斑驳,一看就历经沧桑,而且大概由于年头太久的原因,树干都已经倾斜了,但却枝叶常青,静卧在一旁,如苍龙欲飞的那一棵名字叫“龙柏”古老柏树,问题一下就显现出来了,被埋藏的那段建筑和鱼沼飞梁下面的石柱到底是什么时代的建筑?这段建筑与大殿旁的古柏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据史料记载,与这棵倾斜的古柏相对称的南侧,原来有一株同样的柏树,它的名字叫凤柏。不幸的是在清道光年间,被不肖子孙砍伐。两株柏树一直被称为“齐年古柏”,它们应该是在修建祠堂的时候同时期种植的,与祠堂同样天长地久,那么,如果能够知道柏树的树龄,它也就能旁证正殿最早修建的年代。2002年3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园林研究所,利用C-14检测法来判定古柏的树龄,测定结果,这棵树已经生长2600-2900年,这个时间正是中国古代的西周时期,换句话说,这里早在西周时期就已成了一个祭祀场所。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其《水经注》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他所讲的唐叔虞祠即坐落于今天山西太原西南方向的晋祠。由此可见,早在1500年前,唐叔虞祭拜就具有了相当之规模。北宋范仲淹曾赞道:

神哉叔虞庙,胜地出嘉泉。一源甚澄澈,数步忽潺瑗。

此意谁可穷,观者增恭虔。锦鳞无敢钓,长生同水仙。

千家溉禾苗。满目江乡田。我来动所思,致主愧前贤。

大道果能行,时雨宜不愆。皆如晋祠下,生民无旱年。

    在这个地方,“桐叶封弟”的故事至今传唱不衰。西周初年,武王姬发死后,长子成王姬诵还小,就由叔叔周公姬旦扶助下做了国君。成王继位初年,唐国发生叛乱,周公带兵成功平叛。捷报传回时,成王姬诵正和弟弟叔虞在院子里做游戏,他随手从地上拾起一片梧桐落叶,剪成玉圭状送给叔虞说:“我拿这个封你于唐吧。”史佚听到后就在一旁认真地记录下来,并提醒成王应择日宣封姬虞。成王说:“我们是做游戏玩呢!”史佚就把此事向周公旦作了汇报,周公觐见成王劝导说:“天子无戏言。既然说了,就要用史书记载他,音乐庆贺他,典礼成全他。”于是叔虞就被封做唐的诸侯。

    叔虞来到唐国后,励精图治,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此后七百年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叔虞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就选择了并州晋阳悬瓮山下这片山清水秀的地方,修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由于国号“唐”后改称“晋”,祠堂于北魏年间改称“晋王祠”。

     晋水潺潺,如千古不尽的源泉,浇灌着晋阳大地,也浇灌着华夏民族文化的田园。战国赵襄子,汉文帝刘恒,北齐高洋父子,唐朝李渊父子,五代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等都是从晋阳起家,杨广在未称帝前也在晋阳做过几年晋王。这些对唐叔虞祭拜过的人,都能如愿登基成为真命天子的帝王,将唐叔虞崇拜推到了一定的高度,也使得晋阳这片土地崇获“龙城”的美誉。尤其是李渊父子在晋阳起兵反隋前,在唐叔虞神像前祭旗誓师,允诺将来灭了隋得了江山,必改国号为“唐”,将唐叔虞的形象推到了社稷之神的位置。时至今日,人们对唐叔虞的崇拜也有增无减,唐叔虞在朝拜者心中已然成为有求必应的万能之神!

     晋王祠历来是祭祀唐叔虞的专祠,自宋朝以后,祭祀主殿建筑却成了圣母殿,供奉宣扬文治武功的男神,竟被雍容华贵的圣母取代!这是为什么呢?

                      让宋太宗后背发凉的唐叔虞崇拜

    在三晋大地上,有一部戏曲非常流行,可谓妇孺皆知、耳熟能详,戏曲的曲牌叫《三下河东》。讲述了公元979年,宋朝的皇帝赵光义已经基本上把全国统一了,但是还有最后一个地方——山西的晋阳城没有攻克,这是赵宋王朝建立以来第三次御驾亲征攻打这座城池了。北汉皇帝刘继元眼看大势已去,未免苍生涂炭,带百官身穿孝服,交出印信,放弃了抵抗,赵光义指挥的宋朝军队这才攻入了晋阳城。

     但皇帝投降后的晋阳城士兵和老百姓却依然在拼死抵抗,正是:“薛王出降民不降,屋瓦乱飞如箭簇”。赵光义在付出惨重的代价后,才最终控制了这座城。对于这种顽强,赵光义在暴怒之余深深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畏惧,他决心要彻底毁掉这个城市。他下令驱逐城里的居民,并且让士兵用焚烧、水淹的办法,彻底毁掉了这座让他损兵折将,胆寒不已的晋阳城。赵光义毁掉晋阳城后似乎还不解气,又下令在晋阳城东北二十里处建起极具羞辱意味的平晋县,强制让不愿远迁河南的民众进去居住,当地民众在赵宋王朝的淫威下采用阳奉阴违的办法,白天被押进去,晚上就跑出来,让镇守官兵很是无奈。接下来发生的两件事情,更让宋太宗赵光义龙颜失色、后背发凉。其一,干掉晋阳北汉政权后,赵宋王朝为了显示皇威,在晋阳城附近,也就是今天晋源区旧寨村建起一座以宋太宗赵光义为原型的寺庙,当地民众在刚建成不久的一个晚上,一把火将其化为灰烬。其二,宋太宗赵光义将晋阳古城夷为废墟后,仍想把自己美化成流芳百世的英雄,他仿照李世民御笔亲书的《晋祠之铭并序》,书写了一通《太平兴国碑》,吹嘘自己灭北汉刘继元,火烧晋阳,重建太原的“功绩”。但是,他的这通碑得到的却是和李世民《晋祠之铭并序》截然不同的下场,对赵宋王朝充满仇恨的当地百姓,对《太平兴国碑》用石头、瓦片、砖块砸,磨,用刀割,致使碑上布满痰迹、刀痕,不久,碑文被刮剥殆尽,一个字迹都未留下。

     现在,在栖云楼旁的台基上,仍然立着这通字迹全无的石碑。

    一个又一个坏消息传到赵光义的耳朵里,赵光义在报来的信息中开始感到了危险的信号。他必须考虑对这个弹丸之地做出政策上的调整。为了给晋阳民众一些心理上的安慰,也为了实施他更为可怕的计划,宋太宗赵光义下诏大规模重修了晋祠。

                                用百年完成的崇拜篡改

图片

    赵光义残暴地摧毀了晋阳城,同時又认真地修建了晉祠。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座规模宏伟的晋祠正殿——圣母殿,正是当年赵光义下令重新修建的。这个让赵光义茶饭不想、睡眠皆无的祭祀之所,如何又让他青睐有加呢?看来这个在晋阳这一带有深远影响的唐叔虞崇拜让宋太宗赵光义瞅上了。他决意要对唐叔虞崇拜下手,从根本上模糊晋祠的唐叔虞崇拜,改变和铲除晋祠祭祀的主题思想,从而消除晋阳城危及宋朝统治的心理基础。

    历史上,晋阳城地理位置十分险要,四面环山,易守难攻,它的周围由天龙山、太山、龙山、蒙山、还有系舟山等连接成了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脉,古人认为这是一条龙脉,而且带有很强烈的王气。

    在修建太原城的時候,潘美遵照皇帝赵光义的旨意,削平了系舟山,把很多重要街道都修成丁字街,意思是钉破龙脉,破除“王气”。以祈求大宋王朝皇基的稳固,太原城中的很多丁字街,一直沿用到今天。

     为了把这件事做的更加彻底,赵光义决心要将唐叔虞祠男神崇拜变成一座女神庙,他认为只有这样的设计,才能根除晋阳城的唐叔虞崇拜,从而消除当地百姓桀骜难驯的民风。

    以女郎庙替代叔虞祠,的确是可以消除了赵宋王朝对于唐叔虞崇拜的恐惧,但是,北宋的统治者似乎也感觉到了欠妥和不安,老百姓能够接受一位女神吗?什么样的女神能够担当与唐叔虞相匹敌的晋祠主祭神呢?赵光义到底对唐叔虞祠做了什么样的手脚,史料没有明确记载,这个想法也许一直跟随宋太宗赵光义走进了陵墓。但是赵光义火烧晋阳后的第三十二个年头,即宋真宗享福四年,窥觊已久的赵宋王朝终于迎来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唐叔虞祠在这个时间因地震崩塌了。晋祠有一方碑记载了这样的内容:

                  悬瓮山中一脉清,龙蟠虎伏隐真明。水飘火劫山移步,五十年来帝母临。

        晋祠的主祭神从此变为圣母,唐叔虞被稀里糊涂迁到圣母殿北不远的偏僻之处,宋熙宗十年(1077年)敕封晋祠圣母为“显灵昭济圣母”。这个圣母就是现在晋祠圣母殿中大家今天看到的圣母,那么她又是谁呢?

       有人说她是唐叔虞与其哥哥周成王的母亲、周武王的妻子、姜子牙的女儿邑姜。但到底是不是,建设者却讳莫如深,不说是,也不说不是。这样的结果,不要说晋阳百姓无可奈何,就连晋词原来的主祭神唐叔虞,也似乎无话可说,只能默认了,在最注重孝道的中国古代,神也和凡人一样,他能与他的母亲抗衡吗?能与母亲争享供品祭物吗?就这样,主祭唐叔虞的晋王祠就这样被别有用心的赵宋王朝成功篡改。

                     圣母身份的拨乱反正

     到过晋祠圣母殿的游人如果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一些不正常的现象。 圣母殿前挂有许多牌匾、楹联,但这些匾额、楹联上面的文字却并不是写给坐在大殿上的圣母,而是在颂扬晋国始祖,在讲述一个剪桐封弟的故事。

    殿中神像台座下的琉璃雕飾,也和高台上的圣母无关,而是一位男士骑馬弯弓,驰骋疆场的風采,就连唐叔虞降冰雹所用的霹雳车也放在殿内,看到这些,我们今天似乎可以想象到当时将唐叔虞神像搬出祭殿急不可待的景象。如果是唐叔虞的母亲,需要这样吗?答案显然不是。那么,急冲冲进殿抢供奉的又会是哪位神圣呢?她又能为附近信徒提供什么护佑呢?从宋朝御敕匾额分析,她应该是显过灵的,但她显了什么灵又无从知晓。说她是送子续嗣殿旁苗裔堂专侍其职,说她护佑风调雨顺水母殿就在眼前。看来圣母殿前的铁人身上可能就是她存在的证据。宋鉊圣四年(1097)锦州魏城令刘植以保护刘家祖业为名,铸铁人置放于圣母殿前,铁人胸前的铭文为:“一人积德于百年,后裔承恩与四世”。显然,赵宋王朝在晋祠供奉的圣母绝不是周武王治乱十大功臣之一,成王、叔虞的母亲邑姜,能和刘家扯上了关系的就只有宋真宗赵恒之妻,人颂刘皇后的刘娥了。刘皇后祖籍晋阳,铁人所铸造时间正好契合圣母出现百年的时间,加之圣母殿的祭祀环境布置又恰好和宫内礼仪如出一辙,赵宋王朝对晋祠主神祭奉的偷梁换柱伎俩已昭然若揭。

       此后,历代文人墨客虽然也对晋祠圣母的身份时有质疑,但并没有影响晋祠刘皇后这个假圣母享受供奉。直到清朝大考据家阎若璩在晋祠附近的草丛里面发现一块石碑,是宋朝年间的一块石碑,“唯圣母之发祥兮,肇晋室而开基。王有文在手兮,其神灵之可知……”那意思是说圣母他的功劳在于晋史而开基就是晋朝开国的时候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那晋国开国的时候有什么圣母,那只能是唐叔于的母亲了,也就只能是邑姜了,所以大考据家阎若璩看到这段话欣喜若狂,终于知道了圣母就是邑姜,以此为依据,基本上从此确认圣母就是邑姜。

  1959年的一天,郭沫若先生在考察晋祠后对圣母的结论非常认可,写下:“圣母原来是邑姜,分封桐叶溯源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