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为什么叫“山西”,简称为什么叫“晋”?

 lq林祖祥 2018-02-05

12个回答

山西,因为在太行山之西,所以叫“山西”。

在春秋时期,山西属于晋国地,故简称晋。公元前453年,赵、魏、韩三分晋国,故又别称“三晋”。

山西的地理位置很有特色。东以太行山与河北为邻,西隔黄河陕西相望,北倚长城内蒙古毗连,南与河南接壤。被柳宗元称为“表里山河”。

在山西这块土地上,出过很多牛掰哄哄的人和事。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遗址表明,早在1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繁衍。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多达3000多年。所以,这里是“华夏文明摇篮”。

唐太宗李世民曾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太宗认为是“龙兴”之地,封太原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

山西的美景也是数不胜数,云冈石窟、五台山、绵山、平遥古城、晋祠博物馆等等,每天都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旅游者。

山西的历史由来?山西省为什么简称“晋”?

山西的历史由来?

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简称“晋”,又称“三晋”,古称河东,省会太原市。山西东依太行山,西、南依吕梁山、黄河,北依长城,与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等省区为界,柳宗元称之为“表里山河”。


关公圣像

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山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被誉为“华夏文明摇篮”,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总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东有太行山,西有吕梁山,山区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

山西行政区轮廓略呈东北斜向西南的平行四边形,下辖11个地级市(太原、大同、朔州、阳泉、长治、晋城 、忻州、吕梁、晋中、临汾、运城),119个县级行政单位(23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85个县),总人口3664万(2015年底)。辖区地理坐标为北纬34°34′~40°44′,东经110°14′~114°33′。



“女娲补天”的传说发生在山西,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炎帝都曾把山西作为活动的主要地区。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遗址表明,在旧石器时代山西已有了人类繁衍生息。

尧、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内建都立业。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夏朝建立在晋南。

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统治区。周代,晋国由山西境内崛兴。晋文公曾为春秋五霸之一。

秦、汉、魏、晋时期,山西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南北朝时期,山西是北朝统治的中心地带,北魏曾以平城(今大同)为都,东魏、北齐曾以晋阳(今太原)为“别都”、“陪都”。


唐高祖李渊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高祖认为是“龙兴”之地,封太原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

山西是中国北方的主要发达地区。元代,全国共11个行省,山西与山东、河北,并称为元朝“腹地”,大同、平阳(今临汾)、太原三城则成为黄河流域的著名都会。

明朝朱元璋封其三个儿子为藩王,进驻山西迁山西之民往安徽、江淮、河北、河南和山东一带。永乐年间,又把山西中部、西南、东南之民迁往北平。据说移民搬迁前,曾经在洪洞县大槐树下集中,所以至今在各省人民中仍流传着:“若问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的史话。明末,山西成了明军与起义军的主要战场,清初的抗清斗争又十分激烈,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明代时,设山西行中书省于太原,后改为承宣布政使司,统管山西五府三州。清代,开始称为山西。清朝时,把长城以外的内蒙古呼和浩特等地划入山西省内。


在中国封建社会期间,山西的地位举足轻重,而且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越是乱世越是显得重要,谁拥有了山西,谁就可以称雄天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山西的经济、文化发展受到严重破坏。

山西作为革命老区,在1921年,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高君宇在太原组建社会主义青年团,开展革命活动。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率领红军主力渡河东征,在晋西、晋中、晋南各地遍撒革命火种。


抗战爆发后,八路军三大主力挺进山西,创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八年抗战中,山西是全国抗战的重要战略支点;山西地方党组织培养了15万名共产党员,根据地向八路军输送了60万热血青年。

解放战争期间,山西成为支援全国解放的战略基地,广大民众积极支援前线,大批地方干部南下或东进、西进,奔赴新区。

1949年4月,山西全省解放。9月,成立了山西省人民政府。

山西省为何简称“晋”?



大家都知道山西简称晋,但很多人却并不知道其实这个称谓与晋源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西周初年,周成王把弟弟姬虞封到了唐国做诸侯,而当时的晋源一带就是唐国的属地,姬虞作为唐国的第一代诸侯,史称唐叔虞。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



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祠堂也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 。由于其对于晋国的重要地位,晋祠也被一些专家戏称为“晋国神社”。



人云:“不到晋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犹如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晋祠看看。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



晋祠在山西太原市西南25公里悬翁山下,晋水发源处。北宋天圣年间,追风唐疏虞为汾王,并为大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大的圣母殿,殿内有43尊宋代彩塑,殿前鱼沼飞梁喂国内所仅见。殿内两侧为难老、善利、二泉,晋水主要源头由此流出,常年不息,水温17℃,清澈见底。祠内贞观宝翰厅中有唐太宗写的“御碑”、“晋祠之铭并续”。

这个问题涉及到了山西悠久的历史,回答这个问题要追溯到几百年前。

首先从地理位置上看,山西位于太行山西边,黄河以东,所以得名山西。山西自古被称为“表里山河”。而山西的命名也是一波三折的,也曾有过其他的叫法。山西在唐朝的时候大部分属河东道;到了宋朝设河东路;金分河东北、南路;元设山西河东道,是山西得名的开始;明朝设置山西省,后来又被改为山西布政使司;最后到了清朝又改回了山西省,山西省一直沿用至今。至于为什么简称为晋,那历史又得往上推到春秋战国时期。在春秋时期,山西大部分地区为晋国所有,所以简称“晋”;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所以山西又被称为“三晋”之地。还有人说晋的古字,从形状上看,上面是个麦穗,下面是太阳的形状;还有一种说法是,上面是箭,下面是箭囊的形状.前一种说法是太阳升起的意思,象征着蒸蒸向上之意.。后一种说法是把箭放入囊中,有休战生养生息的意思,象征着对和平的向往。所以“晋”这个字寓意都非常吉祥。这可能也是为什么简称叫“晋”的原因吧。

山西全省总面积156579平方公里,现辖太原、大同、朔州、阳泉、长治、忻州、吕梁、晋中、临汾、运城、晋城等11个地级市,共 85个县,11个县级市,23个市辖区。省会太原,山西历史文化悠久,历史底蕴深厚,是您旅游居住的首选之地。


山西因地处太行山以西而称为山西,而简称晋则要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春秋时期,那时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是持续称霸最久的霸主,晋国作为当时的中原霸主,挡住了秦国东扩的企图,抑制了楚国问鼎中原的野心,晋国极盛时期的疆域,大约包括今山西中南部、河北西南部、河南西北部和陕西东部,设置有50余县,其中山西境内有10余县。

晋国是郡县制的起源地,后来秦将这种制度推广向全国。韩、赵、魏三家分晋成为春秋战国分水岭的标志性事件,晋国成为战国七雄中三大雄主的前身。

商朝时,山西南部在其“邦畿千里”之内,其余地方则散布着十几个方国部落。唐大部分属河东道;宋设河东路;金分河东北、南路;元设山西河东道,为山西得名的开始;明置山西省,后改山西布政使司


唐高祖李渊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高祖认为是“龙兴”之地,封太原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

山西省地处中国黄河中游,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地带,东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西、南以滔滔黄河为堑,北抵绵绵长城脚下。因外河而内山,故有“表里山河”的美称。


山西之所以称山西可能比山东称为山东理由更充足,山东与太行山中间相隔河北有广阔的华北平原,而山西更贴近"山川形致"的区域划分原则,东太行西吕梁,与陕西又有黄河阻隔(古称河东之地)。

作为省份简称的选项,除晋外更应选"唐",在父系氏族社会山西一带是部落首领尧的领地。尧为陶唐氏,名放勋,建都于平阳(即今山西临汾,现有尧庙),史称唐尧。帝尧苗裔刘累受封于唐国,是我国历史资历很早的古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到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殷之后,又平灭了反叛的刘累后代的唐国。周武王死后,其子诵继位,为周成王。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叔虞受封的唐,实际上接受了刘累子孙所留的一切,其领地为山西的汾水、浍水流域,叔虞封唐之后又在晋阳建立了唐城。后来山西又成为李氏王朝的兴邦之地,国号都以唐而命名。唐成为如同汉一样的整个华夏王国的代称。至于晋。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及其子燮父改唐为晋,到公元前 222年,赵代王喜被秦兵攻破,赵国彻底灭亡,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近 800 年。分了晋国的三国,史学界统称三晋,这也是山西又称三晋大地的来历。

所以相对于唐而言,晋更能代表山西省级的行政区域。正如后人称东汉末年的蜀、魏、吴为三国一样,是泛指这一段历史的。三晋既代表称霸春秋的晋国,又包括跻身战国七雄的赵、魏、韩。

山西山西,顾名思义山的西边;据资料记载,山西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简称“晋”,又称“三晋”,古称河东。山西东依太行,西南依吕梁山、黄河,北有长城,与河北。河南。陕西、内蒙古等省区为界、山西是中华民族发源地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到三千年,被誉为“华夏文明的摇篮”,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

传说女娲补天的神话就发生在山西,中华民族的始祖皇帝、炎帝都曾经把山西作为主要活动地区。西侯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遗址表明,在旧石器时代山西已经有人类繁衍生息。尧舜禹都曾经在山西境内建都立业。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夏朝建立在晋南。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统治地区。周代晋国是由山西境内崛起。晋文公曾为春秋五霸之一。秦、汉、魏、晋时期,山西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这段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周代晋国是在山西崛起的,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一,所以简称“晋”就理所因当了。

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先生山西人,曾经写过一篇叫《晋问》的文章,以问答的方式,把家乡山西的地理和资源说了一番。

《晋问》开篇就说:“晋之山河,表里而险固” 翻译成白话就是,山西大地,里里外外都是大山大河,地势险要、固若金汤。大山和大河,把山西版图围起来,基本沿着省界纵横分布。北为横向山脉:管涔山脉,西起陕西、内蒙、山西交界处,东至大同以北;东为纵向山脉:太行山脉,北起桑干河畔,至山西东南部、河北西南部、河南北部,三省交汇处;西为大河。大山并行:黄河在内蒙古托克县来了直角转弯,进入山西偏关县,一直向南而流,与吕梁山脉并行,形成晋陕大峡谷。

春秋时期,山西大部分为晋国领地,故山西简称为“晋”,战国初韩、赵、魏三分晋,山西又有“三晋”之称。 唐、晋、三晋及其它 相传太原是古唐国封地,山西简称晋,三晋是山西、太原的美称。本文将就唐、晋、三晋的联系说一段有关太原的历史。 一、关于唐。唐在汉字中本义大言,引申为广大的意思。《论衡·正说》注为“唐之为言荡荡也”。扬雄《甘泉赋》有“平原唐其坛曼兮”句。然而,在中国,在世界一说到唐,人们总要想到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大帝国唐朝。公元 617年,由于隋炀帝杨广好大喜功,穷奢极欲,征集百姓,大兴土木,民不聊生,农民大起义已发展到如火如茶的境地,太原留守李渊及其子“太原公子”李世民乘机起兵,攻人长安。次年,隋朝灭亡,李渊在关中称帝,国号曰唐,建都长安。唐代前期,经“贞观之治”,国势极为强盛,北部疆域在7世纪后叶,北界曾包括贝加尔湖和叶尼塞河上游,西北达到里海,东北达到日本海。唐王朝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横跨亚欧的大帝国,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李渊父子,夺取天下后何以将国号定为唐呢?还得从山西太原谈起。 相传,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前,中国处于父系氏族社会的后期,黄帝是古代各族的共同祖先,山西一带是部落首领尧的领地。尧为陶唐氏,名放勋,建都于平阳(即今山西临汾,现有尧庙),史称唐尧。帝尧苗裔刘累受封于唐国,是我国历史资历很早的古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到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殷之后,又平灭了反叛的刘累后代的唐国。周武王死后,其子诵继位,为周成王。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叔虞受封的唐,实际上接受了刘累子孙所留的一切,其领地为山西的汾水、浍水流域。至于故唐城究竟在何地,有二种说法:一说在翼城县西20里;一说在并州晋阳县北 2里。这里不作考究。但令人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后者,可能是人们从现实的存在看到,唐改晋后,后人确实在故唐城一带修筑晋阳城并为唐叔虞在晋阳修建了词堂吧。我的看法是,二说都有可能,比较客观地说,可能是尧唐建都在临汾,刘累的后裔在翼城一带建了唐城,叔虞封唐之后又在晋阳建立了唐城。不管怎么说,山西太原是古唐国的封地。 李渊隋时为太原留守,世袭唐国公。李渊、李世民父子夺取天下之后,由于太原是他们起事兴邦之地,又是古唐国的故地,且唐字本身,在汉语中是个吉字,有大而广的意思。因此,取国号曰唐。由于大唐帝王在极盛时期,疆域广大,国力强盛,在世界历史上的影响较大,至今英美等国仍把中华侨民称为唐人,把华侨居住集中区叫作“唐人街”,把中国服装称作“唐装”。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却不知道大唐的唐字追根寻祖还是来自山西太原呢! 二、关于晋。西周时期的晋,大约从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及其子燮父改唐为晋,到公元前 222年,赵代王喜被秦兵攻破,赵国彻底灭亡,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近 800 年。这里说的晋,包括晋及三晋,下面先说晋。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封爵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从晋国世系计算,晋作为侯国经历了17世,作为公国经历了20世,公侯合计共37世 634年,加上自赵魏韩三家分晋成为三个侯国,至秦灭赵统一中国的 154年,合计为 788年。由此可见,晋国作为先秦时期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晋国时代及赵魏韩分晋以后,其领域包括代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程度最古老、最文明的主要区域。从已发现的古文化遗址看,山西芮城西王村文化、夏县东下冯文化、襄汾陶寺文化、河南的郑州裴里岗文化、安阳后岗、大司空文化、渑池仰韶文化、三门峡市庙底沟文化、河北武县磁山文化,这些夏、商、周文化代表区,都在当时的晋国范围之内,也就是说当时晋国,包括了现在山西的大部分和河北、河南的一部分。晋国的主要领地在山西,所以山西简称为晋,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至于当初燮父为何改唐为晋,有两种说法,一是因境内有晋水,故称晋;一说是取晋本义与进同是前进的意思,究竟取自何义,也已无可考,但山西称晋是公认无疑的。 这里还需说明一点,晋国的地位原袭于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姬诵封其弟叔虞的唐,燮父改唐为晋以后,唐晋就不分了。唐叔虞是唐的领主,也是晋的始祖。司马迁在《史记·晋世家》中称“晋,唐叔虞者”也正是这个意思。在周王朝时代晋原是一个侯国,即二等诸侯国。约在公元前 680年,晋武侯灭缗侯即位以后,自称为曲沃武公,私自提高了规格。为取得中央的承认,武公采用了不正当的手段,他把晋的全部珍宝、金玉、青铜器物送给了贪财爱宝的周天子。周天子受了曲沃武公的贿赂,封曲沃武公为晋武公,于是侯晋升格为公国,跃身诸侯列强。对于晋武公以行贿手段取得升为公爵的丑行,司马迁在《晋世家》中无保留地予以记载,在历史上留下千古骂名。但晋武公使晋成为公国后,仅在位二年,并未能有什么作为。之后,献公宠骊姬,而晋祸乱源;惠公以怨报德使秦晋关系恶化,晋国祸乱不断,国力衰危。公元前 645年,在外流亡19年的晋公子重耳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国即位,史称晋文公。由于晋文公饱经流浪之苦,即位以后对内实行施惠百姓、开禁薄赋、奖励农耕、赈济贫困、减轻关税、鼓励通商、宣扬法教、淳朴民俗;对外秦晋交好,多代联姻,保持了相对的稳定,使晋国达到民富国强,实现了晋国的中兴和霸业。公元前 572年,晋悼公即位后,晋国国势日趋衰微。 三、关于“三晋”。公元前 458年,晋哀公即位不久,晋国六卿(智、赵、魏、韩、范、中行)之一的智伯掌握晋国的实权,他伙同韩氏、魏氏瓜分了范氏、中行氏的邑地。接着智伯又联合韩、魏围攻赵国都城晋阳,兵将水灌,企图一举灭赵。赵襄子以“唇亡则齿寒”的道理,派人秘密说服韩、魏,三家联合起来反对智伯,大败智军于晋阳,杀死智伯。公元前 453年,赵、韩、魏三家瓜分了晋国的领地。公元前 403年,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晋烈公十七年),赵、魏、韩受封为诸侯。由于赵、魏、韩都孕育于晋国,“三国分晋”后,虽然晋国宣告灭亡,新兴的赵、魏、韩济身诸侯之列活动于中华舞台;但晋作为公国,其烈公、孝公、静公在狭小的天地中还有名无实地存在了28年。 晋,三晋是秦统一以前,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悠久文明古国。所谓三晋,就是三家分晋,晋分为三家的意思。三家分晋在中国历史上是战国时代的开始(公元前 403年),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将三家分晋作为开端,并提到三晋这个述语。三晋,实际上也是后世对这一段历史的统称。我想,正如后人称东汉末年的蜀、魏、吴为三国一样,是泛指这一段历史的。三晋既代表称霸春秋的晋国,又包括跻身战国七雄的赵、魏、韩。人们历经二千数百年至今仍然怀念三晋,赞美三晋,把山西统称为三晋,说明三晋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比晋更广泛地体现了作为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发源地之一的内涵;说明三晋文化实现了北方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对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做出的历史贡献;说明三晋大地地理优越,资源丰富,人才荟萃,是祖国的一块风水宝地。 有着30个世纪悠久历史、古老文化孕育的三晋儿女一定会在跨越新世纪光辉时代,在三晋大地奏出更加辉煌的凯歌!

此问题,短短两句,回答就得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我是第三十五名回答者。

省名山西,最早为晋,西周侯国,姬姓,著名的桐叶封弟就发生在此。叔虞传子變父,因地邻晋水,改国名为晋。

春秋时,山西为晋国,晋文公为五霸之一。所以后世简称山西为晋。

战国时,晋国被韩,赵,魏,瓜分。《商君书,徕民》秦之所与邻者,三晋也。《战国策,赵策》三晋合而秦弱,三晋离而秦强。后世以三晋之地大部在山西,故别称山西为晋。

南北朝时期,山西是北朝统始的中心地带,北魏以今大同为都。东魏,北齐以晋阳为陪都(太原)隋炀帝令李渊为山西河东道慰抚大使,山西之名由此开始。

李渊起兵太原,被李世民视为龙兴之地(龙城)。封太原为唐王朝,北都,北京。

至于山西之名,明代沈思孝《晋录》,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有人以太行山之左右,称山西为山右,山东为山左。

谢肇制《五杂俎》称,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安徽)江北则推山右。山右或盐,或絲,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

山西是华夏民族文明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素有古代艺术博物馆之称,文献之邦之尊称。

谢邀请!

山西叫山西原因: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唐大部分属河东道;宋设河东路;金分河东北、南路;元设山西河东道,为山西得名的开始;明置山西省,后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变。



简称晋原因:春秋时期,大部分地区为晋国所有,所以简称“晋”;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因而又称“三晋”。


山西省隶属中国,地处黄河流域中部,北纬34°34′~40°44′, 东经110°14′~114°33′。东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与河北省为邻;西、南部以黄河为堑,与陕西省、河南省相望;北跨绵绵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毗连。

山西,因地属太行山以西,故名山西。春秋战国时期属晋国地,故简称“晋”;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分晋国,因而又称“三晋”。

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山西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被誉为“ 华夏文明摇篮”,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称。

山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总面积15.67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681.64万人(2016年)[1],辖11个地级市,119个县、市、区,拥有大同云冈石窟、平遥古城、五台山、祁县渠家大院、灵石王家大院、黄河壶口瀑布等景点。[2]

春秋战国已有晋,都城从绛州移曲沃。三家分晋,邯郸赵,长治魏,晋都仍在曲沃。晋乱,公子重耳携介子推避祸,路上刮股奉君。重耳登基,忘封介子推,介愤而离去,背母上绵山。重闻讯寻到绵山,介不愿再见只可共患难,不能同荣华新君。重无奈,命烧山,目的逼出。恕知介宁被烧死,也不出来。感化百鸟,衔口水浇于介头。火熄只留下介的一颗头,为此,现在的晋南人,在清明祭祖也不忘介子推,特意蒸一个大白面馍,上插各种着色小鸟,绵山也叫介子山,都是为了纪念。史记,演义,民间传说三者相同,可见山西为什么称晋,与唐无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