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游记】自驾山西,晋建晋美(17)晋祠:一园阅三晋,一眼三千年

 河洛娃 2023-07-02 发布于河南

【缘起】

山西地处太行山以西,故名山西;春秋战国时期属晋地,故简称晋;公元前453年,赵、魏、韩三分晋国,故又别称“三晋大地”。

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不到晋祠,枉到太原”。晋祠的重要程度,确实当得起,太原不可错过的Top1。

晋祠位于悬瓮山麓、晋水发源处,这里依山傍水、古木参天,近百座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点缀于山光水色之间,是集中国古代祠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堪称太原历史文脉之所在,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7世纪至12世纪间极为辉煌壮美、璀璨绚烂的篇章。

晋祠是国内现存最早的古典宗祠园林建筑,比故宫的年代久远了近一倍,并且贯穿了山西3000的历史。而我第一次听说晋祠,那还是中学的一篇课文。当时自己还小,只会按老师的要求,背过散文《晋祠》的部分段落。这次来太原前,我又把这篇文章找了出来,认真读了几篇,准备按图索骥,去翻阅三晋大地三千年的历史。


【游】晋祠公园

文章图片1
文章图片2

按照导航来到晋祠景区,偌大的广场上,两个把口一左一右矗立着两座仿古亭,太白亭是纪念唐代诗人李白“到此一游”的;乐天亭是纪念唐代诗人白居易的。

文章图片3
文章图片4

放眼望去,只见广场上矗立着一座明代四柱三门、重檐翘角、琉璃瓦顶的仿古牌坊。

牌坊正面匾额上书“晋祠胜境”;背面匾额为“唐晋斯源”,即意为古唐和晋国的历史起源于此。

文章图片5

继续前行,一座面阔五间,黄色琉璃瓦顶,气宇轩昂的山门赫然出现在眼前。

文章图片6

走到近前,我们才看到,正中的匾额上“晋祠”两个金色的大字;两侧的楹联为:临汾川而降祉,构仁智以栖神。意为在汾水之滨,依山傍水建造了唐叔虞之神庙,唐叔虞的神灵就在这里为人们降福。

文章图片7

仔细端详,我们还惊讶地发现,“晋祠”匾额上刻有“御制御书”的字样。

从这里,我们将正式步入晋祠,不对,是晋祠景区。晋祠景区由晋祠公园和晋祠博物馆两部分组成。

围绕晋祠外围建起了规模很大的晋祠公园,里面全是仿古建筑,不收费。

  • 唐园
文章图片8

进入晋祠公园后,过一座十字桥,就是晋祠公园中的第一个园中园。因晋阳是唐朝的发源地,故名唐园。

蓝底金字的“唐园”匾额,为明末清初书法家傅山所书。

文章图片9

唐园门前矗立着一对铁狮子,其基座侧面铸有“嘉靖四十年五月初三日造”的字样。

文章图片10

铁狮子,开口为雄,闭口为雌。公狮张嘴,发号施令;母师闭嘴,养儿育女,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男尊女卑。

文章图片11
文章图片12

唐园内的长守厅,两侧楹联:晋阳自古称佳丽,高殿歌台奏管弦;正中匾额上书“唐宗遗风”,虽为仿古建筑,但却古韵十足。

文章图片13

穿过唐园,迎面是一堵非常精致的清代砖雕照壁。

文章图片14

正面为福、禄、寿三位神仙;

文章图片15

另一面是《群仙会》,总共有九位神仙,是从其他地方迁移到这里的。

  • 飞龙阁
文章图片16

绕过照壁,一座坐落于假山石洞之上的二层三檐楼阁,三层檐下分别悬挂着“飞龙阁”、“凌云阁”,以及“观汾”,由此可见,登上此阁,可将唐园内景观尽览眼底。

  • 龙兴晋阳
文章图片17

绕过飞龙阁,前面是一座开放型单檐歇山顶建筑,门楣上悬一匾额“唐宋遗风”。

文章图片18

穿过唐宋遗风门楼,一组青铜群像扑面而来。它就是太原市内最大的青铜雕塑,晋祠公园里最为著名的一组群雕——龙兴晋阳。

2003年,太原建城2500年之际,为承历史,启后世,以彰显唐太宗李世民及长孙无忌、尉迟敬德、魏征、李勣、马周等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太原市特铸塑 “龙兴晋阳”青铜群像供人景仰。

文章图片19

马踏青山,凝眸远眺;风掠斗篷,气宇轩昂。这组群雕反映了唐王李世民进军太原的一段历史,以及和晋祠的一段渊源,雕塑惟妙惟肖,甚是耐看。

文章图片20

这时,我在步道旁,看到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中学语文课文中《晋祠》的全文,为加深印象,便又通读了一遍,默念一句:英雄所见略同!

文章图片21

漫步晋祠公园,我们发现一座座新修的亭台楼阁,讲述着一个个与太原历史有关的故事,最多的是唐朝,特别是李世民的传奇。

文章图片22

在这里,能看到许多私家花园,设计巧妙,十分对称的凉亭、婉转曲折的回廊,形状各异的小池、假山······仔细欣赏这里的建筑,能够发现一砖一瓦雕梁画栋,红绿相间的木柱横梁,艳而不俗。

文章图片23

尽管春寒料峭,但满园春色却已悄然而至。太原有晋祠这样一块风景优美的绿洲,确实是一个地理上的奇迹。晋祠人文气息浓郁,置身其中,令人深刻地感受到范仲淹那句:“神灾叔虞庙,胜地出嘉泉”的妙处。

晋祠公园以水系为纽带,辅以亭台楼阁、莲池水榭,将人文景观、园林景观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整个园区充满了灵性。

文章图片24

当我们踏上石桥,望见亭台楼阁时,以为真的就此步入了晋祠,而且是免费进入,心中大喜。可谁曾想,我们花了大把时间后,才发现连真正的晋祠边都没碰到,而真正的晋祠却藏在晋祠公园的尽头,我们险些把它们混为一谈,有一种本末倒置的感觉。


【游】晋祠博物馆

再也不能耽搁了,直奔不远处门票80的真晋祠而去。

文章图片25

虽然没有想象中巍峨、气派的大门,但古朴、厚重感却扑面而来,我们深知真正的晋祠精华即将在这道大门后一一呈现。

文章图片26

晋祠博物馆检票口,大门正中悬挂的匾额,上面“晋祠”二字,为陈毅元帅所书。

晋祠,既是我国最早的纪念性祠堂,也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园林建筑,是祭祀西周唐国诸侯姬虞的祠堂,创建于西周(公元前11世纪),因在封地晋国所建,故名为晋祠。

乍一进入,便感觉与身后的晋祠公园有天壤之别,3000多年历史的厚重感一览无余。1500年前,在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晋祠已有相当规模。后经北齐、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及民国诸时期,历经2000多年的营造和修扩,遂成当今的规模。其中于公元7世纪至12世纪间最为兴盛,是中国唐、宋古建园林、雕刻艺术之典范。

  • 晋祠三匾: 水镜台
文章图片27

步入晋祠后,初入眼帘的第一座建筑,就是水镜台。看着这个水镜台是不是感觉特别眼熟,似曾相识,它就是齐天大圣孙悟空变的土地庙,当时拍《西游记》就是用的这个景。

文章图片28

水镜台集楼、台、殿、阁四种建筑风格于一体。面向山门一侧,上部为重檐歇山顶,像座楼;下部为宽阔的宫殿形制,又是殿。

文章图片29

上部所悬匾额“三晋名泉”,是清康熙武举杨廷翰所书,书体清秀,笔力遒劲。

文章图片30

下面悬挂一副楹联:水秀山明无墨无笔图画,鸟语花笑有声有色文章。是清末贡生宁惇德所作,现代著名书法家刘炳森所写。这副楹联仅用了20个字,即描绘出晋祠胜景自然优美的画卷。

文章图片31

水镜台前的铁狮子。据统计,晋祠一共保存有12尊古代铁狮子,这在全国各名胜古迹中十分罕见。

文章图片32

绕到水镜台背后,只见其上部是单檐卷棚顶,像座阁;而下面又是宽敞的高台。这是一座由殿楼和卷棚合而为一的特殊建筑,殿楼建于明代,而卷棚则是清代补建,这种形制国内极为罕见。

文章图片33

这时我们才知道,水镜台原来是一座明清时期的戏台。从方位与游人视觉看,后台反为正面,前台倒为后面。

据说,台下埋着8口大水缸,每两个扣在一起,形成“大音箱”,为我国较早时期的扩音设备,使观众不论站在何处,都能听到台上的声音。

文章图片34

正中悬挂的“水镜台”匾额,是清代乾隆年间翰林院编修晋祠人杨二酉所书,以秀丽著称,被誉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

有趣的是,杨二酉是杨廷翰之侄,伯父与侄儿,一武一文,各题名匾,一前一后,同悬于水镜台上,为这座戏台增色许多。

文章图片35
文章图片36

戏台周围有疏朗的走廊,造型雄奇,雕刻彩绘精细。

文章图片37
文章图片38

在前台隔板上方,我们还看到了民国时期补绘的4幅画,即《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弹琴》、《七月七长生殿》、《木兰从军》、《昭君出塞》,都是赞美古代著名女性英雄气概的画面。

文章图片39

如今,水镜台掩映在古槐、泡桐等古木之中,寂静的戏台不再演古唱今,当年无论是闲庭信步的高欢、高洋,还是来去匆匆的范仲淹、欧阳修,无论是为民祈雨的于谦,还是考古探幽的梁思成、林徽因,以及祷于祠下的李渊和题写贞观宝翰的李世民······他们留在晋祠的故事,使得水镜台上演出过的任何一出戏剧都要为之逊色。

  • 会仙桥
文章图片40

继续前行,一座用木板、玻璃保护起来的小桥,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就是会仙桥,据说当年李白曾泛舟于此,相传每年四月十四有仙人在桥上相会。

文章图片41

这座跨越智伯渠上的小桥,是一座由石板修筑,长不过4米,宽不过3米的石拱桥,即不宏伟,又不独特,看似那般平淡无奇,且桥栏板风化严重,但它却有一个美丽神奇的传说,流传至今。

文章图片42
文章图片43

会仙桥下是有名的晋水,这可不是一条普通的溪水,这是在春秋末期历史上有名的“三家分晋”的智伯渠。

相传,春秋末期,晋国世卿智伯引汾、晋二水灌晋阳城开凿此渠。后人在旧渠的基础上加以修浚,成为灌溉田地的水渠。

  • 金人台
文章图片44

过会仙桥,就是金人台,也称莲花台。金人台为方形,中央有一座明代琉璃楼,台上四隅各立一2米左右的铁人。古人认为铁为五金之属,故称此台为金人台。

文章图片45

金人台中央,有一幢高达丈余的小琉璃阁,为明代遗物,是为祭祀时焚烧祭文所用。

文章图片46

至此我不禁满腹疑惑:为什么要铸铁人呢?据古代五行说,金能克水,故在晋祠源头铸四尊铁人用来镇水,以防晋水泛滥。

文章图片47
文章图片48

在金人台上,我们看到,大名鼎鼎的四大铜人,就在露天的环境下,默默驻守了千年。

文章图片49

时至今日,他们戴冠披甲,体型魅梧,昂首挺胸,睛眼暴鼓,尽管有的已经失去了半个手臂,但古代男子的阳刚之气依然不减。

文章图片50

仔细端详,我们发现,被称为宋朝“不锈钢”的四尊铁人的架势,好像是手里都拿着东西,但现在手中又是空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传说,原来铁人的手中都握着刀枪,后来被祠庙的老僧收走了,就变成赤手空拳了。

文章图片51

东北角的铁人曾被毁,现在看的是民国时期1913年补铸的,略显粗糙。

文章图片52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南角的那位美男子,体型健美、威武雄壮。

这尊保存最完整,铸造工艺最好的小黑人,铸造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历经900多年的雨雪风霜,迄今还是那么锃光瓦亮,不腐不锈,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在北宋时所达到的高度冶炼和铸造水平。

北宋年间铸造的铁人至今还是这么的锃亮不锈,自然就有人怀疑它不是纯铁的,莫非是合金? 但是,专家特地做了鉴定,确认是纯铁,之所以不锈,是因为每天都有游人盘它。

  • 晋祠三匾: 对越
文章图片53

继续往西,便是对越坊,一座四柱三楼木制功德坊,建于明万历年间。相传由太原县举人高应元为母出资修建。

檐下斗拱密致,纵横交叉,整个造型玲珑剔透,华丽典雅。

牌楼前蹲着一对北宋铸造的铁狮子,气势雄壮不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铁铸对狮。

文章图片54

明朝是喜欢建牌坊的朝代,我们今天看到的大部分明朝牌坊以石牌坊居多,因此,对越坊是很难得的珍贵木构实例。

文章图片55

“对越”一匾为高应元书,此匾亦为晋祠三匾之一。如果说,“水镜台”是秀丽之笔,那么“对越”则是雄奇之笔。

“对越”二字出自《诗经·周颂·清庙》中:“秉文之德,对越在天”,“对”为报答,“越”为宣扬,意为报答宣扬祖先的高尚功德。

文章图片56

瓦顶全部用琉璃覆盖,从侧面望过去,飞檐翘角,层层叠叠,黄绿两色的琉璃构件,流光溢彩。

文章图片57
文章图片58

在对越坊南北两侧建筑钟、鼓二楼,以“晨钟暮鼓”之意来表达自己的诚意,也凸显建筑群更加威严。

据说,钟楼里毕悬挂着的大钟,重达万斤。

  • 晋祠三宝: 献殿
文章图片59

对越坊后,就是苍松翠柏掩映下的晋祠三宝之一的献殿。

建于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的献殿,作为国宝级建筑,,为国内同期现存的古建中所独有,整座建筑没用一颗钉子,全是用木头和卯榫(sǔn)修筑,四面也没墙壁,安装的是木质栅栏,宽敞空旷,从远处望过去就像是一个玲珑的凉亭,给人一一种稳健舒适,疏朗利落的感觉。

文章图片60

献殿,顾名思义,是晋祠祭祀圣母时陈列贡品的场所。

历经800百多年,仅经过1594、1955年两次大维修,至今保护完好。这在同期现存的古建筑中算是独有,同时也是用殿堂作为供献的独例。

文章图片61

献殿,其建筑特点是有美学元素,也有很重要的实用性,达到了通风蔽日的效果。

在这里,真的是不得不赞叹古代工匠的伟大和智慧,而且绝对是碾压式的,里面敞亮,外观舒展,既通风,可保贡品不易坏,又坚固耐久,看着还很轻巧,结构合理,用材不费,真的是本着经济实惠的原则将价值发挥到最大。

  • 晋祠三宝: 鱼沼飞梁
文章图片62

继续往西,就是晋祠里最有名的一座桥,它有一个好听名字——鱼沼飞梁。

鱼沼飞梁是一座十字形的飞梁,同时还是晋祠三宝之一。这种十字形桥梁,在中国古建筑中十分罕见。

文章图片63

古代桥梁多为一字型,这座奇特的十字形桥梁可谓匠心独具,它既是我国古代十字形桥梁的孤例,又可谓世界上最早的立交桥的雏形,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在历史上,它原是木质桥体结构,下面没有立柱支撑,如今参观可以发现,它已经变成了汉白玉的桥面,而且下面加固了立柱支撑。

文章图片64

古人对池和沼的区别是:圆形者叫池;方形者称沼。又因沼中多鱼,故命名为“鱼沼”。

文章图片65

鱼沼上面承托十字行桥面,东西两端分别与献殿和圣母殿相连接;从南北看桥,形如鸟的双翼,翩翩欲飞。古人说:“飞梁石蹬,陵跨水道。”又说:“架虚为桥,若飞也。”这就是“飞梁”的来历。

文章图片66

飞梁始建年代不详,但据记载北魏时已存在,距今至少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在我国,十字形的桥梁中,目前就剩这么一座实物,即使放眼世界,也是惟一保存完整的、最早的十字形桥。这身份,这地位,上去走走都觉得年代感十足,且为古人的聪明才智所折服。

  • 晋祠三宝: 圣母殿
文章图片67

鱼沼飞梁后便是晋祠三宝之一的圣母殿。远远望去,圣母殿于高大恢弘、富丽堂皇中,不失清幽静雅、庄严古朴,不仅在全祠中独冠中居,而且还是是全祠的主殿,晋祠最为古老的建筑。

文章图片68

当我们看到圣母殿那一刻,便知道此行没有白来,不论是大殿的开阔,还是布局的和谐,整座大殿的壮丽,以及浑厚的沧桑感,都在告诉我们,圣母殿的与众不同。

文章图片69

圣母殿供奉的是唐叔虞的母亲,周武王的王后,周成王的母亲邑姜。

文章图片70

祭祀圣母的殿堂,采用“勾心斗角”建筑工艺,斗拱简洁,外观屋顶对称,出檐深远。

文章图片71

从外面看,大殿两边翘起,中间低,这样的木结构大殿能够支撑这么多年而屹立不倒,充分提现了曾经木工结构的高超水平。
虽然岁月可以带走时光,但我们仍想让它留得更久远一点,真心希望这样的建筑可以一直都在。

文章图片72

圣母殿是晋祠的核心建筑,也是中国建筑史上的宝中之宝,大殿的建筑与形制甚为独特。

殿顶筒板瓦覆盖,黄绿琉璃剪边,是我国古建筑中现存最早的带围廊的宫殿。

文章图片73
文章图片74

圣母殿正脊琉璃饰品以琉璃花卉与行龙为主,中间为一出抱厦门楼,狮子居中,麒麟分列两旁。

仔细端详,可以看到,正脊琉璃鸱吻及脊刹多处留有模糊题记,可以从中得知烧造于明嘉靖年间。

文章图片75

圣母殿前的柱上有八条木雕盘龙,雕于宋元祐二年(1087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雕盘龙殿柱。

尽管这些龙缺少我们想象中应有的“光鲜夺目”,它们色彩斑驳,像千百年未经人擦拭呵护,它们某些边角或有残缺,但一次又一次经历了岁月的雕琢后,让人倍感珍惜这副“历史本来的样子”。这大概就是穿越千年,晋在眼前的感觉。

文章图片76

殿前有八根大柱,每根柱上各有一条木雕盘龙。这八条蟠龙各抱着一根大柱,仿佛是真龙攀附在了柱子上,怒目利爪,鳞片须根,风从云生,一派生气。距今虽近千年,鳞甲须髯,仍跃跃欲飞,不能不叫人叹服木质的优良及工艺的精巧。

文章图片77

这是一条我认为比较完整的龙,头上有角,脚上有利爪,这些已失去色彩的盘龙,其雕工真的很赞,依附在柱子上,却仿佛随时都会飞升而去。

文章图片78

步入大殿前檐廊下,抬头仰望,“显灵昭济圣母”大立匾赫然出现在殿顶正前方,竖版“圣母殿”三个大字格外耀眼,因无落款,无法考证何人所题。

文章图片79

正面中央处的“三晋遗封”牌匾,同样无落款,传说是康熙题写。

文章图片80

这时我们才发现,圣母殿另一个重头戏的地方是前廊很深, 保持了有两间宽。它是希望游人们更多地在前廊这个位置停留,去感受整个祠庙的气氛,然后也能欣赏周边的风景。

虽说不知后来历经多少次的修缮,可是无论是房梁,还是牌匾,甚至是真龙的雕塑,都能彰显它的年岁。

文章图片81

大殿前檐廊下4个角,各有一座守殿将军像,它们是古代用以驱疫避邪和出葬时开道的神像,当然在这里就是守卫圣母殿的“保安”了。

文章图片82
文章图片83

山西是龙的故乡。围着圣母殿转了一圈,不难发现,在这里龙的元素随处可见,可见圣母殿的地位之高。

  • 晋祠三绝:宋代彩塑

圣母殿如此宽广的大殿,内部竟无一根明柱,只是殿身四周设以廊柱与檐柱各一围承托殿顶屋架,这在建筑学上叫做减柱营造法。

在建筑工艺上,圣母殿“偷梁换柱”,巧妙地将整座殿宇的受力点分解,以廊柱和檐柱承托殿顶屋架,使得大殿内无一根立柱,无论是前廊,还是殿内,显得十分宽敞,为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是我国现存古代建筑中惟一符合《营造法式》殿堂式构架形式的孤例。

文章图片84

尽管圣母殿的建筑颇具看点,但依然被殿里的43尊彩塑的风头盖过。

文章图片85

主像圣母邑姜,端坐木制神龛内,头戴凤冠,身穿蟒袍,凝神端坐于中央凤椅之上,神态端庄。

文章图片86
文章图片87

最经典的当属侍立在圣母面前一左一右两位宦官,面无表情,毕恭毕敬,噤若寒蝉。

据说,塑像头部靠近圣母一侧的耳朵明显大于另一侧,原因是作为宦官,地位卑微,虽服侍圣母左右,仍不敢正视,听差时又担心圣母说的话听不清,只能侧身站立,聚精会神,久而久之,听差的一侧耳朵就大过另一只。足见宋代彩塑细节之逼真精美,栩栩如生,人物性格突出。

文章图片88
文章图片89

圣母左右,三面共有42尊侍女彩塑环绕,她们手中各有所奉,堪称宋代皇室生活的真实缩影。

文章图片90

殿内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42尊宋代侍女塑像,被誉为晋祠“三绝”之一。她们按照封建社会的宫廷制排列,宫女宦官分立左右两旁,排列有序,职责有别,仪表各异,逼真地反映了宫廷侍女内心世界的喜怒哀乐。

文章图片91

她们有的伺候饮食,有的负责梳洗,还有的手中握有乐器,专司吹拉弹唱,歌舞表演。虽分工不同,但体态丰盈俊俏,面目清秀圆润,各个眉目传神,悲喜交织,表情丰富,姿态自然,色彩艳丽,塑工精美。

文章图片92

其中有5尊唱戏侍女,分别扮演了生、豆、净、末、丑诸种角色。

文章图片93

当中最出色的便是这位头扎红饰唱花旦的宫女,她不仅眉清目秀,身段苗条,而且含羞带笑,副满足的神情,大概是刚刚唱罢,受到了圣母的夸赞。

文章图片94

就是这尊面部表情异于常人的雕塑,从正面看,她面带微笑;从侧面看,她眼中带泪,面容凄惨。被梅兰芳先生冠以“双面佳人”的美称,并说:她“笑一颦,似诉平生”。

文章图片95

另外还有一个侍女手捧圣母印玺,一手捧托,二手护持,将其内心怕碰怕磕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 晋祠三绝:唐槐周柏
文章图片96

在圣母殿右侧有两株千年古柏,一立一卧,其中一棵向南倾斜,形似一条卧龙,偎倚在撑天的柏树上,虽苍劲古老,但依然挺拔有力,枝繁叶茂

这就是被称为“晋祠三绝”之首的“周柏”,一株名为“齐年柏”,另一株名为“长龄柏”,均为周代柏树,距今已超过3000年,阅尽晋阳沧桑,是晋祠沧桑历史的见证。

三千余载的古柏,雄姿依旧,精神烁烁,然而还是难敌岁月,但愿这三千年的海内奇珍,可以继续焕发青春,留得久一点,再久一点。

文章图片97

除了周柏唐槐外,晋祠内古树参天,随处可见几百年的树龄,上千年的有好几棵,是山西省,乃至全国珍贵古树资源密度最大的景区,这些古树苍劲古雅,姿态奇特,成为晋祠历史文化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图片98

周柏不远处是松水亭和八角莲池。八角池是晋祠泉水景观“点”(泉眼)、“面”(八角池)、“线”(智伯渠)组合设计之一。晋祠建造的先贤们,把晋祠的自然山水与人文建筑如此有机结合,创造出的天才杰作令人赞叹。

  • 晋祠三绝:难老泉
文章图片99

圣母殿左侧有一座八角亭,亭子下方有一泉眼,即晋祠三绝之一的难老泉,据说也是晋水的源头。

文章图片100

八角亭内有多块匾额,其中以“晋阳第一泉”上方的“难老”立匾最负盛名,为清初傅山所题,字迹俊逸、气韵贯通,被称为晋祠三匾之首。

书法界评说晋祠三匾:傅山“难老”是神奇之笔;杨二酉“水镜台”是秀丽之笔;高应元“对越”是雄伟之笔。

文章图片101

八角亭后是水母楼,俗称梳妆楼,别号水晶宫,是奉祀晋源水神的祠堂 。“沾濡悬瓮”匾额,表达了对恩泽百姓的晋水的哺育之恩。

文章图片102

难老泉前有一水潭,水潭西壁半腰有一石雕龙头,清冽的难老泉水从石雕龙头喷出来,落入一和尚所拖的钵中,然后下注水潭。

据说,当年李世民晋阳起兵前喝的就是这里的水。

文章图片103

难老泉泉水从龙口中流出,流入亭下的水池,池中有一小台,四周汉白玉低栏围成船型,台上一长方小亭,远观极似画舫,且船前雕龙线条硬朗,皇家之龙,巧匠之手永流传。

晋祠吸引人之处,就在于处处总有新奇之处。这座简简单单,静静玉立的小亭,被取名为“不系舟”,立即有了动感与仙气。

文章图片104

不系舟前有一清潭,潭中间建有一道石堰,石堰上有10个直径一样的孔,其中,3个孔的水向南流出,7个孔的水向北流去,用一条“人”字形的石坝分开,这便是流传千古的“三七分水”。

在潭中还有一座石塔,名为“张郎塔”,又被称为“中流砥柱”。

文章图片105

这时我们发现,难老泉前一条小溪环绕,水不深,也还算清澈,一座曲曲折折的小桥跨越其上,恍惚间宛若来到了江南。

文章图片106

这里的水,清静柔和,楼台计峙,泉流潺绕,颇具江南园林风韵,令人不禁想起李白的诗句:“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

文章图片107

漫步中见到一个圆窗,于是,透过圆窗望向四周,似乎又是一方天地。

阳光下,一座座古建焕发着迷人的光彩,灵动的水系为其带来江南园林所特有的柔美之风。

文章图片108
文章图片109

漫步晋祠,我愈发地感觉,晋祠是最不像博物馆的博物馆。作为园林式博物馆,与苏州园林的精细与刻意相比,显得更为古朴而随缘,似乎在说:我就这样了,你自己寻找角度,自行组合美景吧!

  • 台骀庙
文章图片110

在圣母殿南侧,有一座明嘉靖十二年修建的台骀(dài)庙。

文章图片111

“台骀”是古代治水比大禹还早的一位英雄,民间尊他为“汾水之神”。

  • 唐叔虞祠
文章图片112

终于找到晋祠最初的一座建筑——唐叔虞祠,虽然不是整个晋祠最宝贵的建筑,但却关系晋祠的发展与由来。

文章图片113

唐叔虞祠是奉祀西周时晋国第一任诸侯唐叔虞的祠堂,分前后两院,前院四周有走廊,后院东西各有配殿三间。

文章图片114
文章图片115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从别处移来的12尊塑像,她们手持笛、琵琶、三弦等不同乐器,是研究中国乐器和音乐史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文章图片116

后院正中为唐叔虞殿,中间神龛内设有明代唐叔虞塑像,龛下两侧各有一辅臣塑像,柱上饰蟠龙两条。


【独白】

晋祠,文化遗存极为丰厚,有宋、元、明、清时期的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等各式建筑100余座,宋元以来雕塑100余尊,铸造艺术品30余尊,历代碑刻400余通,诗文匾联200余幅,古树名木96株,其中,上千年古树30株。在一处文化遗产中,保存有如此众多的文物精品,实属罕见。

来到晋祠,圆了少时课本梦的同时,还发现晋祠是一处人文历史气息特别浓厚的地方,这里的桥梁树木,亭台楼阁,处处透着生命的痕迹。

唐朝的唐槐和石碑刻亭,北魏的鱼沼飞梁,北宋的圣母殿,南宋的献殿,元代的石刻,明朝的匾额,清朝的吕祖阁,民国的不系舟……晋祠的所有,无论是为人所熟知,还是看似不起眼,都在那里,古迹依然,景色焕然,又岂是只言片语能说得清的。

晋祠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使其成为古代宗祠与造园艺术相结合的且跨越历史最长又最具代表性的实例,是中国古代文化和人类建筑艺术宝库中一份弥足珍贵的遗产。

其实,晋祠更是一本非常厚重的书,永远都翻不到最后一页,因为它承载的不仅仅是历史,是故事,还承载着从古至今每一个见过它,赞美它,为它而努力的人的精神。

晋祠建筑跨越千年,成为历史的痕迹,而这些痕迹正是今天我们认识历史的一条线索。“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建筑依旧还在诉说。”这或许就是晋祠的魅力所在吧!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自驾山西,晋建晋美(十八)太和岩牌楼:散落民间的琉璃鼎盛佳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