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门几丈高》:让重庆历史与现实动容相逢

 人和月 2020-06-28

从一位德国外交官的蜡盘录音机中,一百多年前的船工号子悠然传出,即使没有画面,也像忽然置身于百年前的长江岸边,船工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进,齐心拖动着险滩中的航船,朝着长江上游那座被城墙包围的山城走去。

这是央视热播纪录片《城门几丈高》的第一幕,在船歌之后,重庆自清末开埠至抗战结束的恢宏历史便随之翻开。9月2日,这部“解码重庆DNA”的匠心之作正式上线,引发了全网讨论热潮。一位观众留言,这部纪录片中,弥漫着久违的岁月馨香,透露着重庆的独特气质。

百年前的重庆,究竟如何寻得?纪录片中,又暗藏着怎样的动人细节?今天,小编就带你走进纪录片《城门几丈高》的动人世界,听总导演徐蓓讲述它背后的故事。

“念”城门

未见其形 因“人”而活

对徐蓓来说,重庆城门,是一个令人魂牵梦萦的谜。小时候,家住南岸的她,每周都会去拜访住在储奇门附近的舅舅。周末,一家人需要走下一条长长的山坡,坐半个小时一班的轮渡到达朝天门码头。然而,穿过沙地,走上石梯,小小的她却并没有看到自己期待中的“朝天门”。它去了哪里?为什么空留名字?

徐蓓讲述《城门几丈高》的幕后故事 邹乐 摄

寻而不得、未见其形的重庆城门,在她心中种下一颗种子,待到2015年才彻底破土而出。

“我一直都想做一个关于重庆的东西。”徐蓓回忆说,四年前,当总策划周勇建议做一个关于重庆开埠的纪录片时,一首熟悉的歌谣钻进了她的耳朵,“城门城门几丈高……”

她心下一动,为什么不做一部关于重庆城门的片子呢?

那时的徐蓓已了解,重庆城门的深意,远不止一首流传的童谣。19世纪末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山城“九开八闭”的城门纷纷打开,一个位于中国西部的城市就此开始与世界相融。

《城门几丈高》中九开八闭城门示意图 剧组供图

策划、调研、立意……《城门几丈高》的诞生,是一场充满挑战的冒险。单就主题来说,如何让较为陌生的“重庆城门”被全国观众理解?徐蓓说,整个团队抓住了一个关键的创作要素——从精彩的人物故事入手。

“只有人的故事,才有永恒的、跨越文化的魅力。”她表示,片中,不管是与“肇通号”一起来到山城的船长蒲兰田,还是就重庆开埠展开了一场博弈的李鸿章与立德乐,他们与重庆城门之间的羁绊,交织出了一段鲜活故事。这些历史,都曾让她为之动容。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徐蓓有信心,这些故事呈现出来时,会让更多观众产生共鸣。

《城门几丈高》海报 剧组供图

突出人物,也是《城门几丈高》音乐总监张蜀之的坚持。为此,张蜀之找了重庆许多区县的民歌,最终,将一首铜梁婚嫁民歌《拆歌堂》放入了第五集《龙门阵》中。

“风吹门帘响叮当,新姐请我拆歌堂……”与片头《重庆歌》、片尾曲《城门谣》不同,《拆歌堂》是《城门几丈高》中唯一的一首爱情歌,张蜀之说,片中,应该有这么一个形象作为代表——他不见得有名有姓,但却有着与我们大多数人一样的经历,能让一百多年前的重庆变得“有血有肉”起来。

“立”城

遍寻影像 穿越剪辑

可以想象,让历史“活过来”并非易事。在《城门几丈高》中,大量珍贵的影像资料,让百年前的重庆形象变得清晰。然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照相技术还未在中国风靡,这些珍贵的影像究竟从何何来?

徐蓓说,开拍时,他们手头几乎没有现成的资料,在影像资料的寻找上,整个团队就下了很多细致的苦工,搜寻范围从重庆延伸到了国外,英国国家档案馆、大英图书馆、格拉斯哥造船厂档案馆、美国国家档案馆、美国国会图书馆,都曾出现他们的身影。

徐蓓讲述《城门几丈高》的幕后故事 邹乐 摄

徐蓓还分享了一个小插曲。在英国伦敦的一家档案馆,她和分集导演意外找到了许多珍贵资料,其中甚至有最早一批进入重庆的西方人的摄影作品。徐蓓笑称,就像是“淘到宝”了一样。当时,档案馆给出的价格是10英镑一张照片,等到二人挑了一大堆去结账时,对方说,如果用到电视上,价格是220英镑一张。

由于要价太高,徐蓓只能“忍痛割爱”,挑选了这三张照片——外国教师给重庆孩子上体育课的照片、重庆那时的全景图、以及“肇通号”的照片。幸运的是,它们都在片中得到了完整呈现。

在英国格拉斯哥的博物馆采访学者 剧组供图

即使团队尽最大努力获得了相对齐全的资料,但还是难以满足纪录片的节奏要求。徐蓓陷入了纠结——她不愿“轻易屈服”,用再现场景填充画面,但也不知去哪里找到更多资料。某天她灵光一现,想起立德乐的日记中有这样一段话。

“凡是能在街上做的事,人们都在街上做。叫卖的小贩呀,修补瓷器的呀,这儿有理发师在剃头,那儿有穿戴整齐的女工匠……”

20世纪初的重庆街头 剧组供图

她心想,这些一百多年前描绘的场景,在如今重庆的大街小巷中,依然能够觅得踪迹。既然如此,能不能通过剪辑,去营造一种过去与现在的联系?随即,《城门几丈高》团队做了一个冒险的决定,将“穿越剪辑”融入片中,例如讲到开埠以后西方工业品进入,用的就是果园港的镜头。让团队庆幸的是,观众都觉得这种手法“很有创意”。

“品”城

连接古今 意蕴悠长

如今,徐蓓的名字在纪录片业界愈发闪耀。2015年,《大后方》以全新视角展现了抗战历史,2018年,《西南联大》令无数观众动容,此次,《城门几丈高》的惊艳亮相,更是让徐蓓收获了如潮好评。作为为数不多的女性纪录片导演,她的作品中却总有一种让人震撼的宏大感。徐蓓表示,这与自己的专业密不可分。

现存的东水门城墙

从小就对历史情有独钟的徐蓓,在学习了社会人类学之后,对每一个历史题材的纪录片选题都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会尽力让内容从空间与时间上尽情伸展。例如,在《城门几丈高》中,有学者、民间寻访者等多个视角,她坦言,希望可以从不同人群的口中,还原一个真实的重庆。

谈及“解码重庆DNA”这个说法,徐蓓表示,曾经的重庆,依山围城、以江为池,以“九开八闭”的格局扼守着两江交汇之地。然而,从开埠以来,由于城门的开放,重庆从一个偏远山城变成商埠,文化、经济、教育都变得更加多元,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底色,“考察重庆开埠以来的历史,就是考察重庆的城市基因。”

朝天门古城墙城门拆除前最后一张照片 剧组供图

随着《城门几丈高》拍摄的不断推进,团队里的每个人,几乎都对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重庆生活了15年的湖北人张蜀之说,这是一个复杂的城市,山水柔情、泼辣纵横、热情好客,都不是它唯一的特质,他理解的重庆,神秘且富有魅力。

影片中用3dMax软件技术还原的重庆朝天门 剧组供图

在重庆生长了40多年的徐蓓说,这座城市是丰富的,有气质的,是可爱的,有烟火气的,“以前生在其中,看街巷、美食都觉得很正常,但因为《城门几丈高》来重新看待它,才知道,它是一个极具特色、独一无二的城市。”

保存较为完好的通远门

更让她感慨的,是在重庆处处可见的,历史与现实的交织。在第二集《城门开》的结尾,一个超过一分钟的空镜头,从通远门的城门洞,一直拉到东水门大桥,一辆轨道交通列车缓缓开过。初见这个镜头后,徐蓓久久不能平静,在片尾写下了百感交集的一段话:

至此,沿江所有的城门,除东水门、太平门以外,全部拆除。九座开门,如今剩下通远门、东水门和太平门。

那些高高的城墙,在随后的几十年中,有的消失了。有的以另一种方式,继续存在于这座城市。

城门的名字,一直沿用到今天。

如今,城门不在,重庆因此日渐开放;城门仍在,山城因此韵味绵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