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武灵王传——第十六章 退位主父

 生物学家讲历史 2020-06-28

赵雍不能不为自己战绩骄傲,七年里五伐中山,攻占中山全境,彻底贯通赵国太行山东西两地,如同一个人除去了后背的疥癣,顿时神清气爽。

更让赵雍欣喜的是,攻灭中山,靠的就是赵军的强大,里面没有丝毫侥幸。齐国没有干涉,不仅是不能,更是不敢。赵国胡服骑射,赵军连败中山军,军威雄壮,齐军也不敢冒险挫其锋芒。前些年赵国不参与各国间的纷争,各不相帮,就像欧洲的永久中立国瑞士,国虽不大,但够硬,诸侯很容易忽视它但也不会轻易招惹。而现在赵国更像二战初期奉行中立的美国,国力之盛已经让它成为一个足以改变诸侯争霸局势的重量级选手。

赵军之威,前所未有,赵国几十年来从没像现在这样扬眉吐气。战后的赵国各地交通彻底畅通,又吸纳了中山国众多人口,而且受益于多年的中立政策,现在各国都是争相讨好赵国,唯恐赵国加入对立一方的势力,赵国在诸侯间掌握着绝对的主动权,可以说不出意外,赵国必将越来越强。

面对如此好的局势,赵雍此时却高兴不起来,有两件事让忧烦不已。一是赵国在灭中山之战中损失并不小,虽然赵军已占领所有城池,国君亦客死他乡,但中山人的抵抗仍很激烈,在各地跟赵军打游击。由此不得不在中山国故地驻扎大量军队,以维持治安,但赵国国内也急需恢复生产,大量壮丁滞留外地并不是个长期的办法。相比这个还可以通过想办法解决的难题,另一个事情更让他心痛,赵雍最心爱的吴娃死了。其实在武灵王二十五年时,吴娃就病逝了,赵雍一直很喜欢这个宛如梦中女神的女子,此时天人相隔,赵雍自是悲痛不已。当然只要是人,生老病死就逃不了,沉浸沉痛而不能自拔,就不是国君所为了。吴娃临死前再次恳求赵雍日后一定要让赵何继位,赵何是赵雍的次子,也是吴娃的亲生儿子,起初太子是长子赵章,为第一任王后韩女所生,吴娃生下赵何,仗着恩宠就不停怂恿赵雍改立她的儿子。赵雍本来就不大喜欢政治婚姻下的韩女,顺带着对赵章也就不是那么喜欢。赵雍经不住枕边风,就废了太子章,立了公子何,替代赵章成为赵国的储君。吴娃临死前恳求将来赵何继位,赵雍于情于理无法拒绝。但是废长立幼毕竟于理不合,真正让他完全放弃并没犯什么错的长子,心里还是不忍,吴娃又将这事提出来,赵雍心底不由开始踟躇。

相比继承人问题,迫在眉睫的是解决中山人的问题,赵雍按捺住灭亡一个千乘之国带来的成就感,他决定向中山人妥协,既然中山人无法接受亡国的现实,那他保留中山国的名头就好了。他从中山国公室里找了一个听话的,立为国君,给继续反抗的人找了一个效忠的对象,并开始从中山国的故地撤军,那些打游击的中山人自然没有理由继续作对。当然那个中山王只是个傀儡,王宫卫队人数做了严格的限制,赵军也不会尽数撤走,真正的实权完全掌握在赵国人手中。

中山人的问题算是暂时解决了,中山国已是赵国的囊中之物,等中山人的反抗意识消磨光后,赵国再正式吞并中山国。

处理完了中山国的问题,对继承人的问题赵雍也打定了主意,如约完成对亡妻的承诺。既然决定那就做到极致,赵何比他的哥哥足足小十岁,赵章在这一年刚刚年满二十,已经入仕参政,前几年还跟随自己讨伐中山,在朝廷和军队之中都已经有了一定威望,而赵何只是一个十岁的孩子,两人的名望相差甚远。赵章并没犯过什么大错,而且赵雍将来还想继续重用自己的长子去开疆拓土,让他继续建立功绩,如此这样的话两个儿子的差距会越来越大。自己到了老去的那一天的时候,赵何要想继位很可能会面对一个极其强势的前太子哥哥。赵国立国以来王位更迭的时候总是少不了流血争斗,几乎成了赵国十几年一次的例行节目,总是有公子出来争位。赵雍幸运的地方在于他是赵肃侯唯一的儿子,没人和他争夺。他不想自己的儿子再次遭遇这种境况,他很希望两个儿子能够和睦相处,希望赵章能尽心辅佐他的弟弟,而不起争执。

赵雍并不想雪藏赵章,一是对长子太不公,二是赵何将来也需要有兄弟来支持。而不限制赵章,赵何将来的地位又必受威胁。到底该如何解决其中种种矛盾,赵雍想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方案:让赵何提前即位。赵雍想自己退位当太上王,扶持赵何坐稳王位,有自己压制,赵章自然不敢造次,等自己百年之后,赵何也做了不短时间的国君,在国内就能竖起足够的威信,赵章就算立下再大的功绩,攒下再大的威望,也只能是一个臣子了。如此这般兄弟两人就能各司其职,免于争斗,赵国也就能继续保持昌盛。

当然,一向强势惯了的赵雍,并不是完全放弃权力,他一方面是想解决继承人问题,另一方面也是想偷懒。自他即位以来,赵雍就喜欢离开国都去外面到处溜达,也就是在刚娶吴娃那一阵子没怎么出去。国君到各地实地去游玩或者说考察,可以亲身了解国情,对治国也能有更透彻更直接的理解,但是许多国家大事毕竟还是要在朝堂上来商议并做出决断的,这些步骤离不开国君。赵雍这些年不知去代地和中山了多少次,一走就是数月,国政就那么耽搁着,让大臣们也很是无语,赵雍也很不好意思。现在把国君之位让出去,虽然赵何年纪还很小,无法亲政,但是可以指派大臣打理朝政,这样名义上国君立在那儿,一般的事情就算赵雍不在,也就不至于一直拖着了。可以说赵雍这些年就是被当国君耽搁的旅行家。

赵雍心想自己退后,再出去就方便多了。北方中山人和胡人的问题不是身处朝堂就能彻底解决的,赵雍要身处最前线,为自己和他的后代构建一个伟大的国家。以后赵雍就主自己更喜欢的军事,由指定的大臣辅佐新王处理琐碎朝政。赵雍越想越开心,感觉这个方案无懈可击。对中山战争的巨大胜利让赵雍在国内的威望达到顶点,没人敢站出来质疑他的决定,退位事宜马上就提上了日程。

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二十七年五月,赵雍42岁,他在太子何的东宫举行朝会,正式退位,将国君之位传于赵何。随后在王庙为赵何举行了登基大典,赵何正式称赵王,是为赵惠文王。之前赵雍在八年撤销王号后就没再恢复,从赵何开始,赵国国君重新恢复了王的称号。此外,封两朝元老肥义为相国,辅佐新王。相国又是一个新的称号,此前各国的首席大臣大多被称为相邦,相国之名就由肥义始,也算是赵雍的另一个创举。

儿子称王,最信赖的大臣封相国,全都是新名头,赵雍给自己也来了一个别致的封号——主父,即国主之父。显然他想告诉世人,赵国做主的还是他这个国主之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