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林书写||答网友“语文教不会”之问

 陈林细谈教育 2020-06-28



请输入标

请输入标题

答网友“语文教不会”之问

今天有关注微信公众号的网友提出“语文教不会”现象,他说他看见过能够将数学倒数第一的班级教到正数第一的情况,但从来没看过语文倒数第一教成正数第一的“励志”案例。当然,这是建立在大家对语文教学十分负责的前提上的。也就是,可能存在一种现象,有的孩子接受语文知识天生困难,而且可能是“教不会”的。

在我们学校有这样的一个学生,她说话一点问题都没有,但就是不认识字,老师费了很大的功夫,她也没认识几个,但如果让她背一首诗,老师多读几遍给她听,则她可能就背起来了。也就是,这个孩子对文字符号天生接受很慢。

语言的发生是一种心理现象。语言的发生需要调动大量的心理机制,比如左脑的大部分区域,比如发音器官与大脑的配合,比如右脑的情绪体验与左脑的配合等等,语言的发生甚至跟视觉、触觉、味觉、动觉都不无关系。声音本来是一种一连串的物理现象,但由于交流的必要,被分成了音节,这也需要大脑和身体器官的配合。这还是声音层面的。

语文的学习还涉及到将文字符号转化成内部声音,继而能够储存在大脑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很复杂的。文字符号先通过人的主观作用形成“表象”,然后再将这个“表象”客观化,对它进行审视、加工、顺应、同化,达成理解。根据洪堡先生的观点,人类对语言的把握,是一个整体化的过程,也就是对个别符号的学习是一个更为困难的过程。

第三,语言的发生还是一种精神现象。也就是,语言的学习既有技术层面的,更有智力和思想层面的。语言是一种目的,语言是一种世界观,因此,当孩子的精神不能够控制语言的时候,孩子的语言学习也是很困难的。这就告诉我们,教语文,孩子的精神境界很重要,孩子的精神层次很重要,孩子的愉悦感很重要。但是当下的语文考试,还是主要考记忆性的知识,答案依旧强调唯一性。也就是将语文的主观性当成了语文的客观性。这就更加大了孩子考试考得好的难度(如果这位网友说“教不会”,是倾向于因为“考不好”的话)。

由于语文这些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特殊性,有可能造成语文“教不会”的现象。但,正如以上心理和精神分析,语文可能也并不是“教”会的,因为“教”可能导致孩子心理和精神的压抑,语文学习更重要的是对心灵的滋养,激发心灵表达的需要。

也就是,语文老师要多做一些冶养心灵的工作,比如给孩子诗意的语文生活,现在很多学校(包括我们学校)开展小晨诵课程,晨诵就是力求将分节音的语言文字变成连贯的声音,这样的声音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因此对孩子精神世界的滋养是很有好处的。另外,精神世界得以丰富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多读课外书。每一个文本就是一个精神现象,孩子只有多感受不同的精神世界,才能形成对自己精神世界的激活和启发以至于丰润。第三,语文老师还可以让孩子多关注自己的生活,让孩子获得自己的存在感,并且能够从生活中有所感悟,让孩子觉得生活得有“经历”。这样,孩子即使“考试”不好,那可能也算你“教好”了,虽然还不至于“教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