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林书写||语文科学化与人

 陈林细谈教育 2020-06-28



这两天一直在试图通过一种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织,让孩子学习语文原理方面的知识。比如,说明文为什么叫说明文,怎样的语言方式就是说明了,怎样的内容特点就是对于说明的纹饰,也就是了。

今天在扬州市宝应县范水镇中心小学正式亮出了自己的说明文教学。效果还行,孩子们仿佛都明白了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在本篇课文中的作用。也明白了,说明文是一种严谨的文体,哪怕一个副词的使用(比如“几乎等)都很考究。

当然,由于这种科学化的倾向对于儿童的思维还是有些挑战的,因此,我还是将他们在语言材料的糖衣里了。我在思考,如果直接跟孩子进行思辨为什么用这种说明方法而不是那种说明方法,会真的陷入科学论证的“学术境地。

语文是 “人”的产物,数学是自然的产物,人是一种最不确定的动物,因此一般情况下,很难用科学化尺度去衡量。从语用学的角度讲,人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讲故事,而在另一种情况下则可能用逻辑推理,人的情感变化也是十分细腻的。比《麋鹿》可能会说麋鹿的传奇跟国运相关,但也可能会说麋鹿的兴衰也是自然力量的结果。

自从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理论流行以来,对于中国的语言文字,我们也不知不觉套用起来。

但,殊不知,正如中国的汉字学家所做的分析一样,汉字的能指、所指是一种无穷尽的循环,也就是这个所指在另一个层面上会变成能指,而这个能指又可能是下一个层面的所指。因为,汉字是一种以图画和象征为基础的文字。也就是,汉字也是一种不确定的文字,其意义会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也就是,汉语言可能是一种捉摸不透的语言系统。

但是,捉摸不透是不是代表不能捉摸呢?那倒不一定,中国的汉字学者很多,汉语言学者也很多。我相信,汉语言的科学化可能会有所期待。

比如,中国的语言表达为什么是以文字的顺序为基础,以约定俗成的词语为单位,以意义的关系为网络构成的,尤其是关于意义关系的研究,如果达到精细化的研究,则语文教学也是可以走向科学化的。

但就像我今天,必须采取游戏的教学方法,必须让孩子反复读书,必须让孩子多向交流一样,如果语言的学习缺少了的不确定性,则语文可能会失去生命的意义。

也就是,语言的价值可能就在于其不确定性,语言的表达方式,表达途径正是因为其不确定性,而被称为语言,或者人的声音。这是其一。第二,不同阶段的孩子在语言发展中,也需要不同的语言质料进行学习,因此,语文教学即使科学化,也需要符合人的心理发展特征。而人的心理发展特征虽然有一个大致的过程,比如,尚善的阶段,尚美的阶段,尚真的阶段等等,但终归也是不确定的。

语文科学化可能是一种尝试,但语言作为的产物和学习对象,对于还是不能忽视的。

其实,无论是语文教学还是理科教学,对于人的关注永远是笃定不移的,中国为什么不能培养创造性人才,可能也是对于语文或者科学的人文性因素有所忽视有关,无论是语文教育还是科学教育,对于人的精神的关注真的比什么都重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