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林书写||管理者要有“靠边站”的勇气——谈后现代学校管理

 陈林细谈教育 2020-06-28

一共是三位体育老师担任本次暑期学生田径运动队训练,从年龄结构看,刚好是老中青三代。老体育教师曾获得全国优秀体育教师称号,目前为退休返聘;中年体育教师为负责体艺工作的中层干部,为人老实忠厚,沉默寡言,但有过硬的体育技能和素质;青年教师工作态度负责,求知欲旺盛。

但一开始的训练默契度却不是很高,我的推断是,老教师吃苦耐劳精神很好,往往希望占据主导地位;中年老师由于家事、自己的事情以及社会上的事情比较多,有点不懂得合理计划;年轻老师在他们中间,则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人际和工作倾向。

是的,这就是现状,学校也曾试图进行硬性规定,期图制定一个统一的规则,让三个人围绕规则行事,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教练团队,比如:此事由某某负责,其余服从分工!或者某某负责什么,某某负责什么,某某负责什么等等。但这样整体化、普遍化的管理并没有取得实效。

于是,这两天我不再说什么,而是将我早晨锻炼半小时的地点放在他们训练的场地,我只管自己跑步,由他们自己进行分工训练。奇怪的是,这两天很好。除那位年轻老师临时出去培训,两位老中年教师分工配合不错。

这可能会被理解成是因为我的在场,他们临时达成了妥协。但我有另外一种解释。

如果放在十几年前,学校只要制定前面那种整体化、普遍化、规则化的管理,可能就能取得效果了。因为,十几年前,人们还处于一种工具理性的阶段,大家希望一个管理权威告诉他们怎么做就行。

但随着人对自我主体性的觉醒,人的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他们已经不满足于非此即彼的管理方式,管理已经成为一种双向性的过程。管理者管理被管理者,被管理者同时也对管理者提出了靠边站的要求。

这一方面是由于现代化的工具理性,已经被后现代的非理性逐渐消解,人们更愿意临时结成团队,对某件事情进行临时的磋商,比如这次排练,他们自己曾经约定早晨通过相互打电话的方式决定今天训练不训练,这看起来匪夷所思,但这也充分体现了他们根据他们个体化的特点而制定了规则。这两天由于施行得不是太顺畅,据说又作了新的规定。

另一方面,由于知识信息等的迅速普遍化,人们基本上以及不缺自我管理的知识,他们都有着自我的一套管理规程,甚至形成了自我的世界观、人生观,比如上次我提到的为我校闲适性课外阅读课程牵线募捐的两位老师。他们在接受学校管理的同时,对自己的工作也有自己的主张,他们不再纯粹为提高孩子的成绩而努力,而与此同时也会考虑自己的生活质量和人生方向。他们在接受管理的同时,也在思考着如何进行自我管理。

第三,沟通不仅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要做的事情了。沟通已经成为了所有人需要的交际方式。比如,这三个人,老教师与中年教师需要沟通,中年教师与年轻老师需要沟通,年轻老师与老教师需要沟通,这种沟通将抵抗管理的政治化倾向,一旦他们之间取得了相互的谅解,一个团队就形成了。这种沟通与前面提到的非理性化的管理不同,这种沟通会使协作之间形成具体的分工,比如谁负责竞赛的项目,谁负责田赛的项目,谁担子重一点(这次估计是年轻老师要挑一点重担以磨练自己)。

也就是,作为管理者,已经不能再有以前的权威者的意识了,管理者可能需要一种靠边站的勇气,而且必须要,而不能靠边靠着靠着靠没了,因为靠边站,不是管理者自我的消解,可能更属于一种后现代的管理策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