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林:“谢谢”——谈日常言语的情感性和理解性

 陈林细谈教育 2020-06-28

“有一件事情想拜托你!我想为你朋友的孩子捐点钱!”

“谢谢!”

“应该谢谢你啊!”

“天哪,应该谢谢你才对!”

“咱就别谢来谢去的了,再谢就生分了。对不!”

这是一段我和朋友间闲聊的对话。主要的意思是双方互相表达谢谢。“谢谢”跟对不起”“你好等等一样,看起来都属于礼貌用语。

“谢谢”表达的是一种对于别人帮助自己的由内心发出的对别人的认可,对所帮助的事情的价值的承认,使别人获得了一种情感上的回报。

对,情感。

礼貌用语首先表达的是一种情感。让我们考察,帮助别人的人是因为听到了谢谢这两字的音而心情愉悦呢,还是内心里想到了谢谢这两个字的字形而愉悦呢?我想,应该是后者,包括对不起”“你好等等,也应该是如此的。

然而,绝不仅仅如此,因为声音也只是一种物质性符号。既然是物质性符号,就有被替换的可能性。比如,谢谢可以换成感谢,声音变了,有一样东西不变。“对不起”可以换成对不住,声音变了,有一样东西不变。“你好”可以换成“hello”,声音变了,但有一样东西不变!

是什么不变?一定有人会说意思不变,或者说意义不变。意义完全来自于一种思想,意义是由人的思想创造出来的。思想表达了人的存在。比如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思想表达了一种存在。这种存在可以被认识或者感知,从而引起对思想者的某种评价。比如,鲁迅的思想,让我们引起对鲁迅高度关心国民性的评价。

我想,谢谢“对不起”“你好”肯定不是为了引起对说话者本人思想或者传达的意义的一种评价。虽然,意义确实不变。然而,意义会引起一种理解。

比如,那位朋友说的咱就别谢来谢去的了中的便开始有了传达意义的意思了。他已经明确告诉我,再就表示一种客套的意思了。

那么除了意义还有什么可以不变?

是的,那就是情感了。

只有情感,能够引起一种直接的心领神会,并且使双方同时产生相同的情感。说“谢谢”的人是高兴的,被谢谢的人也是高兴的。

这就告诉我们,我们的日常言语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理解性的言语,一种是情感性的言语。人类学家说,人类语言发展的过程中,有几种情况,一种是普通词语神圣化;还有一种是神圣词语专名化。当然这里的神圣化,就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了。比如“谢谢”,一开始可能只是一个不接受的普通词语而已,后来引申为感恩的接受的意思,逐渐就带有了一种情感的成分,后来就直接成为了表示情感的圣化语词了。

当然,并不是只有谢谢等这一类词属于情感性言语,其实,只要两个人的情感达到一定的程度,很多词语都可以成为情感性词语,也就是不需要经过理解的词语,所谓的心有灵犀。

研究这样一些情感性词汇,对我们的语文教学也是有好处的。比如,在阅读教学中,对于文学类作品,我们除了要理解作者表达的意思外,其实更多地是要思考,作者对于人性的情感认同感是什么?是悲悯性的?还是颂扬性的?还是复杂性的?是通俗性的?还是优雅性的?等等。在文本中,一定是有一些不需要理解就能直接引起与作者一样情感的语词或者句子的。找到这些语词或句子,也就很快被一种情感打动了。艾德勒在他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就提出这样观点,就是一本书中,一定有一个句子或者一个语词,是渗透了作者最强烈的情感的,抓住它,就领会了整本书。

当然,这需要我们从小就培养孩子丰富的情感,一个有情感的孩子,也一定是一个能够积极使用情感词语的孩子,最终也将是一个有智慧的孩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